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居然”和四个逗号——统编五上《2落花生》教学叙事​

教育   教育   2024-08-31 06:47   江苏  

第一课时

 


 

尽管已经是九月份了,但天气依旧炎热,教室里的电风扇也是一刻不停扇动着,在这样的环境下上课,无论对学生还是对教师都是一种考验,课前我鼓励大家大声回答问题。大声回答,不仅是音量的提高,也是专注度与自信一种提升。

我请男女生分别朗读课题,紧接着让房子琪同学朗读了一则谜语,这样的导入简单,能很好地吸引学生注意力,让他们“移步”到课文中来。我提醒读准多音字“结”。同学们一下子就猜到了谜底:花生。

出示花生的图片,他们对于花生并不陌生,但对长在地里的花生可能比较陌生,我给他们看图,并向他们解释了“落花生”。同学们再次齐读课题,他们还是存在有气无力和拖拉的情况,我不能对现象听之任之,朗读是语文课堂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因此必须时刻提醒学生保持积极的朗读状态。

出示作者的简介,并请一位同学朗读在他的朗读过程中,大家进一步加深了对课题“落花生”的理解。

 

 

出示自读要求:自由读课文,正确,流利。思考课文围绕花生写了哪些内容?请用几个词语概括,写在段落旁边。

运用准确的语言概括段落内容,是一种重要的能力,特别是对于高年级的同学来说。我十分看重他们的语感,事实上在教学的过程中完全可以辅之学生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例如抓重点词语,即“段眼”,在第一课白鹭当中,“精巧”就将白鹭的美丽外形很好地概括了出来。我们同样可以运用这样的方法。

我先抛砖引玉“如果要在花生前面加一个字概括第一小自然段,你会用哪个字?”学生很快就找到了“种”。“那么。以此类推呢?”“收花生。”“那第二自然段呢?”陈一博同学说第二自然段可以说是吃花生。”我提醒他还有个更好的字,他马上就想到了“尝”,我也就乘势引导学生区分了“吃”与“尝”的不同之处。说到“议花生”的“议”字时,一位同学非常机智地说“议字的右半部分就是大义凛然的义。”“大家瞧瞧,他不是说义气的义,而是说大义凛然的义,这说明他有积累,有内涵,有文化。”非常好!他能够结合已知的知识去学习新字,还是一个成语,这样的方法值得大家的学习。当段落大意概括完之后,学生对文章脉络的梳理也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且从各段落的篇幅上一眼就可以看出,“议花生”才是我们这篇文章的重点。

 

 

在这节课的词语教学中,我运用了多种方法,在讲解“亩”的时候,学生对于“亩”的概念是模糊不清的,但我用他们现在身处的教室作为比较对象,我们教室是120平米的大教室,一亩,相当于5.5个教室这么大。于是,他们对“亩”这一面积概念就十分清晰了。在讲解“茅亭”时,用图片让他们直观感受,而说到“吩咐”时,则是举了几个例子,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吩咐”什么时候可以用,什么时候不可以用,吩咐多数是在上级对下级长辈对晚辈指派或命令的时候才可以运用。我还举了反例,大家在笑声中明白误用“吩咐”是很尴尬的事情。接着重点指导“慕”字的书写,选这个字第一个原因是结构比较复杂,第二是我结合他们课前习字册的书写情况,发现这个字写得并不理想。写“慕”字时,草字头和日一定要写扁平,撇捺要舒展,我在范写之后让他们自己也在书上写一遍,同时趁热打铁拓展了三个“好兄弟:幕墓和暮。在词语教学的过程中,我赞美了纪雪同学,因为她自始至终都在很认真地记笔记,现在的学生都很聪明,我刚一赞美了她,班上绝大多数同学都开始拿起笔记了起来,所以孩子们的自觉不是持之以恒的提醒和督促才可以建立起来的,适当的小引导有时往往更有用。


 

开始学习第一自然段我请沈立诚朗读并纠正了多音字“种”的读音,我请他再读一遍,这一次他读。像这样的机会一定要给学生,这样的进步是实实在在的。这一自然段学习的重点读出文字背后的心情,我请同学们圈出了这个词:居然。他们自己读一遍,这一次读后立马有学生回答:“意外惊喜

