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组学习 | 积极推进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创新 不断开创新时代思政教育新局面

学术   2024-12-04 16:25   河南  

点击进入

电子刊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级各类学校要自觉担起主体责任,不断开创新时代思政教育新局面,努力培养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积极推进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是办好新时代思政课的关键环节。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工作前沿阵地,肩负着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的重要任务。郑州大学(以下简称“学校”)立足中原大地,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应对思政课面临的新形势新情况,着力在守正创新中不断推进新时代思政教育高质量发展。

一、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把准把牢办学育人方向

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是保障社会主义教育政治底色的客观要求,也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思政课建设重要指示的根本前提。办好思政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也是保障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人才培养方向的重大政治任务和战略工程。学校始终将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作为头等大事,将坚持正确的育人导向作为重中之重,把党的创新理论贯穿立德树人全过程。

坚持把党的领导贯穿思政课建设全过程。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是办好教育的根本保证。近年来,学校积极构建党委统一领导、各方共同参与的“大思政”工作格局,主动抓好思政课改革创新,把准把牢思政课建设的政治方向,并调动学校领导、思政课教师、行政人员、辅导员、班主任、宿舍管理员等协同参与育人实践。出台《郑州大学领导班子成员联系思政课教师制度》《郑州大学领导干部上讲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制度》等一系列领学促学制度,校领导带头走进思政课课堂并分别对接一名思政课教师,全员协同配合深度参与思政课建设,“三全育人”工作成效明显。

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铸魂育人。讲好讲深讲透党的创新理论,是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重要使命。为办好高校思政课,学校因时而新,以党的创新理论为引领,不断完善思政课课程体系和教育教学内容。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刻领会、准确把握其精髓要义和科学体系,协同推进思政课建设和党的创新理论武装,确保党的创新理论及时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在河南高校中率先面向本科学生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必修课,形成以其为引领课程、6门思政必修课为主干课程、多门思政选修课为拓展课程的思政课程群。坚持三级集体备课制度,建设国家级思政名师工作室,培育思政课“大先生”,打造高精尖思政“金课”。举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专题培训班,组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习社”学生社团,不断强化理论武装。

二、充分发挥思政课立德树人作用,健全高效能人才培养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学校以落实立德树人任务为根本,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实施时代新人铸魂工程为关键,不断开创新时代学校思政工作新局面。

推动思政课建设与意识形态工作同向同行。当前,面对各种社会思潮相互激荡、不同意识形态波谲云诡的现实,统筹推进思政课建设与意识形态工作是筑牢大学生思想屏障的重要举措。对此,学校强化阵地建设与管理意识,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学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围绕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开展研究阐释,相关成果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马克思主义研究》等报刊发表200余篇,咨询报告得到中央领导批示。获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特别委托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8项,持续打造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研究、宣传和人才培养的坚强阵地。同时,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建立完善分析研判、情况通报、协调联动、督查考核等机制,加强对课堂教学、教材编选、国际合作、讲座论坛报告会、各类媒体和出版物等的管理,坚决抵御和防范错误思潮对校园的渗透影响,坚持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

探索思政课建设与育人模式创新良性互动。学校将思政课建设和育人工作深度结合,以思政课为核心,全面推进“时代新人铸魂工程”,制订立德树人高质量行动计划,系统推进思政教育融入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推动校内各部门协同配合、齐抓共管、通力协作,打造育人“圈层效应”。把理想信念教育放在首位,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和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等,举办宣讲活动1300余场。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培训学校。统筹推进“融媒体+育人”工作,组建13个校级新媒体工作室,运营10个官方新媒体平台,精心打造《郑大故事》等专栏,以“云端微思政”的方式强化育人实效,新媒体影响力位列部省合建高校第一、全国高校前列。构建文化浸润体系,推进“一院系一特色、一院系一精品”校园文化建设,全方位打造校园活动品牌,充分发挥文化育人功能。

三、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满足学生成长发展的需求与期待

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不断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学校聚焦开创新时代思政教育新局面,在全员参与的工作格局下,充分检视思政课建设中的难点堵点问题,对学生开展全方位、全过程的思政教育,激活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的协同育人效应。

