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了解《Frontpage》杂志,要先从Techno说起。Techno直译为科技舞曲,这是一种从80年代中期的底特律走向世界的音乐类型,而推动Techno迅速崛起的除了周末夜晚的俱乐部酒吧,还有《Frontpage》。
1985年5月首次出版的时候,《Frontpage》只是Technoclub的内部杂志,一共只有8页,发行量5000册,而到1996年的时候,它的发行量达到了70000份,140页。这是一本记录90年代德国乃至世界俱乐部文化的杂志。
《Frontpage》就像是Techno的「可视呈现」,它们都是上世纪80年代科技发展和艺术进化的联合产物,《Frontpage》捕捉了电子音乐史上还未兴起的新星,记录着他们的成名之路,同时通过前卫大胆的审美,展现着音乐文化的演变趋势。
那些叛逆的、夹杂着朋克文化、赛博元素、未来主义的内容至今都有着无法撼动的地位,如同他的创始人Jürgen Laarmann所言,“通过《Frontpage》,我们拥有了一本当时独一无二的杂志,并且在它停刊之前仍然保持着特殊的地位。我们用它来宣传我们自己的活动。通过Frontpage巡演,我们在德国和欧洲举办了150场巡演。它已经不再只是一本介绍电子音乐的杂志,而是成为了一种生活方式。”
就算以今天的审美来回看《Frontpage》,它的排版依旧称得上是艺术与时尚的交融,类似于一种感官上的视觉享受。这得益于其当时的平面设计师Alexander Branczyk,他的设计为整本杂志奠定了一个个性鲜明的主基调。各类元素的堆叠、信息的传递方式,看似杂乱无章的版面中,是充满张力且恰到好处的层次,各种拼贴方式极具想象力和整体性。
像一种躁动不安精神的倔强坚持,每期杂志中各种字体的设计以及图形风格相得益彰,完美展现同样叛逆的电子音乐精髓,来诠释人们内心的呐喊。Jürgen Laarmann表示“有的人喜欢他的风格,有的人讨厌他的风格,这就是发生在一个艺术家身上的最好情况。”
除了大胆的拼贴组合,抽象的表达形式,《Frontpage》也会呈现极简主义的排版设计。
在1997年4月,《Frontpage》停刊了,但它始终是一本引领潮流的杂志,虽然让一本杂志永远保持鼎盛时期的盛况是不可能的,但是从创刊开始,《Frontpage》便是一小部分人的狂欢,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它都是一本免费发行的杂志,只能通过唱片店购买,只有「内部人士」才能得到它,尽管如此,如果你不订阅它,它很快就会脱销,这份神秘感从它出现在报刊亭开始才有所转变,进而成为了一种大众读物。
《Frontpage》记录了一个时代的文化变迁,一种全新亚文化的爆发,而这种文化刚好和Techno紧密结合在一起,是一场“印刷狂欢”。它整合了最新潮的资讯、第一手的信息,将带着机械节奏的音乐转化成为了独树一帜的图形语言。
“时装是一个肤浅的行业,容易让自己感到厌倦,然而潮流对我永远都是一个刺激,是一个保持年轻的秘密。”这是《Amoeba》的主编黎坚惠曾经接受采访时说过的话。
黎坚惠在20世纪80年代时期,受到了英国和日本流行文化的极大影响,在创办《Amoeba》之前,她就职于《号外》时装编辑的身份让她已经熟知了一本时尚杂志从策划到出刊的全部过程。
《Amoeba》1998年9月号
Amoeba是变形虫的意思,这种多变性体现在杂志风格上以及封面模特的选择上。黎坚惠把《Amoeba》的读者画像定为香港喜爱潮流文化的年轻人,循规蹈矩、一成不变的呈现时尚内容不再是她的追求,一些大胆的突破才是她想传递的理念。
