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20日,国际最高水平眼科期刊 Ophthalmology 在线发表了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张秀兰教授团队的原创性论著 “Longitudinal Changes of Retinal Nerve Fiber Layer and Ganglion Cell-Inner Plexiform Layer in Highly Myopic Glaucoma: A 3-year Cohort Study”,基于大样本队列的3年纵向数据报道了高度近视合并青光眼中盘周视神经纤维层(pRNFL)和黄斑神经节细胞-内丛状层(mGC-IPL)的变化特征,为临床上早期诊断高度近视合并青光眼提供重要标志物。这是该团队在 Ophthalmology 杂志上发表的第6篇原创长文论著。
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为第一单位、第一作者和最后通讯
作者发表在 Ophthalmology 上的长文论著
高度近视是全球流行的致盲性眼病,据统计,2000年全球约有1.63亿人患有高度近视(占总人口2.7%),而预计到2050年将会增长到9.38亿人。高度近视是青光眼发病的高危因素,研究表明高度近视患者发生青光眼的风险是普通人群的2.92~7.3倍,且高度近视往往伴有与青光眼类似的结构与功能的改变,导致两者的鉴别诊断十分困难。使用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测量pRNFL及mGC-IPL厚度是青光眼诊断与随访必不可少的检查。然而,目前关于高度近视合并青光眼中各象限的pRNFL及mGC-IPL变化模式尚不清楚。
本研究基于团队建立的高度近视与青光眼的大样本队列,对3年OCT随访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共纳入243名受试者的243只眼,分为高度近视(HM)、不合并高度近视的开角型青光眼(OAG)及高度近视合并青光眼(HMG)三组,对比了三组中的各象限pRNFL及mGC-IPL厚度的年变化速率(μm /年)。结果显示,HMG组的颞侧pRNFL年变化速率显著快于OAG组,而两组间各象限mGC-IPL年变化速率无明显差异。文章进一步分析了OAG与HMG组的各象限pRNFL及mGC-IPL厚度的年变化百分速率(% /年),发现与OAG组不同,HMG组的pRNFL在下方和颞侧区域的变化百分速率更快,同时在鼻下方区域的mGC-IPL变薄更快。这一变化特征也在伴视野进展的OAG与HMG眼中被观察到。
基于上述结果,本文章提示OAG和HMG眼的pRNFL及mGC-IPL的各象限变化模式不同,其中颞侧pRNFL快速变薄可作为HMG早期诊断的重要标志物。同时,文章报道了眼轴稳定的高度近视眼的生理性pRNFL和mGC-IPL变薄速率,为判断高度近视眼中的青光眼性OCT指标进展提供参考值。
张秀兰教授团队长期致力于解决高度近视与青光眼鉴别诊断这一难题。为此,张秀兰教授于2019年率先牵头与来自7个国家的13名高度近视、青光眼、流行病学专家组建了全球高度近视合并青光眼协作组(Glaucoma Suspects with High Myopia study group ,简称GSHM),开展系列临床研究,以期为高度近视合并青光眼这一类型患者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提供坚实的循证医学依据。该系列研究得到了中山眼科中心临床研究中心平台的有力支持,同时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广东省高水平医院建设项目支撑。目前团队已建立超2000名的高度近视合并青光眼队列,并基于此队列开展队列研究和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近年来,团队已发表21篇高度近视相关国际高水平论文,包括眼科学顶级期刊 Progress in Retinal and Eye Research 1篇、Ophthalmology 3篇。
本文为高度近视与青光眼系列研究的一部分,由中山眼科中心领衔、与国内外多名青光眼及高度近视顶尖专家共同完成,是中山眼科中心国际合作产出的又一高质量科研成果。本文通讯作者为张秀兰(中山眼科中心,最后通讯)、李飞(中山眼科中心)、Robert N. Weinreb(美国Shiley眼科研究所)、孙晓东(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该论著的第一作者为蒋婧文(中山眼科中心)、孔康杰(中山眼科中心)、林凤彬(中山眼科中心)。
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Shiley眼科研究所Linda M. Zangwill教授,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医学院、香港希玛眼科集团主席林顺潮(Dennis S.C. Lam)教授以及法国近视研究院Rothschild基金会医院、新加坡国立眼科研究所Jost B. Jonas教授以及共同指导了本项研究。
https://www.aaojournal.org/article/S0161-6420(25)00068-5/abstract
来源:中山眼科中心订阅号
editor@globalstar.org.cn 来函必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