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883年到1910年,27年中间发生了无数改变中国命运的事件。从中日甲午海战的发生,到戊戌变法(百日维新),再到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最后到清末权力的实控人慈禧太后的去世。曾经的亚洲霸主——清王朝,在一步步向深渊滑落。但谁都不会想到,1910年一场波及全国的股灾,竟会将这个持续200余年的清王朝画上句号。
资本市场与大清国祚
113年前,上海爆发了一场规模空前的金融危机,将全国卷入恐慌之中。1910年7月21日,上海的正元、兆康、谦余三家大钱庄同时倒闭;同年10月8日,中国最大的银号——上海源丰润倒闭。受此冲击,清末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从1903年之后连续6年的上升势头被打断,大萧条延续了数年之久。全国的金融危机,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清政府的收入。迫于经济压力清政府收回原本商办的铁路,引发保路运动,清政府从湖北派兵镇压,导致辛亥革命的爆发。四川的保路运动,使得清廷无暇顾及武昌地区的变化,并且还从武昌分兵使得武昌空虚,为辛亥革命的成功创造了时机,彻底把这个老大帝国拉下了马。 也可以说,正是这场风波,直接毁灭了大清王朝。
光绪末年,上海爆发了一场严重的金融危机,中国从1903年之后连续6年的上升势头被打断,大萧条延续了数年之久,破产的商号和企业不计其数。这次自发生在上海的规模空前的金融危机,将全国卷入恐慌之中。在震惊中外的“橡皮股票风潮”中,大量钱庄倒闭、商家歇业,许多投资者倾家荡产,因失败而自杀者近百人。这场“橡胶风潮”,它的直接原因是上海商界和金融界参与了国际资本的橡胶投机活动。这次股灾的远因,可以追溯到1872年成立的轮船招商局。1872年,同治皇帝批准李鸿章的奏折,正式同意成立招商局。奏折是批了,但是老佛爷“准奏”后面加了一句话,“朝廷手头上也紧,你自个儿想法子去吧”。办法总比困难多,李中堂大胆采用了留学生容闳的设想:模仿西方股份制筹建股份公司。于是,轮船招商局在1873年成为近代中国第一家发行股票面向社会筹集资本兴办的股份制企业。作为“中华第一股”,招商局IPO的发行价是每股100两白银,按照现在白银现货大概每克10元估算,也就是每股发行价5000元!这要是放在今天IPO,中签的人可真是做梦都要笑醒了。1882年,它被炒到每股265两白银,折合人民币13250元!!!令人叹为观止。在为股票疯狂这件事情上,现代股民跟大清股民可真实一样一样滴呀。在招商局疯狂的股价刺激下,股票这个新名词在很短的时间就被人们广为接受,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等国企绩优蓝筹股,格外受到股民青睐,短时间内股价都大幅度增长两三倍之多。想挣钱,就炒股,越来越多的投资人蜂拥进年轻的大清股市,这波超级牛市延续良久,直到1910年。1900年,汽车已经开始在美国大规模制造,汽车轮胎所需的橡胶一时成为抢手货,全球橡胶市场被蜂拥而入的资本挤得满满的(跟今天的锂电池一样一样滴)。1910年初,一家名为兰格志(Langkate)的橡胶公司在上海IPO,其后这只股票画出了一道高耸入云的陡峭K线。其IPO的价格是100两白银,却在上市之后被迅速被拉抬到了1600两白银,涨势之凌厉,令全世界的投资界疯狂。当时东南亚的橡胶企业,约有1/3在上海证交所上市,几乎所有这些橡胶股票,都演绎了同样的神话。大清国的上海,俨然已经成为全球橡胶资本市场的“执牛耳者”。