“为什么买种翻地播种浇水这几个词之间是逗号呢?你体会到了什么”这一个问题我觉得学生们回答都很好,沈立诚说:“因为这些农活不是一下子全干完的,而是要间隔很久才做完。”陈一博说:“因为这些动作是有顺序的,不能先播种,再翻地。”我补充说道:“这些动作除了种,都是比较辛苦的农活,所以居然这个词除了能表达意外和惊喜,也能表达出作者的激动。”同学们再次朗读第一自然段。因为对这一段文字背后的心情有了准确的理解,他们再读就更好了。

读完,我让同学们回到“居然”这个词的运用上来,先给他们一个情景造句,再让他们自由发挥,对于词语运用的教学,是无法一蹴而就理解含义熟练运用,得循序渐进,扎实推进

我们进入第二自然段的学习,同学们自读,留下了一个小悬念:母亲为什么要“请”父亲来尝花生呢?难道父亲不在家吗?我建议大家下课后查查资料。这一自然段比较简单,而作为本文重点的“议花生”将在第二课时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在上课伊始,我就将“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议花生”出示在了屏幕上,并将“议花生”加重描红,这篇文章脉络清楚,层次分明,有了第一课时的铺垫,学生对“议花生”的学习也充满了期待,所以我直接请他们默读第三至十五自然段,并出示默读要求:思考花生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并批注父亲说的话,把自己的理解写在文字的旁边。

因为这篇文章的重点不在于朗读的训练,而是对道理的感悟。我采用了让同学们默读的方法,保证环境的安静,便于他们更专注地思考我提出的问题。当然,高效的默读也是需要长期训练的,默读要做到:动眼不动口,边读边思考。

花生有什么特点?这个问题很简单,同学们很快就找到了那三句话。在这里要注意的是,他们回答这类问题的时候往往会照读课文中的句子,这时就要提醒他们提取关键信息,回答要做到“精简”。于是同学们圈画出这样三个短语来概括:味道很美、可以榨油、价格便宜。

 

 

我继续问道:“刚刚这些是姐弟三个人的答案,现在让我们来读一读爸爸说的话,看看你怎么理解爸爸说的话?”

我要求同学们至少默读两遍爸爸的话,因为从这里开始就要触碰文章真正的中心。同学们齐读爸爸的这段话,他们今天的朗读很干脆利落,我向他们竖起了大拇指。但有一个词语读音,我提醒了他们:“成熟,它的口语读音是chéng shóu,而书面语读音应该是chéng shú。”不要小看这样的细节,这也是对同学们语文综合素质的一种培养。

“同学们,刚刚姐弟说的好处,爸爸自然是知道的,但他觉得花生有一样好处是最为可贵的,你知道什么叫做可贵吗?”有同学回答:“最珍贵”我立马抛出下一个问题:“花生明明这么普通,这么常见,为什么爸爸要说它有一样好处最珍贵呢?”学生们面面相觑,想举手又不敢举手的样子,我知道其实他们心中已经有了一个模糊的概念,只是不知道用什么话来准确地表达。

 

 

我让他们再把爸爸的话读一遍,以读代讲,比直接讲授要好得多。这一次读完后,举手的人依然寥寥。这是意料之中,因为的确无法从这一段话中找到答案。我请大家继续往下读。这一次好多同学开始举手。陈恺睿读了一遍第十三自然段父亲说的话,他找对了地方,但我希望同学们能从句中提炼出词语来,用最“精简”的话去回答,这对同学们语感的要求是很高的。我一步步引导,同学们找到了:虽然花生“不体面”但是“有用”。我请同学们圈出“有用”一词。一个问题,往往一联系上下文就容易解决。

“同学们,你们发现第十自然段写了好几种果实,每一种都很体面,很漂亮,很香。”我在屏幕上出示了三种果实的图片,紧接着出示花生的图片和对它的描写。同学们都知道这是运用了对比手法,而我要做的就是加强这种对比,让学生进一步感受花生的独特之处。我将果实的图片和花生的图片放在左右两侧,同时提取文本中的关键词,例如:高高地,挂在枝头,一见就生爱慕之心,鲜红嫩绿。横向对比的是:矮矮地,长在地上,不能立刻分辨,挖起来才知道。这样对比,清晰直观,一目了然。我再问学生:“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去对比呢?”“为了突出花生的不体面”“那又为什么要突出花生的不体面呢?”“是为了衬托出花生的有用

“同学们,你看作者多会表达,一开始,我们还以为他要说这个花生多不好看,还和什么苹果、石榴作比较,现在啊,我们领悟到,原来作者这样写,就是为了突出花生的可贵之处——虽然不体面,但是有用。这样的写法,真是太棒了!”

