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图右史】汉水故道与天门四邑地貌的变迁

文摘   2024-12-21 00:02   黑龙江  


汉水故道与天门四邑地貌的变迁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自然地理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汉水中游各水,均位于江汉平原上,流经地区地势低洼,河湖纵横,河流淤废、改道频繁,彼此受纳关系不明,而文献记载 既阙略不明,又颇多舛误,欲辨明其源流变化,至为不易。《水经注》时代的演水下游既在今府河之东,略相当于今云梦县河与濃河下游之藤子河,而当时的汉水河道在今河道之北, 约在天门河一线,则当时的温水人汉之口当在今刘家隔东南、新沟(今溃口)之北。

汉水,作为长江的最大支流,在历史上曾多次改道,对周边地区的地貌产生了深远影响。特别是在下游地区,汉水的河道不稳定,曾多次迁徙或表现为漫流状态。这种变迁不仅改变了水系,还影响了周边地区的地貌和生态环境。《初学记》卷7《州郡部》淮南道“新城”条下引《汉水记》曰:“自汉口入二百里,得演口,有村。入三 百里,得邮城,楚邑也。”据前引明嘉靖中陈金《筑河记》,自 刘家隔至汉口水路亦为二百里,则《水经注》时代之演口当距 刘家隔不远。
从《水经注》及其他有关记载看,汉魏六朝时期,汉水下 游北面,今应城、云梦南境与天门、汉川北境的湖泊还不甚发育——在《水经注》中,殒水、富水、漳水下游均不见有湖泊, 河流受纳关系清晰;而且在演口有村,漳口、殒口又都曾作为屯兵之所,或发生过战事,均说明当时这一带并无较大湖泊。直 到唐宋时期,在《元和郡县志》、《太平寰宇记》、《舆地纪胜》等著 名地志中,仍未见有关于这一带湖泊的记载。

《太平寰宇记》卷132安州汉川县“演水”条称:“在县东十七里,源自随州枣阳县大 红山,经云梦入县界。”宋初之汉川县城在今刘家隔①,演水在其 东十七里,则当流经今民乐、辛安渡一线。宋初的汉水下游河道已南徙今东荆河一线,其下游则当流经今蔡甸以西之长河、南湖一-线,故混水当南流与汉水合,故《太平寰宇记》不记溃水之口(溃口)所在。北宋中期以后,汉水下 游主泓已北移至今河道的大致位置上,而演水仍可能合汉水之后 方入汉,或东流直接入江。

在明代以后,汉水分支的北支线规模逐渐减小,逐步西缩,变为一线支流,最终淤塞,有的分段成了内湖,有的成为一片沃土。上游汉水大部分汇集到了南支河漕,使之河床愈冲愈深,愈刷愈宽,规模逐步扩大成了干流。明清时期,汉川、云梦、应城、孝感交界地带的地理面貌发 生了很大的变化。首先是湖群不断扩展。云梦、应城、孝感南境 与天门、汉川北境地处汉北丘陵岗地向平原过渡的地带,地势低洼,从北面岗地丘陵南流的诸山溪水进入这一地区之后,受到汉 江自然堤的阻挡,最易在这里形成岗地边缘湖(淌水湖)。

汉水河道的变迁导致了长江和汉水水位的上升,进一步促进了本地堤防的修筑活动。在清代,江汉平原的河道与湖泊地貌与人类文明早期已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是,在明清之前,由于汉水下游河道不稳定,其下游北岸自然堤 不发育,人工堤防尚未兴起,兼以有天门河、竹筒湖、牛蹄河及混水下游横贯其间,水流顺畅,故不曾形成大规模的湖泊群。


明清以后,随着汉水下游河道逐步稳定,其北岸自然堤由于汉江溃 口分洪发育迅速,人工堤防也逐步建立起来;天门河、竹简河、牛蹄河及混水也不断淤浅,特别是受到围垸的影响,河流弯曲系 数越来越大,极大地影响了行洪,而行洪不畅又加剧了淤浅。这一系列因素综合起来,结果是北来诸水与南来之汉江分水在这里交汇,无处宣泄,遂积水成湖,而且湖群逐步发展,越来越大。

根据明代地方文献记载,明代这一带的湖泊还不很多。据嘉 靖《湖广图经志书》、《读史方舆纪要》、嘉靖《汉阳府志》记载,当时在云梦县南境有石羊湖(在县东南三十里,其水流出 刘家隔)、孟家湖(在县东南十里)、台湖(在县南六十里,水出县东三汉口及后湖,会流至殒口入于汉)、紫云湖(在县南四十五里)、杨林湖(在县南五十里);在汉川县北境则有安汉湖 (在县东北二十里)、大松湖(在县北十八里)、小松湖(在县北二十里)、野猪湖、刀汉湖、五湖(俱在县西四干里)、瓜子湖 (在县西北三十余里〉、清水湖(在县西北八十里)等。

而在应 城南境则主要有三台湖(在县南六十里,五龙港所入)。因为湖 泊尚不很多,河湖分野尚较为清晰,故明代地方志述各河流之受 纳关系仍相当清楚。嘉靖《湖广图经志书》卷3《汉阳府文类》 录黎淳《刘家隔巡检司记》云:

(刘家隔)地卑下,每岁垫[淤](於),春涨, 逮秋始涸。榛芜沮浊,人鲜居之。然地脉来自应城,蛇 蜒起伏,走一日之程,及此衍为平原,周广四十里余, 而襄水、汉水、涉水、郢水五派,合流环焉。

襄水指自张池口东北流而来之竹筒河(原为汉水故道,嘉靖《汉阳府志》卷2称为“旧襄河”,流经刘家隔关前,至杨子 港达柘树口);郢水当指自西来之天门河;臼水,则为汉南支 流。所谓“五派合流”,实际上在刘家隔附近相汇者仅有襄水、 演水、郢水三水,其中郢水(天门河)与襄水(竹筒河)汇合 后在刘家隔西南不远处之府河口汇入演水。


此外,自孝感、云梦 交界处南柬的算河(云梦洛阳河下游)亦出柘树口注人混水。 而渤水则在过柘树口之后又曲折东南流至新沟北注入汉水。到了清代,这一地区的湖群大幅度扩展。雍正《应城县志》 卷1《山水志》谓富水(西河)过应城县城、黄家滩、栋林市后,南流至挂口分为两支:一支称小河,西南流过北嘴,合三 台、五当湖,会龙石、五龙诸水,入石羊湖,出邵家嘴与东河会;一支称大河,由挂口东南流经牛堤口、李家口至邵家嘴与小河合流,至八埠口,“泛滥为大泽”,复出达汉川县刘家隔入演 水。则在雍正年间应城南境已形成三台、五当、石羊等湖,且诸 湖相接,形成巨浸,又合称为“三台湖”。

三台湖形成之后,应 城、京山县南境的富水(应城县河、西河)、五龙河、龙石河, 天门河、皂市河均注入三台湖,而后出陈鲜口(陈选口),复至 府河口人混水。同治《汉川县志》卷7《山川志》“三台湖”条 云:

三台湖接壤应城、天门四邑之水汇之,周凡百数十里,为西北之巨浸。咸丰初,汉水北溢,七载相仍, 浊流淤成平地,仅存一线可通舟楫。霖雨时至,水无所 潴,浸淫泛滥,亩畝为壑,重以下游木子树、葱担沟、 杨子港、柘树口会浅入汉之道节节阻滞,消涸无由,停 积为患,田地芦洲沉没,焉有底止。

在三台湖以东,则有松湖与河汉湖。大、小松湖与汨汉湖已见于 明代地方志,是互不相连的湖泊,大、小松湖在东,汨汉湖 (或作“刀汉湖”)在西。至清前期,河汉湖地区相继形成了许多围垸,其中最大的官垸就是河汉垸,其垸堤长七千五百余丈。 乾隆年间,其东、西、北三面垸外芦洲被辟为麦地,进而建成新 垸。与水争地的结果是水无处停蓄,堤垸又阻挡行洪,从而加剧 了洪涝灾害。每遇洪水泛涨,堤垸漫溢,垸内积水又无以外排。



到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乃正式废垸为湖。同治《汉川县 志》卷9《堤防志》“汨汉垸”条下录乾隆三十二年汉川知县左 修绪详准废垸告示云:汉川河汉垸在县境之西北,北有河汉大湖,南接彭 公、蓼湖、香花三垸,东、西、北三面圈筑长堤七千五百余丈,例系官督民修。堤外东为松湖,北为慈湖,西为竹筒支河,东北为德安府河入松湖之顶冲,西南为汉河由竹筒支河入慈湖之顶冲,西北为天门县河、三台湖 入慈湖之顶冲。一经泛涨,水逼堤根,兼之彭公等三垸 地居高阜,积水汇之。垸惟西北隅建有闸口以资宣泄, 而堤之正北一面,内湖之水又直抵堤.,内外冲刷,最为 受险,以致漫溃频仍。

叼汉垸废垸为湖之后,叼汉大湖、松湖、慈湖乃连成一片,形成为一个烟波浩淼的大湖,统称为“汨汉湖”,也称为“松湖”。据《汉川图记征实》第3册《水道》“松湖”条记载,清后期的 松湖(汨汉湖)西吞曹湖,西南为夏家湖,南为螺蠣湖、姚沙湖,东南包括滥泥湖,北为七里湖、标湖,周回七十六里,三台、中柱、四当、五当湖之水均汇入此湖,复注入混水。汨汉湖 又通过草庙口(新河口)、曹家口分流入汉,如遇汉水暴涨,洪 水即由两口倒灌入湖;设有溃口,则湖河不分,遍地汪洋,所以 淤填情况非常严重。


因此,随着云梦、应城南境与汉川北境湖群的发育、扩展, 殒水下游受到湖水的顶托,淤浅愈来愈严重,河曲也越来越发育,水流愈发不畅。因此,当混水势大时,洪水亦注入河汉湖,并经草庙口、曹家口灌入汉水。所以,額水入汉之口(演口) 位置的变化虽然不大, 但混水入汉之途却绝不仅是新沟浅口 一途。