事实上,LangKate其实只是一个空壳公司,大股东George McBain是一个资本运作高手,他利用媒体进行了铺天盖地的宣传,然后协同外资银行联手做庄,先是从银行悄悄地贷款出来,为股东们每3个月发一次红利,每股派红高达12.5两,这相当于票面价值的12.5%。随后,这几家银行又宣布可以接受兰格志公司股票进行抵押贷款,营造出兰格志股票“抗风险能力强”的表象,共同炒作。阳光底下没有新鲜事,股市黑庄在百年之前就赫然存在。在大牛市的刺激下,在炒股就能挣钱的号召下,大清的股民们开始加杠杆,向亲戚朋友借,向同僚借,还有的大户干脆向外国银行和钱庄借(跟2015年何其相似)。钱庄、票号等内资金融机构积极推波助澜,纷纷降低贷款门槛,不仅给投机者提供信用贷款,还接受股票质押贷款,间接地参与炒股。很多的钱庄到最后甚至自己也赤膊上阵,直接参与股票炒作。通过他们遍布全国的经营网络,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全民炒股运动就此爆发。盛宴终有结束的一天。 1910年6月份,美国调整其汽车市场政策,进行大幅度紧缩,伦敦橡胶交易市场应声大跌,以橡胶板块为主、绑定伦敦市场的上海股市随即全面崩溃。 跟2015年股灾的逻辑一样,杠杆杀跌引发了一系列的雪崩,中国人第一次尝到炒股的苦头。而与2015年股灾不同的是,由于当时的金融机构直接参与了股票炒作,部分小钱庄的破产导致了最可怕的后果:挤兑风潮出现了。外资银行见状,为免遭池鱼之殃,准备收回拆借给中国钱庄的所有资金,在这种落井下石的压力之下,一系列的钱庄相继倒闭。7月22日,违规入市、大肆炒作橡胶股票并被深度套牢的正元、谦余、兆康三家钱庄先后倒闭,这三家钱庄属于一个共同的老板:陈逸卿。在陈逸卿的资金链条中,有一家实力雄厚的国企后台:川汉铁路公司。这家国有企业虽然在两年前改制成了商办,但从管理层任命到企业的各项管理,都和国有企业没有任何差别。曾担任过广州市市长(知府)的前官员施典章,被中央任命为川路公司CFO(“总收支”),其人在上海坐镇,负责盘活手头的350万两巨款,进行资本运营。在炒股致富的鼓舞之下,施典章将高达200多万两白银直接或者间接的存入陈逸卿的银行,这些资金全部被挪用参与了橡胶股票的炒作,成为了陈逸卿最主要的准备金,也是他敢放手一搏的定心丸。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川路公司撑起了上海的橡胶股票泡沫。如果兰格志股票能继续保持上升的势头,施典章就能真正地“盘活”公款,名利双收,不仅能为公司“建功立业”,而且他自己在里头设的各种“老鼠仓”等,都将被掩盖在政绩的光环下。世界上没有如果,迎接陈逸卿和施典章的,是一场他们永远想不到的梦魇。在重大经济损失之下,施典章被一个叫做盛怀宣的政治对手盯上了。二十年前,盛怀宣在一场经济危机中用不太光明的手段斗夸了大清首富胡雪岩,像施典章这种重大违法乱纪行为,盛怀宣搞起来实在是不费吹灰之力,在其推动之下,中枢成立了专案组,调查之下,施典章一系列重大的违法乱纪行为曝光天下。然而最终的处罚结果,估计令盛怀宣也大跌眼镜:根据大清《商律》,专案组建议责令施典章退赔其他亏挪各款,收缴其所有非法所得,并在全案定结后‘发交地方官监禁三年,罚金即定为一万两,缴清后方得释放。相比这件案子引发的天雷阵阵,这处理结果简直就是和风细雨。次年,已经升任邮传部尚书的盛宣怀,“对两湖、广东和四川提出了不同的国有化方案。湖北、湖南由于张之洞管理得宜,资金损失不大,盛宣怀提出用国家资金1∶1按原股面值置换;而四川因资金亏损中有300万系‘橡胶股灾’亏空,盛宣怀认为不应‘慷国家之慨’,决定不予承担” 。这意味着7000万“被股东”的四川人要承担这些亏空。上头犯错不严惩,板子却打在群众身上。