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的意义

文摘   2024-11-03 23:28   山东  

活着,这是汉语中最有力量的词汇之一,他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来自忍受,忍受活着给你带来的一切。

                             ——余华

我四肢健全时,常抱怨周围环境糟糕;瘫痪后,怀念当初可以行走奔跑的日子;几年后长了褥疮,又怀念起前两年安稳坐在轮椅上的时光;

后来得了尿毒症,又开始怀念当初长褥疮的时候;又过了一些年,要透析,清醒的时间很少,便又开始怀念起刚得尿毒症的时候。人生无所谓幸与不幸,只是两种不同境遇的比较罢了

                               ——史铁生

你是不是也曾在无数个黑暗的夜里,痛苦挣扎,问自己:为什么活着?或者,还要不要活?因为,这世界上大多数人,拼命地活着也只是活的平平凡凡,而且现代社会,大家都在拼命地卷,假如你有一点苟且,也许就会带来难以弥补的过错。

余华和史铁生是一对好友,一个写出了《活着》,一个写出了《我和地坛》,史铁生用他的一生诠释了对“活着”的“反思”和定义。有人说,假如你觉得人生是幸运的,一定要读读史铁生,假如你觉得人生是不幸的,更要读读史铁生。

今年9月的某个周四下午,我参加了县妇联、图书馆联合组织的一次读书会。说实在的,我不大喜欢这种集体性的活动,对我而言,读书是一件孤独私密的享受,却不能和人公然分享,读书是聆听那些最智慧的心灵的低语,假如你能从中体悟、感受到什么,就会慢慢地滋养并壮大自己的灵魂,人们从文字中汲取到的只是属于自己的那部分,文字里的悲欢只适合文字的交流,那种如暖流般的碰撞、渗透,悲欣交集,是向任何人都无法言表的,口头上的表达太过肤浅,也许会掺入其他感官上的杂质,会影响对灵魂的触摸和感悟。

虽然,读书的好处众所周知,但身处基层多年,我也有切肤之痛:当读书并不能为人带来现实的好处,一种“读书越多越偏执”的观念就会甚嚣尘上,所以,无论国家如何苦心打造“书香社会”,各级政府甚至“把学习强国”“咪咕阅读”都纳入部门绩效考核,还有一年一度的“世界阅读日”宣传,但也只是强化这种价值观念,或许还会给某些不以“读书”为专长的人带来更多的抵触情绪。

我身边喜欢阅读的人确实很少,以至于,一个人如果把“读书”放在嘴边的话,他一定会被大多数人悄悄地“孤立”,还会被官本位的国情打压。因为,我虽然从没有公开讲过爱读书,只是多考了几个专业证书,就已经被人立为“异类”了。

为了不惹来不必要的麻烦,我偶尔在办公室拿出一本书来看,也是悄悄地,不打算引起任何人的注意。

所以,如果不是读书会的组长一通殷切的电话,我是不打算去参加这样一个读书会的。

当然,能够在读书人的“圣地”——图书馆,和一群为读书而来的人在一起,谈论一本书,也的确令人愉悦。

那一天,我们大家谈论的是余华的《活着》。虽然这本书躺在我的书架上很久了,我却一直没能读它,我知道,这是一本题材沉重的现实主义小说,豆瓣评分9分以上。现实中,每个人的生活必然都是沉重的,看似平常却一地鸡毛,即便是平凡的活着也耗尽了普通人全部的力气。有些人的生活看起来光鲜亮丽,内里其实困顿不堪。有些人却是天生乐观,即便是在生活的玻璃碎渣子里也要找到糖的,我就是。所以,我能接受生命的无常和不可测定,却不愿意再从小说中去体验痛苦和灾难。闲暇时候,我看超现实的科幻、玄幻小说和童话故事来愉悦自己,生活已经太沉重了,还不能看点轻松无脑的吗?

读书会上,倾听其他的阅读者分享读书体会时,我想到了很多。

有人从《活着》这本书里看到了很多的隐喻,比如作者匠心造就的人物名字,草蛇灰线暗伏着人物的命运,有人说到自己每天读书打卡,以此激励自己和影响孩子,有人说《活着》的主人公富贵有这么悲惨的命运,他却没有在苦难中倒下,他想的都是生活中那些点滴的幸福时刻,有人说生活中根本无法改变另一个人,只能从书中找到自洽的方式。

读文学,是抚慰心灵的方式,从别人的故事里得到启示,是读书人的福利,开智的人们都会反思自己活着的目的,这是余华想在作品中传递给大家的,他的两篇自序以及这部小说都表达了这样一个看法:没有人可以随随便便评论另一个人的一生,即便在我们所有人的眼里,富贵的生活中除了苦难还是苦难,可是他并不觉得。

活着也许确实没有意义,但是我们活着并不是为了别人而活,很多的人的较劲、想不开,是同他人比较,是活在别人的眼光和评价里。

我们这一生,也许遇到很多苦难,但是在没有盖棺定论之前,只要活着,一切都有可能,都是难以预料的,谁也不知道,自己的道路通向何方。

我认为,不论生活给与我们什么,只要坚持活着,光明就在前头,珍惜当下,好好读书,大胆尝试,坚定地微笑着向前走,尽情地发现并享受生命中美好的一切。

木一的书房
心情美文,读书笔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