身高1米8的模特固然很酷,但是启用本土的年轻面孔,才是更日常的选择。黎坚惠认为时装本就是很日常的内容,那些高挑的模特可以完美衬托最新的时装,但那离普通人的生活太远了。梁咏琪便是因为拍摄了《Amoeba》的封面进入娱乐圈的。
《Amoeba》的出现,非常不符合香港当年以商业为主的杂志运营模式,但是黎坚惠并不在意,她自己说“不那么商业化也有好处,因为看起来不会过时”。《Amoeba》也在日积月累中形成了一套独属的审美模式,是轻快活泼的,在那个没有滤镜没有过度修图的年代,传递香港年轻人最纯粹的一面。
早期还有头发的传奇化妆师Zing
在选题和内容上,黎坚惠也处处亲力亲为。娱乐、电影、时装统统都是《Amoeba》会涉猎的内容,一改传递严肃且精挑细选的资讯,融入更多年轻人会感兴趣的东西,同样把趣味性和新鲜感放大。介绍更前卫但同时更容易被大众所接受的流行趋势和单品,让时尚真正走进普通人的生活。
来自@像小狗信任平静的花园
高清修复
虽然在2002年这本杂志便停刊了,但是对于潮流的传递和青春感时尚读物的严格把控让它成功吸引了大批忠实读者,在90年代,深刻影响着香港的年轻人。
"Girl on the run"
《Amoeba》1997年4月刊
由winifred Lai造型
服饰穿着来自Helmut Lang和A.P.C
日本年轻人的原宿街头穿搭以大胆、自我、独具个性而闻名,而在这种文化和穿衣潮流的影响下所诞生的杂志更是这群亚文化年轻人展示的舞台,这之中,《Kera》便是代表之一。
《Kera》原名Kerouac,这个名字的灵感来源于美国的作家杰克·凯鲁亚克(Jack Kerouac),是“垮掉的一代”的代表人物。在90年代末期,日本青年受到西方文化、朋克、哥特、锐舞文化的影响,在1998年创立了这本杂志。
最开始,这本杂志是少数亚文化群体的首选杂志,在这里,他们可以得到最新潮的时尚趋势、另类的生活方式、前卫的音乐以及艺术类资讯。杂志中所涵盖的风格是更小众,甚至可以说有些怪诞和离经叛道的。夹杂着洛丽塔、哥特、朋克、视觉系、原宿风等多种独特的风格,也正是因为它所特有的时尚多样性让这本刊物传递着浓厚的日本流行文化,成为时尚杂志中与众不同的一派。
同样是记录日本街头的潮流穿搭,它的很多专题性栏目是这本杂志非常受欢迎的因素之一。结合日本文化,打造的漫画主角走进现实版的人物穿搭,就算今天看也依旧具备参考价值。
「NANA穿搭」2003 第58期专栏
拜访住在原宿街头附近的年轻人的家。
从单品推荐到风格介绍,《Kera》有在认真教会那些看杂志的读者如何穿得像被拍的年轻人一样独具个性。
在《Kera》的街拍中可以借鉴穿搭造型、从它的各类专题报道中可以学习了解流行趋势和新兴品牌、从配饰专栏中了解街头潮人们爱的手袋包包,但《Kera》最受欢迎的栏目还是「Hair Wars」。
在这个专栏中,展示了日本当时最狂野、最具创意的发型。打破单一审美,敢于突破、个性张扬、不甘于随波逐流的日本年轻人大胆尝试,创造了独属于原宿街头的美容样貌。
《Kera》的存在是一种时尚包容性的体现,无论你是俏皮的萝莉少女还是反叛的朋克少年,都能在这里找到共鸣,在其他人眼里的格格不入在这里都是被肯定的专属个性。《Kera》用这种方式展示着日本独特的时尚美学,传递他们的审美观。
千禧年间,传统纸媒作为传递最新资讯的首要途径,经历了风格和文化的不断碰撞与发展。这些留下的图像都成为了珍贵的回忆和收藏,它们记录着一个时代的时尚,如今再次回看,依旧惊艳。
编辑:Zz
设计:Yui
图片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