7000万“被股东”的四川人愤怒了,清末著名的保路运动就此爆发。在保路同志会成立大会上,时任四川谘议局副议长的罗纶慷慨激昂:川汉铁路完了!四川也完了,中国也完了!一场本是保护经济利益的运动。全国的金融危机,影响了清廷的收入,迫于经济压力清廷收回原本商办的铁路,引发保路运动,清廷从湖北派兵镇压,导致辛亥革命的爆发。1910年6月,伦敦橡胶股票行情暴跌。这场恐慌被称作“橡胶风潮”,它的直接原因是上海商界和金融界参与了国际资本的橡胶投机活动。当时上海人把橡胶叫做橡皮,所以习惯上又称为“橡皮股票风潮”。20世纪初,由于交通事业的飞速发展,造成橡胶资源紧缺,价格暴涨。1908年伦敦市场橡胶每磅售价2先令,1909年底涨至每磅10先令,1910年春达到最高点12先令,国际资本大量转向了橡胶资源的开发。南洋群岛是各国投资的重点地区,到1910年初,为开发南洋橡胶资源而成立的公司达到122家。在伦敦金融市场,橡胶股票最快的销售速度是100万英镑的股票在半小时之内销售一空,国际橡胶投资已接近疯狂。中国最大的资本市场上海也被深深地卷入了这场国际资本橡胶投机活动。据《泰晤士报》估计,在开发南洋的122家橡胶公司中,至少有40家公司开设在上海,大多由上海的洋行经办并代售股票,并在上海的外国银行开户,40家公司的资本总额达2500万两。当时,很多上海人连橡胶是什么东西都还没弄明白,仅凭道听途说,就疯狂抢购橡胶公司的股票,惟恐落于人后失去暴富机遇。在从众心理的驱动下,到1910年4月,仅仅几个月时间,40家公司的2500万两股票已经销售一空。经过炒买炒卖,股票价格轮番上涨。一家叫做“地傍橡树公司”的股票在上海股票交易所的开盘价格,1910年2月19日每股仅25两,4月6日就上涨至50两,一个半月上涨了一倍。
1910年6月,国际橡胶投机活动盛极而衰,世界金融中心伦敦橡胶股票行情暴跌,上海股票交易所的橡胶股票立即停止交易,直到1911年春才恢复交易,但此时只有卖盘,没有买盘。1911年7月,买盘开始出现。据上海股票交易所的通告,6月29日橡皮股票的卖盘开价每股5两,7月6日的买盘报价每股4两,与一年前炒买炒卖的价格有天壤之别。1909年到1910年之间,上海各界购买橡胶股票动用的资金总计达到4000万两,投机规模之大可以想见。参与投机的重要力量是上海的各大钱庄。当时大多数钱庄,都卷入了橡胶投机。国际市场的橡胶价格也未能如预期的那样在风潮发生后三四年内维持5先令以上的价格,而是不断下跌。特别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以后,因运输缺乏,导致原料无处承销,战争结束后至1922年间由于橡胶生产工厂闭歇既久,缺乏人工与资本,一时不易恢复,并且橡胶生产者方面源源采割,也要有一个消纳的过程,因此从1914年至1922年间的橡皮营业,几乎岑寂无闻。1922年底到1923年初,由于史蒂芬逊计划的推行使橡胶价格回升,上海又出现了一个橡皮股票投资的热潮。此后长时期内橡皮股票又处于低迷状态,直至1937年上海沦为“孤岛”以后,橡皮股票再度成为投资的热门。有趣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在1980年代末逐渐开放证券市场,已在中国大陆消失数十年的股票重出江湖。有一家名为上海轮胎橡胶(集团)公司的公司,其股票在1992年12月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名为“轮胎橡胶”(代码600623,后改名为“双钱股份”)。此股票曾被市场炒作,后于1994年的股灾中暴跌。在晚清,中国最主要的金融机构是钱庄,此外还有票号和银号,它们都是传统的金融机构,但汇划、放款等主要业务已经与中外贸易和工业等新经济行业发生密切的联系,成为中国新式金融业的主要力量,其势力之大,对金融市场影响之巨,远远超过刚刚兴起的银行业。