《水经注-混水篇》谓溃水下游分为二支,其中一支“东通 濃水”。《水经注•江水篇》则记江水过夏口后,“左得湖口,又东合浸口。水上承演水于安陆县,而东迳潑阳县北,东流注于江”。据此,则演水下游除一支经溃口注入汉水外,还有一支东 流,与濃水汇合后,至濃口入江。



这条殒水通江之途,一般认为就是后来的沦水(沦河),而 以发源于今大悟山区、流经黄陂县境、于摄口镇附近入江的今凝 水作为古漫水。《读史方舆纪要》卷77德安府孝感县“沦河”条云:“在县南四十里,强水支流也,经云梦县八埠口又东汇为 沦河湖,经汉阳、黄陂之境,下流入于大江”。同书卷76黄州 府黄陂县“瀛河”条称:“县西南四十里,亦曰濕口,濕水入江 处也。自德安府安陆县流入境,又经汉阳府之废濕阳城北,东南流为濕口。”嘉庆《大清一统志》卷338汉阳府山川“殒水”条 更明确地说:

今汉川算河,东接沦河,沦河上接孝感濃河,濃河 东通湯口,即《水经注》所谓“东通湯口”也。汉川算河(《汉川图记征实》称为“牛落河”),即由云梦 洛阳河、伍落镇东南流至八步口(八埠口)与浸河一支合流会 南流至柘树口汇入混水者,亦即我们上文所考《水经注》时代 的混水下游之所经。

据《汉川图记征实》第2册《水道》“溃水 支派”记载,牛落河北通莫家河,受云梦东、西台湖(洛阳河 水之所入)之水,东北入孝感境,与濃水合;在神灵口东分一 支为东港河,东流出朱湖入沦河;另一支则自神灵东南流,称 “茶壶沟”,经新安渡(今辛安渡)至东山会沦河。其中以茶壶 沟为正流。《汉川图记征实》“演水支派”条末按语云:二十二里,复与(瀨水)正流合。咸、同间,正流自茶壶沟下起,历鸡窝、柘树口至县河口淤煙十七里,涓 滴不通,舟楫不通,往来皆由茶壶沟迂道而行。近年新沟益淤淀,委流又窒矣。

天门及周边的地貌在明清之际逐渐淤塞,汉水主道乃迁移到今河道位置上。周河(汉水故道)的淤塞则是在明末。这些变化不仅影响了当地的生态环境,还对农业生产和人类活动产生了深远影响。总的来说,汉水故道与天门四邑地貌的变迁是一个历史过程,涉及自然和人文多个方面的因素。这一过程不仅改变了水系和地貌,还对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从现有材料看,溃水下游东出一支直接入江,此入江之途大致即相当于今之沦河,当无疑问。而《水经注》所 谓演水“东通凝水”之“蹑水”是否就是今之蹑水却值得考究。濃阳县乃两晋之际分安陆县东界立,其地距安陆不当过于悬远。而今浸水流域距安陆已远,没有任何证据说明它曾经属于古安陆县境。则至清朝后期,由于新沟口淤浅,兼以新沟、草庙、曹家诸易受汉水倒灌影响,故溃水下游正流之大部分实已直接由沦河流入长江,出新沟诸口入汉水者则愈来愈少。


竟陵浪人,生于雁叫街,少负不羁之才,长无乡曲之誉,浪迹天涯。


转发是最大的支持,恭请转给更多人看到!

延伸阅读

【左图右史】西荆河水系的变迁

【左图右史】谭元春与王微——竟陵浪子与秦淮名妓的旷世之恋

【左图右史】竟陵皮日休之诗的空疏与寡陋

【左图右史】竞陵考

【左图右史】竟陵派的寡陋与空疏

【左图右史】《天门县志》与清代唯一史学大师章学诚

【左图右史】以讹传讹的“陵至此而竟,石至此而首”

【左图右史】被牺牲的局部|近世天门士绅眼中的“全局”

【左图右史】屈原沧浪之水今昔考

【左图右史】金陵、竟陵与石头城

【左图右史】汉水与竟陵

【左图右史】天门的河堤与堤城

【左图右史】被牺牲的局部:泗港及大、小泽口的开塞之争

【左图右史】汉水下游河道变迁中的天门河

竟陵是竟陵,天门是天门

尹隆河之战中铭军先胜后挫原因探析|兼论霆军误期

尹隆河之战考述

从“顾全大局”到“以邻为壑”|明清天门泗港及大、小泽口的开塞之争

疏堵与协修:荆南四口与洞庭垸堤

以邻为壑与被牺牲的局部

竟陵:天门历史上的水患与周天官一本疏九河

竟陵:明清以来两湖地域的水患纷争

竟陵:明清时期两湖地区的垸堤与垸田

沔江与沙湖沔阳洲

田丹:什么是湖广?|印象中南系列之一


欢迎把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在看时来运转

田园游记
文旅产业,城市更新,乡村振兴,新三产、新服务、新业态企划、创意、管理、文化IP提升;特色文化休闲商街、特色小镇、田园综合体企划、创意、规划设计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