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寒冷成团
文摘
2025-01-05 22:08
山东
小寒,今天过后,就进入“冰上走”的三九天,意味着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开始了。中医认为寒为阴邪,最寒冷的节气也是阴邪最盛的时期。“百病起于寒,万病始于湿”,寒邪侵入人体,可能导致气血凝滞,经络不通,从而引发各种疾病。同样,湿邪困阻,可以影响脾的运化功能,导致水湿内停,痰饮生成,也是许多疾病的根源。所以,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保暖,避免潮湿,以预防疾病的发生。冬天属于“藏”的季节,《黄帝内经》里有这样一句话:“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意思是,冬天万物闭藏,人也应该顺气自然,减少外出活动,保护身体的阳气。冬天的早晨,寒气最重,不宜过早起床,否则反而可能损伤阳气。“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阳气是人体的卫士,阳气足则病消。阳气受损,免疫系统就会变得脆弱,感冒、疲惫、手脚冰凉等问题就接踵而至。人在深度睡眠时,身体的免疫细胞会大量增值,修复受损的组织和细胞。中医理论中独有的词“瞑眩反应”。瞑眩反应是指人的体质或身体机能由不好转好,或人体在排除毒素时身体的反应,所以又称为排毒反应或者调整反应。《尚书·说命篇上》“若药不瞑眩,厥疾弗瘳。”意思是在治疗重病或久病时,如果药物能够引发身体的强烈反应,这可能是疾病好转的迹象。相反,如果服药后没有任何不适反应,可能意味着药物未能有效对抗疾病,因此疾病不易治愈。中医治病与西医治病其中最大的不同点之一就在于中医治疗可以产生瞑眩反应,而瞑眩反应正是人体阳气调动起来修复机体的必要过程。西医治疗是一种损伤,是伤害正气的治疗,这样的治疗不容易产生瞑眩反应。瞑眩反应指人的体质或身体机能由不好转好,或人体在排出毒素时身体的反应,也称为排毒反应,或者好转反应。瞑眩反应不光是颜面或身体,甚至口中亦会出现荨麻疹,其他也有浮肿、大便次数增多、腹痛、腹泻、发烧、耳鸣、血压变化、骨骼酸胀疼痛等症状。药后症剧者,往往是药力生效,外邪内透之故。因此出现这种反应者都不要担心,它不是副作用,经短时间后就会自然减轻和消失。瞑眩反应是医生与患者都应该努力追求的东西。一般服中药,或者针灸都可能出现瞑眩反应,有时服用保健品也可能出现这种反应。这个反应有其特殊性。一般来说,瞑眩反应只发生在有病的脏腑,甚至有时连我们自己都不知道已有脏腑功能发生病变或功能障碍,会在不知不觉中恢复。并且,这种瞑眩反应大多是暂时的。这时睡眠品质会显著提升,心肺功能增强、免疫力强、感冒减少,面色红润,自觉精神旺盛,且生理时钟也变得有规律了。另外,瞑眩反应可能多次出现,直到阳气完全修复了病体才会停止。产生瞑眩反应的时间也不一定。一般轻病患者服药一两天后就会出现瞑眩反应,这是中药发挥效果的前兆,但也因人而异。甚至于有人直接产生治疗效果,无瞑眩反应,但大部分患者服中药十数天至三个月内会发生瞑眩反应。因此,能产生瞑眩反应,说明机体有能力修复自己的问题。但并非每个人的治疗过程中都会出现瞑眩反应。一般来说,越是邪气重而正气虚的体质,越容易出现这种反应。
![](/static/gotop.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