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秘诀一:诊断的关键
全面的病史采集和检查对于准确诊断RRD至关重要。巩膜压迫在发现致病性视网膜裂孔、破孔以及其他潜在病变(如格子样变性和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如果未发现裂孔或破孔,应考虑浆液性视网膜脱离(RD)的可能性。让患者仰卧或侧卧几分钟可能有助于观察浆液性视网膜脱离特有的液体移动(图1)。此外,B超检查也可以通过检测被视网膜脱离或脉络膜增厚(如与后巩膜炎相关的浆液性视网膜脱离)遮盖的肿块来辅助诊断。
图1. 在检查与后巩膜炎相关的下方浆液性视网膜脱离(RD)时,液体发生了移动。
秘诀二:是否选择手术
并非所有RRD病例都需要手术干预。具有慢性特征的RRD,例如出现部分或完整的分界线,其进展风险通常低于10%,可以选择观察(图2)。同样,远离黄斑的脱离可通过激光分界处理后密切观察。对于症状明显的大范围RRD,尤其是伴有巨大视网膜裂孔、黄斑脱离或进展迹象的情况,应考虑手术干预。
图2. 该慢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具有清晰的分界线。
关于手术的决策,包括巩膜扣带术、玻璃体切除术或两者结合使用,应基于患者的具体因素和眼内情况。与所有医疗决策一样,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健康状况、年龄、职业性质和生活方式。例如,无法在术后保持体位或经常旅行的患者可能更适合巩膜扣带术。此外,还需考虑其他眼部因素,如玻璃体出血的存在、巩膜状态、晶状体状况(有晶体或无晶体)以及裂孔的定位。
秘诀三:确定手术时机
目前尚无关于RRD手术的理想时间安排的共识,由于重力作用,下方RRD的进展通常比上方 RRD 更慢。因此慢性化的发生率更高。手术时机应综合考虑患者健康状况、症状持续时间、黄斑受累情况、病情进展以及是否伴随巨大视网膜裂孔等因素。
秘诀四:视网膜下液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