倘若没有钱庄的介入,橡胶股票投机的失败对于上海众多商民而言只是赔损钱财而已,不至于爆发一场金融大恐慌。钱庄介入橡胶股票投机主要通过两种形式:一是直接参与股票买卖,二是以贷款方式介入橡胶股票投机,其中后一种是更为普遍的形式。上海许多钱庄并没有直接参与股票投机,而是处于股票的卖方(外国洋行)和买方(上海商人和市民)的中介地位。由于橡胶股票炙手可热,许多人倾其所有犹嫌资金不足,纷纷向钱庄举贷。不管是以哪一种方式介入股票买卖的,上海的大多数钱庄都直接或间接地卷入了投机。统计资料显示,1910年上海共有91家钱庄,在橡胶股票风潮冲击下倒闭歇业的达到48家,占总数的53%,亏欠款总额1933万两。而在清末,全国一年的财政收入则在8000万两左右,可见上海钱庄介入投机程度之深。不过,当风潮初起之时,人们还没有方寸大乱,因为这时上海银钱业的巨擘源丰润、义善源还挺得住,只要它们不倒,上海市面就乱不到哪儿去,更不会引起全国大乱。源丰润是一家银号,义善源是一家票号,历来引领上海银钱业,实力不在大清银行(清中央银行)和交通银行之下。由于同业之间生死与共,利害相关,每逢市面不稳,源丰润、义善源都会竭力救市,成为上海乃至中国银钱业的擎天之柱;同样,官府也会调剂款项,增强这两大机构的力量,以稳定市面。在7月的风潮发生后,上海道台蔡乃煌采取的最重要的应急措施,就是向外国银行借款350万两,其中的140万两代正元集团归还欠款,其余210万两存放于源丰润、义善源,以稳定这两大金融机构。这样,在风潮发生两个月后,上海市面渐趋平静。所谓橡皮,是当时上海人对橡胶的称呼。1903年,英国人麦边在上海组织了一家蓝格志(橡胶产地名)拓殖公司,吹嘘其经营范围包括开辟橡胶园、挖石油、采伐木材等,然后开始招股,但虚假宣传了五六年却没什么业务。由于业务清淡,乏人问津。宣统元年(1909年),世界市场橡胶普遍涨价,外国投机商因此获利倍蓰。麦边乘机大做广告,并用提前发放股息等优惠购股者等手法招揽投资者。一时中国商人、富翁、钱庄经理、地方官等大量购入橡皮公司股票,橡皮公司股票市价因此而飚升。当时媒体是这样批评此事的,说“可异者市中尚有不知橡皮为何物者”,就是说很多炒股的人根本连什么是橡胶都不知道,照样炒。100荷兰盾(约合中国银60两)面额股票,市价抬高至1000两。外国银行在沪机构允许这种股票充作借款抵押品。上海钱庄也承做股票押款,购入巨额橡皮股票。蓝格志公司人员高价抛出股票后,纷纷借故离沪。到1909年,因为世界性的橡胶涨价,外国开发成功的橡胶园企业主和投资人大获其利,于是购买橡皮股票的中国人逐渐增加。就像商场大减价一样,甭管卖什么,总会有人一窝蜂围上去,于是人人争先,个个奋勇,不甘落后。麦边和其他橡胶公司就利用这一时机疯狂抬价,由原本约60两的股面值抬升到1450余两。然后一众冒险家佯言回国,一去不回,股票价值遂一落千丈。同时,外国银行宣布不再承做此项抵押贷款,收回已贷的款项。一时持股者恐慌,到处抛售,无人购买,橡皮股票最终等于废纸。上海钱庄亏损巨大,六月十五、十六日,正元、谦余、兆康3家汇划钱庄首先倒闭,森源、元丰、会大、协大、晋大等大钱庄也停业清理。延至宣统三年初,上海100家上市钱庄剩51家。1910年7月21日,上海的正元、兆康、谦余三家大钱庄同时倒闭,亏欠其他钱庄和银行款项700万两,上海市面猛烈震荡,此为形成恐慌的第一道冲击波;同年10月8日,中国最大的银号——上海源丰润倒闭,累及各地17家分号,恐慌波及全国,形成恐慌的第二次冲击;1911年3月21日,著名的票号上海义善源倒闭,牵连外埠分号23家,形成第三波冲击,恐慌达到极点。