 

 

我出示了父亲的一句话:所以我们要像花生一样,他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这篇文章并不难,道理也是比较易懂,但重点就在于从这一句话开始,我们要从原本赞美花生的内在品质,转移到由此学会做人的道理。这一感悟的转变,需要价值观层面的引导。

“那么我们到底应该怎么做?”我给他们举了两个例子,“如果有一个人,他非常有才能,对国家对社会有用,只是他不漂亮,你会尊敬他吗?那么如果有一个人,他只是长得漂亮,除此以外什么都不会,你又怎么看?”两个追问,让同学们明白了文章所阐明的做人的道理。

我向同学们补充了作者许地山的生平事迹与名言,为学生树立一个真实的人物形象进一步加深感悟。

留学西洋多年,他从不穿西装。他不抽烟,不喝酒,大部分收入都用在购买图书上。在港大任教时,他以中文系主任的身份每周上课二十小时,还为学生课余补习,他常说:“他们肯学,我就肯教。” 抗日战争期间,他为抗战事业奔走呼号,终因劳累过度而病逝。郭沫若曾评价他说:“他有献身精神,对于名利竟逐,及其恬淡。”

这样的生平事迹,让同学们真切领悟到“做有用的人”的力量。

我让同学们联系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讨论:“作者借落花生比喻做怎样的人?在生活中哪些人,也像落花生那样不图虚名、默默奉献?”同学们说出了清洁工等,我展示一组图文,同学们在朗读这些句子的过程中,接受着思想的熏陶:“在寒冷的街道,他坚守岗位、无私奉献;在肆虐的洪水中,他们不畏艰险、冲锋陷阵;在袭人的风雪中,他尽职尽责、毫无怨言;在寂静的清晨,他默默无闻、美化城市;在矮矮的讲台,她孕育桃李、书写青春;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上,他们尽职尽责、救死扶伤。”

他们是有用之人,值得我们敬重。

课尾,我设计了小练笔:花生会让我们想到那些默默无闻作贡献的人。看到下面的事物,你会想到哪些人?让我们学习借物喻人的写法,选择其中一个,试着写一段话。(竹子、梅花、蜜蜂、路灯)

这小练笔,关键在于写清楚事物的特点,找到其与人相似的品质。

许地山的作品,我郑重其事地推荐给了同学们。

彭老师1-6年级上册教学叙事选读:

我和小朋友有了默契——一年级开学第一课教学叙事

唤起那份自豪——一上《我上学了·我是中国人》教学叙事

学习几个常规——一上《我上学了·我是小学生》教学叙事

教复述搭支架——二上《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叙事

体会用词准确——二上《2我是什么》教学叙事

明确教啥,仿写精准——三上《1大青树下的小学》教学叙事

字词不丢,只教想象——统编三上《花的学校》教学叙事

精读,聚焦何处——四上《1观潮》教学叙事

“反复”出现的词句,含有深情——四上《2走月亮》教学叙事

 “精巧”何处寻,韵味哪里找——五上《1白鹭》教学叙事

用赤诚与热爱奔赴山川湖海——六上《草原》教学叙事

彭老师教学叙事介绍:

张文质|俯下身来仰视儿童——彭峰的儿童主题教学研究

我们低估了小学语文教学的难度

他让我们知道:六年决定一生|何捷

拉长你的一节节课|高子阳

那人那课那文|顾文艳



尊敬的一、二、三、四、五、六年级语文老师
您好!
如果您需要与教学叙事配套的原创课件,请在公众号后台回复“课件”两个字,您就能看到上册课件的购买链接。

彭文峰会

2024年8月20日


彭文峰会
彭文峰会专注分享语文教育、家庭教育的理想信念、实践心得。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