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进入
电子刊
与群众打交道,了解群众语言,听懂基层之音,是对党员干部的基本要求。其中,有顺耳之言,主要是赞美、夸奖等褒扬之词,让听者身心愉悦;也有逆耳之言,主要是批评、抱怨等不满之语,让听者尴尬郁闷。针对群众的“漂亮话”“牢骚话”,党员干部要放下架子、静下心来细细品味,捕捉弦外之音,解析言外之意,从中筛选出群众的真实想法,不断提升群众工作水平。
放得下“官架子”。在现实工作中,部分领导干部到基层开展工作,情况还没了解多少,就开始作指示;群众还没说几句,就赶往下一站,这些“走马观花”“蜻蜓点水”式的工作作风,是典型的形式主义。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会沉淀多少真情。领导干部要放下“官架”,脱掉“官衣”,摒除“官气”,多走羊肠岔道察实情,多走田埂小路沾泥泞,多到群众家里听牢骚,多在田间地头听意见,本着“闻过则喜、从善如流”的态度,展现新时代党员干部的襟怀与气度,找到解决问题的抓手和方法。
打得开“话匣子”。“牢骚话”是群众内心诉求的呐喊,是倾耳细听,真诚欢迎群众批评监督?还是充耳不闻,消极抵触群众的实际困难?这是检验党员干部是否合格的“试金石”。善听群众“牢骚话”,是咨诹善道、察纳雅言的有效路径,要树立好群众观念,面对群众的逆耳之言、揭短之语,不抓辫子、不扣帽子、不打棒子,真正和老百姓打成一片,引导群众敞开心扉、畅所欲言,掏出心窝子,说出真心话。
拿得出“金点子”。对于群众的“牢骚话”,要弄清楚群众为什么发牢骚?发牢骚为了什么?才能从中了解工作的得失,进而找问题、找痛点、找不足,不断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要“细品”群众的牢骚话,善于从中了解群众的所思所盼所需,帮助群众疏通心中“郁结”,解开思想上的“疙瘩”,真正把群众的“牢骚话”作为推动工作、纠正错误的“指路灯”。
来源:《党的生活》2024年第12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