受金融恐慌的冲击,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从1903年之后连续6年的上升势头被打断,大萧条延续了数年之久,破产的商号和企业不计其数。上海恐慌的爆发,很大程度上是清廷对上海金融危机的懵懂无知,一再下达昏庸指令,以及地方官不顾大局斗气泄愤所致。重大的历史事件追究到底,竟然与一些细枝末节之事相关,不能不令人扼腕叹息。20世纪初,由于交通事业的飞速发展,造成橡胶资源紧缺,价格暴涨。1908年伦敦市场橡胶每磅售价2先令,1909年底涨至每磅10先令,1910年春达到最高点12先令,国际资本大量转向了橡胶资源的开发。南洋群岛是各国投资的重点地区,到1910年初,为开发南洋橡胶资源而成立的公司达到122家。在伦敦金融市场,橡胶股票最快的销售速度是100万英镑的股票在半小时之内销售一空,国际橡胶投资已接近疯狂。 中国最大的资本市场上海也被深深地卷入了这场国际资本橡胶投机活动。据《泰晤士报》估计,在开发南洋的122家橡胶公司中,至少有40家公司开设在上海,大多由上海的洋行经办并代售股票,并在上海的外国银行开户,40家公司的资本总额达2500万两。当时,很多上海人连橡胶是什么东西都还没弄明白,仅凭道听途说,就疯狂抢购橡胶公司的股票,惟恐落于人后失去暴富机遇。在从众心理的驱动下,到1910年4月,仅仅几个月时间,40家公司的2500万两股票已经销售一空。经过炒买炒卖,股票价格轮番上涨。一家叫做“地傍橡树公司”的股票在上海股票交易所的开盘价格,1910年2月19日每股仅25两,4月6日就上涨至50两,一个半月上涨了一倍。 1910年6月,国际橡胶投机活动盛极而衰,世界金融中心伦敦橡胶股票行情暴跌,上海股票交易所的橡胶股票立即停止交易,直到1911年春才恢复交易,但此时只有卖盘,没有买盘。1911年7月,买盘开始出现。据上海股票交易所的通告,6月29日橡皮股票的卖盘开价每股5两,7月6日的买盘报价每股4两,与一年前炒买炒卖的价格有天壤之别。 1909年到1910年之间,上海各界购买橡胶股票动用的资金总计达到4000万两,投机规模之大可以想见。参与投机的重要力量是上海的各大钱庄。以此为导线,正元、兆康、谦余三家钱庄同时倒闭,受牵连而倒闭的钱庄总共达到9家,这只是橡胶风潮的初起,以后源丰润、义善源的倒闭则是恐慌的形成。1910年9月,清廷按照惯例要上海方面从源丰润、义善源等庄号提取190万两“沪关库款”,用以支付当年到期的“庚子赔款”。“沪关库款”是属于国库性质的上海海关的税款,历来由上海道台经手,存放于信誉卓著的源丰润、义善源,以备中央财政不时之需。9月度支部(财政部)欲提“沪关库款”,时距正元等钱庄倒闭仅2个月,上海道台蔡乃煌上奏朝廷,请求暂不从源丰润等钱庄中提取这笔巨款,改由大清银行拨银200万两垫付“庚子赔款”。当时市面未稳,源丰润、义善源虽然实力雄厚,在猛烈的金融风暴中不能独善其身,在某种意义上,大金融机构承受的压力也更大。但清廷所关心的只是能不能如期交付“庚子赔款”,认为这事关国家信誉,而金融风潮只是上海一隅之事。因之,军机处对蔡乃煌不愿提取源丰润存款十分不满。按照奏折的性质,蔡乃煌的奏折交度支部处理。度支部侍郎(副部长)陈邦瑞与蔡乃煌素有嫌隙,指使江苏巡抚(当时上海归江苏管辖)参奏蔡乃煌,说他妄称市面恐慌,恫吓政府,不顾朝廷颜面,拖付“庚款”。罪名如此之重,蔡乃煌当即革职。 蔡乃煌革职后一度申辩,但遭军机处斥责,羞愤之下,一举从源丰润等钱庄提回款项200多万两以交还政府,源丰润当即倒闭。对此,洞悉内情者说:蔡乃煌火急追讨官款逼倒源丰润,是愤恨于军机大臣斥责他“以上海市面恫吓政府”,故特为此举,使市面动摇,还政府以颜色,“以(证)实其前致电部中‘维持市面’之说”。 上海恐慌的爆发,很大程度上是清廷对上海金融危机的懵懂无知,一再下达昏庸指令,以及地方官不顾大局斗气泄愤所致。