旷野无际,机器人行走在麦田,这一次贾樟柯的镜头对准了AI高速发展下的中国。这或许是遥远的未来,也可能是即将触碰的明天,甚至也可能潜藏在中国的当下。在这里,科技与农耕的交织,机械与情感的融合,正上演着一幕幕深刻的变革。
《麦收》——这部由贾樟柯导演创作,快手可灵共同完成的AIGC短片,为我们揭开了这一序幕。
我们在麦田中看到了机器人进行劳作,似乎在AI的想象中,印证了贾樟柯所言的“中国现在最大的现实主义就是超现实”。AIGC短片《麦收》呈现了一种特别的AI式公路片,它以简洁的任务执行为线索,却引领我们进入一场关于人性、情感与科技的深度旅程。
诚如贾樟柯导演所言,这次的短片采用了比较传统的叙事手法——公路片的叙事。主人公是一名硅基AI机器人,他接到的指令是独自上路,从城市回到山西八十堡村,穿越漫漫公路,帮助一对老夫妻完成秋收农事。行驶在蜿蜒的公路上,它遇到一位坐着轮椅的老人,其身后的智能机器人因电量耗尽,二者无奈滞留在路旁。他贴心地为对方补充电力,临走之际还不忘贴心叮嘱“照顾好老人”。行至雁门关前,一对游客请他帮自己拍照,记录下美好瞬间。机器人拍完后主动请求,“请帮我也拍一张”。游客十分惊讶,然而机器人认真地回应:“只有我经历了这个时刻,这是属于我自己的记忆。”当机器人抵达八十堡村时,老夫妻起初满眼诧异。那一身银光闪闪的金属外壳,无疑与这田园牧歌式的农忙景象格格不入。然而机器人开口便说出了几句正宗的汾阳话,瞬间拉近了与老夫妻之间的距离,让那陌生的科技感融入了熟悉的乡音之中。以科幻为外衣,我们看到了AIGC短片下的故土柔情。他向我们提出了三个引人深思的问题:未来AI科技的发展何去何从?AI机器人与人类的关系将如何演变?机器人能否拥有情感?贾樟柯导演通过这部作品给出的答案,无疑携带着现实的温度与人文关怀。在他所描绘的未来图景中,机器人作为人类得力的助手,不仅能参与农活劳作,更能贴心照料老人和小孩的日常生活起居,成为家庭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存在。他们甚至也会萌生出主动拍照留念这般充满“人性”的想法,在面对广袤麦田时,也能涌起源自内心深处的亲近之感。这般充满温情的设想,让我们对未来人机共生的世界充满了憧憬与期待,也使我们在科技飞速发展的浪潮中,重新审视人类情感与科技进步的和谐共生之道。从影片的完成度来看,《麦收》不仅在剧情上完成流畅,在AI生成的视觉呈现上也颇具“电影质感”。短片完全由AI技术独立生成,摒弃了真人演员、传统摄影设备及后期特效的介入,每一帧画面均出自AI生成的画面。从分镜脚本到人物走位,从场面调度到画面光线,无一不遵循着电影艺术的创作逻辑。此外,短片镜头运镜丰富多元,推拉、摇移、升格等常用的摄影技巧,让观众感受到熟悉的电影质感。同时,在《麦收》中我们也能看到在当下AI技术的进展。在视频生成大模型领域一直有一个棘手的难题:人物脸部特征的稳定性难以保证。同一角色的瞳色、脸型、发型可能在作品前后部分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然而,《麦收》全长6分钟,但主人公的面部特征保持了相对的一致性。为了能让AI机器人说上山西话,贾樟柯导演还创新性地使用了“对口型”技术,即在视频生成后,再行上传音频,并将音频内容与人物口型进行同步。或许,这些在观众眼中已是习以为常,但在AI技术的当前发展阶段,无疑代表着进步与突破。“我不会累,咱们赶紧做活计吧” 一句质朴的汾阳话,不仅瞬间拉近了机器人与老夫妻之间的情感距离,更为冰冷的技术世界增添了一抹人性的温度。从这一角度来看,《麦收》其实还蕴含着另一种隐喻。在机器人的公路旅行之外,更是对未来世界的一次大胆想象,一种探索人与AI和谐共生的可能图景。“可灵AI导演共创计划”的推出,让我们看到了AI技术不再是简单的辅助工具,而是成为创作者的重要合作伙伴。这正如片中的机器人并非只是冷冰冰的算法执行者,他们懂得享受生活,懂得情感情绪,欣赏沿途风光,想拍“游客照”,甚至可以用方言进行交流。这种关系,也恰似技术与艺术,甚至技术与人的关系,而《麦收》所展示的正好是这种可能性。他们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提高制作效率,更能够激发我们的创作灵感,拓展我们的艺术边界。《麦收》这部作品虽然讲述的是未来科幻的故事,但所蕴含的核心母题,仍是贾樟柯长久关注的城市与故土,过去和未来。叙事之余,带有温润的哲思,即便是身为碳基生命的机器人,亦如人类,对脚下这片土地怀着深深的眷恋之情。作为快手“可灵AI导演共创计划”的一部分,《麦收》与其他八位知名导演的作品一同亮相。这9部AIGC短片,虽然风格、类型、题材各异,但在这些影像的深层,我们能看到,流淌的始终是那些直击心灵、关乎人的生活的动人故事。董润年导演执导的科幻短片《新世界》,聚焦一位失去母亲的女孩。引领我们不断跳跃在多个平行时空,最终在爱的指引下,她寻获了自由。王卯卯导演的《再见兔子》则是一部动画短片,深刻关注到了教育与孩子的问题,映射出学业压力之下,孩童眼中异化的世界。李少红导演的《花满渚》借由AI技术,展现不同时代、不同故事中的女性勇敢地挣脱束缚,挣脱自身的命运枷锁。AIGC不仅可以探讨奇幻瑰丽的宏大科幻命题,也可以深入生活肌理,还原社会现实。薛晓路导演的《喵心归处》,就立足于现实主义,聚焦于都市中一位孤独女性和一只流浪小猫,展开了一场关于爱与救赎的温馨旅程……这些短片虽形态万千,却共同触及人类情感的深处与生存的真谛。最为核心、最为关键的要素,依然是人类自身。与AI对话,同时,也是人类与自我对话的全新探索。12月6日,这9部AIGC电影短片在中国电影博物馆进行首映,也将被中国电影博物馆永久收藏、放映展示。这是一场AI技术的试验田,也同时是对创作者想象力的颂歌。AI无法创造新的东西,技术的应用边界,实际上是由创作者的思维所决定。作品的灵魂、风格,皆源自导演的构思,技术的美学呈现、创新转化及实践应用,无不围绕着导演的创作需求而展开。AI的潜能无限,正是因为人的潜能无限。《麦收》的结尾,机器人独自站在麦田中,脸上洋溢着满意的微笑,目光穿透麦浪,投向无尽的远方。AI硅基人,是否也会梦见这片丰收的麦田?或许,在他们由代码编织的“心灵”深处,早已与这片麦田、这片土地,有了更深的联结。而站在这个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拥抱技术,拥抱变革,拥抱可能性,是我们能迈出的第一步。这9位导演,让我们看到了AI技术当下所展现的一个可能性,一个尝试的回答。或许当下的尝试仍有许多技术上的问题,但这小小的一步,待将来的我们回首,也许就是开启全新创作的重要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