尊重学生群体发展特征,整体把握思政课的教材体系、课程体系和教学体系。近年来,学校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把持续发挥思政课程关键作用作为内涵式建设的突破口,着力强化思政课教育教学的系统性与全局性,积极整合专家资源、课程资源、教学资源,推进教材体系、课程体系和教学体系多融共促。在教学过程中高度关注学生群体在专业背景、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差异,畅通课堂教学、学科科研和学生管理的价值关联,切实提升思政课教学效果。举办落实习近平总书记“3·18”重要讲话5周年推进会及系列活动,学校党委书记深入马克思主义学院调研,并参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集体备课会,共同探讨构建富有学理又贴近学生生活的思政课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学校思政课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

尊重学生个体学科差异,持续打破思政课与其他学科的专业壁垒。思政课程和其他课程在培养方向、价值立场和建设原则等维度上相互契合,不断为社会主义事业接续发展储备建设力量。学校把深入发掘课程思政育人价值作为内涵式建设的助推器,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列入学校“双一流”建设规划,依托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创新中心,重点建设“5+1”学科研究方向,尝试探索思政课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共生机制;搭建沿黄九省(区)合作共享平台,力促学科建设成果反哺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升思政课跨学科、跨院校、跨区域服务能力。同时,学校关注不同学科之间的延展互联,出台《郑州大学关于推行“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的实施方案》,积极探索“1+1+1”建设模式,累计建设课程思政示范课程338门,助推思政教育实现从被动到主动、从自发到自觉、从灌输到探索的积极转变,构建更加开放包容、创新智慧的育人课堂。

四、与时俱进探索思政教育改革创新路径,增强思政课的吸引力、感染力和亲和力

思政教育是教育者与教育对象共同参与、协同交互,最大限度提升思政教育内容供给和接受水平的过程。伴随着时代发展和数字技术的创新,高校思政教育的开展环境和整体生态发生了重要变化。面对新时代思政教育的新形势新任务,学校要以创新驱动为引领,善用科技红利和各方教育资源,积极探索思政育人新机制、新方式。

以思政教育体系创新增强新时代思政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学校创新构建“3+3+2”思政教育体系,重点打通“三个课堂”之间的壁垒。第一课堂坚持“内容为王”,第二课堂坚持“学术至上”,第三课堂坚持“研学之行”。深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涵养育人潜能,促进能力养成和道德提升的双向奔赴。从课堂教学、专家讲座、文化滋养、实践养成等方面完善育人体系,推进课堂教学、网络教学和实践教学一体化建设,并牵头建立河南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联盟,优化不同学段全过程协同育人机制,构建纵向贯通、横向融通的思政教育工作格局。

以全要素整合激发新时代思政教育改革创新的赋能活力。数字化教育突破了传统教育课堂教学的时空限制,营造了泛在化、强交互的教学环境,并从供给端优化教师素养、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等要素配置。推进思政课教学要素配置公平,为学生提供自主化学习、个性化教学和弹性化评价的有力支持,进而驱动终身学习和自我发展。近年来,学校致力于厚基础、宽口径的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探索数字技术的底座支撑和创新应用,推动数字技术与思政课教学深度融合发展,叠加“数字技术+理论阐释”优势,建设数字马院区域示范中心、郑州大学思政理论课线上课程建设中心,持续补齐思政教育短板,切实激活立德树人的倍增效应。

点击封面

进入电子刊


掌上阅读党刊

《党的生活》







作者:郑州大学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

来源:《党的生活》2024年第11期上


监制:王敬怀
责编:王敬怀 吴春燕
制作:吴春燕
邮箱:henanddsh@163.com

河南党刊
《党的生活》杂志是中共河南省委主管主办的综合性党员教育刊物。致力于“传播方针政策,服务党的工作,关注时政热点,反映民意民生”,是省委指导全省党的建设的喉舌和工具,是广大党员干部和基层群众的知心朋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