重大的历史事件追究到底,竟然与一些细枝末节之事相关,不能不令人扼腕叹息。 源丰润的倒闭,带倒了9家银号和钱庄,造成30家钱庄歇业,金融恐慌爆发了。继源丰润之后,义善源不能独存也告倒闭。源丰润、义善源分号遍布全国,往来庄号不可胜数,它们的倒闭,致使北至营口、北京,南至广州,西至重庆,全国各大商业工业城市陷入一片恐慌之中,随之而来的全国经济萧条也就在所难免了。在晚清,中国最主要的金融机构是钱庄,此外还有票号和银号,它们都是传统的金融机构,但汇划、放款等主要业务已经与中外贸易和工业等新经济行业发生密切的联系,成为中国新式金融业的主要力量,其势力之大,对金融市场影响之巨,远远超过刚刚兴起的银行业。倘若没有钱庄的介入,橡胶股票投机的失败对于上海众多商民而言只是赔损钱财而已,不至于爆发一场金融大恐慌。说到股票,不能不提及李鸿章,最能代表李鸿章经济上成就的是两个近代企业,江南制造局和轮船招商局,这家今天依然存在,他们就是上海A股市场的中国船舶(601949)和招商轮船(601872)。1872年,同治皇帝批准李鸿章的奏折,正式同意成立招商局。奏折是批了,但是老佛爷“准奏”后面加了一句话,“朝廷手头上也紧,你自个儿想法子去吧”。办法总比困难多,李中堂大胆采用了留学生容闳的设想:模仿西方股份制筹建股份公司。于是,轮船招商局在1873年成为近代中国第一家发行股票面向社会筹集资本兴办的股份制企业。作为“中华第一股”,招商局IPO的发行价是每股100两白银,按照现在白银现货大概每克10元估算,也就是每股发行价5000元!这要是放在今天IPO,中签的人可真是做梦都要笑醒了。1882年,它被炒到每股265两白银,折合人民币13250元!!!令人叹为观止。在当时的资本市场上,钱庄比招商入股是一种更广泛的存在。钱庄介入橡胶股票投机主要通过两种形式:一是直接参与股票买卖,二是以贷款方式介入橡胶股票投机,其中后一种是更为普遍的形式。上海许多钱庄并没有直接参与股票投机,而是处于股票的卖方(外国洋行)和买方(上海商人和市民)的中介地位。由于橡胶股票炙手可热,许多人倾其所有犹嫌资金不足,纷纷向钱庄举贷。钱庄的大举介入,增强了橡胶股票投机活动中的资金运用,扩大了投机的规模。虽说很多钱庄没有直接抢购股票,但发挥了金融机构对市场的融资作用,危害也就更大。 不管是以哪一种方式介入股票买卖的,上海的大多数钱庄都直接或间接地卷入了投机。统计资料显示,1910年上海共有91家钱庄,在橡胶股票风潮冲击下倒闭歇业的达到48家,占总数的53%,亏欠款总额1933万两。而在清末,全国一年的财政收入则在8000万两左右,可见上海钱庄介入投机程度之深。 不过,当风潮初起之时,人们还没有方寸大乱,因为这时上海银钱业的巨擘源丰润、义善源还挺得住,只要它们不倒,上海市面就乱不到哪儿去,更不会引起全国大乱。源丰润是一家银号,义善源是一家票号,历来领袖上海银钱业,实力不在大清银行(清中央银行)和交通银行之下。由于同业之间生死与共,利害相关,每逢市面不稳,源丰润、义善源都会竭力救市,成为上海乃至中国银钱业的擎天之柱;同样,官府也会调剂款项,增强这两大机构的力量,以稳定市面。所以在7月的风潮发生后,上海道台蔡乃煌采取的最重要的应急措施,就是向外国银行借款350万两,其中的140万两代正元集团归还欠款,其余210万两存放于源丰润、义善源,以稳定这两大金融机构。这样,在风潮发生两个月后,上海市面渐趋平静,危机虽然没有过去,但只是潜流涌动,未现惊涛骇浪。 恰在这时,即当年9月,大恐慌爆发了。风起于青萍之末,全国的大恐慌居然是由一件不大的事情引发的。
竟陵浪人,生于雁叫街,少负不羁之才,长无乡曲之誉,浪迹天涯。
转发是最大的支持,恭请转给更多人看到!
点在看,时来运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