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成好习惯的秘诀——行为设计(一)

文摘   2024-10-16 22:10   山东  

福格教授是“行为设计学鼻祖”,斯坦福大学行为设计实验室创始 人,深入研究人类行为超过20年,提出了著名的福格行为模型:

B=MAP:


两年前,读过《福格行为模型》这本书后,生活就有了逐步地转变。首先,作息规律了,身体健康了;其次,工作条理了,更有秩序了。而且,对于生活的掌控性更强了,我关注的是每天每一刻,当下每一个小行为的执行,把自己的时间和精力放在一个个小愿景的实现上,就很少焦虑和内耗了。

福格说:最持久的改变方法就是从小事做起。一个个小小行为的改变可以吃掉整个“鲸鱼”。

人生不是只有宏大的愿望,而是由一个个小愿景组成。比如,每一天,都可以有一个小小的目标,而当下的每一时每一刻,你都可以临时为自己设立一个小目标,思考当下最应该做什么,哪怕,只是一个小小的行为,只要开始了,就是一个伟大的转变。可以从最简单的开始,比如饭后洗手漱口,把漱口杯放到原位,这是一系列连贯的行为,还比如吃完东西后,用纸巾擦嘴,抹桌子,清洁地板,也是一连贯的行为。如果把扫地板、抹桌子这类事情单独拎出来做,可能人就懒得做,而且也容易引发反抗。动物都有条件反射行为,条件反射是一个行为引起的另一个行为,条件反射下人做事情会变得很容易,可以为自己设定后果,想象行为的后果是整洁的房间、节约的时间、满足感和美好的心情,就会带来持久的动力。这些小行为做的多了、久了,就成为了习惯。

主动完成一件改变的小行为的奖励就是内啡肽的产生,这种喜悦无以言表,会激励着你一个个做下去。

就像我现在,坐在电脑前码字,每写下一行字,我都完成了小小的一步,就是一种前进的喜悦,对,可以把自己的目标设定为一行字,只要能表达当下的心情,就可以持续的写下去。

在此之前,我很少审视自己的行为,甚至可以说是任性:持续性熬夜、吃垃圾食品,盲目购物,生活缺乏目标......就像普通人常犯的毛病“间歇性踌躇满志,持续性的混吃等死”,经常抱怨和悔恨过去,焦虑内耗,却又无法改变。虽然,我14岁时就知道了一个道理: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命运。

人们都明白很多大道理,却依然无法改变这一生,那是因为他们没有深入思考怎样把认知付诸于行动。

大多数人早期没能养成良好的习惯,成年后如果缺乏纪律的约束,就会放纵自己,克制人类的动物性千难万难。

福格说,不要自责,没有改变是因为你采取的方法不对,天下大事必作于易,行为设计的关键是简单才能改变。行为设计的本质是情绪设计,在感觉良好的前提下做出改变,才是持续改变的动力。

小事开始,可能只是一个行动、一句话,每天早上起来,对自己说一句:今天又是美好的一天。这是最简单的,你会发现,一切都有所不同。

Celebration

思考你每天的行为:抽烟,不抽烟,用手表看时间,用手机看时间,整理床铺,不整理,喝饮料,不喝饮料,刷抖音,不刷抖音,吃饭看手机,不看手机,熬夜,不熬夜......你努力要养成的习惯,想要戒掉的习惯,你这些行为中哪些是好的,哪些不是。

先去掉不好的,一个个来。

福格不要求人必须完美。不要紧张焦虑,要学会变通,并乐在其中。

木一的书房
心情美文,读书笔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