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岩体等效内摩擦角取值,国标《边坡规范》2002版规定执行下表。
与2002版相比,I、Ⅱ、Ⅲ类下限提高了2度,Ⅳ类提高了7度。
在采用以岩体等效内摩擦角为强度参数计算所谓主动岩石压力这种方法(即岩体等效内摩擦角法)的情况下,提高各类岩体等效内摩擦角下限因减小了支护荷载而减少了支护工程量。需要说明的是,这只是从同类岩体等效内摩擦角取值角度来说的,没有考虑其他因素,例如:2013版的边坡岩体分类比2002版更加混乱,造成一些Ⅱ类岩体变成Ⅲ类甚至变成Ⅳ类,这就使得地质情况相同的岩体之等效内摩擦角显著降低。
国标《边坡规范》2013版中各类岩体之等效内摩擦角下限提高至少2度是怎么来的呢?来自重庆市工程地质勘察规范2005版。该规范规定执行下表。
重庆市工程地质勘察规范2005版主编是已故黄家愉先生,我是他的助手。在和他进行的讨论中,我提出,国标《边坡规范》2002版各类岩体等效内摩擦角下限对重庆地区而言偏低,建议I、Ⅱ、Ⅲ类下限提高2度,Ⅳ类下限提高7度,黄先生予以接受。于是有了上表的规定。
此事说明,我在2005年国标《边坡规范》2002版发布3年的时候还没有琢磨出替代岩体等效内摩擦角法的办法来。形成失稳和拉裂变形双控概念下的边坡治理新思维是2010年代初的事。关于边坡治理新思维详见《边坡规范修改建议》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