一文掌握|四大秘诀,精准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

文摘   2025-01-22 16:36   北京  

编者按: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 (RRD) 带来了独特的挑战,尤其是对于年轻的眼科医生而言。处理这些病例的复杂性包括决定手术的必要性和时机、确定最合适的手术方法和后续护理。在这里,我们将介绍一些关键注意事项和策略,以帮助管理这种复杂的疾病。


秘诀一:诊断的关键

全面的病史采集和检查对于准确诊断RRD至关重要。巩膜压迫在发现致病性视网膜裂孔、破孔以及其他潜在病变(如格子样变性和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如果未发现裂孔或破孔,应考虑浆液性视网膜脱离(RD)的可能性。让患者仰卧或侧卧几分钟可能有助于观察浆液性视网膜脱离特有的液体移动(图1)。此外,B超检查也可以通过检测被视网膜脱离或脉络膜增厚(如与后巩膜炎相关的浆液性视网膜脱离)遮盖的肿块来辅助诊断。

图1. 在检查与后巩膜炎相关的下方浆液性视网膜脱离(RD)时,液体发生了移动。



秘诀二:是否选择手术

并非所有RRD病例都需要手术干预。具有慢性特征的RRD,例如出现部分或完整的分界线,其进展风险通常低于10%,可以选择观察(图2)。同样,远离黄斑的脱离可通过激光分界处理后密切观察。对于症状明显的大范围RRD,尤其是伴有巨大视网膜裂孔、黄斑脱离或进展迹象的情况,应考虑手术干预。

图2. 该慢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具有清晰的分界线。

关于手术的决策,包括巩膜扣带术、玻璃体切除术或两者结合使用,应基于患者的具体因素和眼内情况。与所有医疗决策一样,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健康状况、年龄、职业性质和生活方式。例如,无法在术后保持体位或经常旅行的患者可能更适合巩膜扣带术。此外,还需考虑其他眼部因素,如玻璃体出血的存在、巩膜状态、晶状体状况(有晶体或无晶体)以及裂孔的定位。

通常情况下,对于有晶体的患者,如果RRD伴非巨大视网膜裂孔且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较少,可选择巩膜扣带术,是否引流视具体情况而定。对于无晶体、伴玻璃体出血或巨大视网膜裂孔的患者,通常采用玻璃体切除术。巩膜扣带术与玻璃体切除术的联合应用在PVR病例中尤为有效,但也可根据外科医生的偏好用于所有类型的视网膜脱离。



秘诀三:确定手术时机

目前尚无关于RRD手术的理想时间安排的共识,由于重力作用,下方RRD的进展通常比上方 RRD 更慢。因此慢性化的发生率更高。手术时机应综合考虑患者健康状况、症状持续时间、黄斑受累情况、病情进展以及是否伴随巨大视网膜裂孔等因素。

通常情况下,威胁中心凹且伴随近期症状(1至2天)的下方脱离需要及时手术干预。而对于无症状的RRD或症状超过1周但未威胁黄斑的病例,则可能不需要立即手术。在延迟手术的情况下,可为患者提供阿姆斯勒表监测病情进展,并在发现显著进展时尽早安排手术。



秘诀四:视网膜下液的管理

RRD术后可能会出现持续性视网膜下积液,根据手术的不同,1个月内的发生率差异很大(高达83%)。这种液体可能会持续很长时间,据报道,在巩膜扣带术后,如果没有引流,这种液体可能会持续长达 30 个月。耐心是必不可少的,但需要保持警惕,以发现病情进展,这可能表明出现新的裂孔、先前治疗过的裂孔突破或治疗不充分。连续 OCT 对监测至关重要。如果液体情况恶化,请仔细检查是否有遗漏或新的裂孔,并考虑再次手术。针对关注区域的外周 OCT 可用于评估视网膜下液是否通向潜在裂孔。


END
欢迎投稿学术成果或临床病例,请将稿件发送至:
editor@globalstar.org.cn 来函必复

更多会议信息&学术资讯
敬请关注:“医学进行时”微信公众号

医学进行时
介绍及传播眼科会议最新资讯,分享眼科学术前沿动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