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相近,习相远

文摘   2024-08-19 22:50   山东  

                               ——学《论语》

孔子认为“性相近,习相远”。人的本性差不多,由于环境影响的不同才相距甚远了。孔子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

人有动物性的本能,放纵则没有尽头。“克己复礼”,人要学会克制自己的私欲,使每件事都合乎“礼”。“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夫唯禽兽无礼,故父子聚麀。”《礼记》 人虽然会说话、有语言,但如果不懂“礼”,那就和禽兽一样。为什么呢?因为禽兽“父子聚麀”,人如果也“父子聚麀”,和禽兽就一样了。“父子聚麀”是指雄性动物共用一个雌性,就是指乱伦。

现代很多家庭鸡娃的同时,都感叹学习的能力或者出于天赋,实际上,勤奋更加重要,习惯和行为的养成取决于家庭的培养以及社会环境的影响。

先天的禀赋和气质,决定着一个人所能达到的上限,而一个人的努力程度,却决定了他所能取得的下限。

“上智不教而成,下愚虽教无益,中庸之人,不教不知也。”(《颜氏家训》)上说:上智的人不用教育就能成才,下愚的人即使教育再多也不起作用,只有绝大多数普通人要教育,不教就不会知道。

大多数孩子不属于上智的天才,也不是下等的愚人,是需要引导和教育才会知道的普通人。

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汉.贾谊 《治安策》)儿童时代养成的习惯,像天性一样牢固,很难改变。

培根也说过:“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因此,人自幼就应该通过完善的教育去建立一种良好的习惯。”

所以,想让孩子成才,就要使他们自小养成良好的习惯。小时候习惯的养成,长大后很难改变。好的习惯,对人一生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西方谚语说“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命运”,就是这个道理。


木一的书房
心情美文,读书笔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