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她们的自述
我从上学以来就一直在寄宿学校长大,后来去了美国和英国学金融,大学毕业我回上海待了7年,在基金公司里做债券投资。决定辞掉这份工作去法国学厨是在2022年,那时上海刚刚解封。
Annie在金融行业下班时的情景
从一份非常稳定的工作,跳到另一个甚至我最初都觉得不能称得上“体面”的职业,在大多数人看来大概也都会和家长是同一反应——“你疯了”。
可能是连续在家待得太久,有太多时间可以思考自己到底在做什么,我才愈发觉得自己对金融行业的工作既谈不上喜欢,也没有获得多大的成就感,与此同时生理与心理的状态都不是很好,所以才生出了“不如去找找自己喜欢的事”的想法。
巴黎的日与夜
做出这项决定是困难的,纠结、犹豫、迟疑与战战兢兢几乎时刻伴随左右,好在我的家人给予了充分的支持,我的男友也提议说再一同出去走走。于是我一边脑子里想着不可能,内心却开始隐隐期待,虽然担心害怕,但又真的很想去试一试,后来索性就裸辞了。我把想去的地方都圈出来,相较于常规的研究生专业,我选择了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事物——自小就很想去的、也是我唯一知道的一所厨艺学校。
作为厨师的日常
说来是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但关于学厨,起初也不是我认定喜欢的那类,因此我没有“一脚油门踩到底”,而是抱着试探地心态一步一步逐渐深入的。
比如一开始我报了学校里最便宜,也是学习时间最短的面包班,上完课以后我才明确自己是真的很喜欢这件事,即能从中感受到快乐;面包班结束以后我才接着报了甜品班;之后再是法餐厨艺,也是自此彻底走入了食物的世界。
Annie的学习笔记
学厨以后,我才意识到过去对于厨艺以及计划借此开一家店的想法都像是美好的幻影,走近一看实则是一地鸡毛。比如最开始上课时,我基本从早上7点到下午1点都待在厨房里,第一天回家走路都需要被搀扶;也比如刚开始做面包时,我几乎回回都失败,那时甚至怀疑起自我认知里还不错的学习能力,烘焙变成了近10年来我学过最难的一门技术。
或许正因为困难重重,解决的办法才会不断被寻找到。连续上了一个月课后,我渐渐适应下来,就算在厨房待上6个小时下课也还能去打工或逛街(最近休息了一个月,可能战斗值损失了50%);不停地看书与请教老师后,我对烘焙也越来越熟练。
厨房里的景象
另外印象很深的是,我以前不会“剃”鱼,也不太会去骨,我自认为从来不是娇气的性格,但真正与禽类食物打交道时还是忍不住起了一身鸡皮疙瘩。
有一次处理一只鸽子,刚触碰到表层的毛发,我的手就开始抖,鸽子的血也被弄得到处都是。后来回家我一口气买了四只鸡用来练习,最终考试才得以顺利通过。考完试我就立刻邀请大家一起到我家吃鸡了,因为实在太多,大家又都是厨子,于是这些鸡被以各种各样的做法端上了桌。
新年第一天为一群法国人做饺子
学习厨艺以来,我似乎比以前快乐了许多,这些快乐都是具体的。从内在看来它们体现为一种满足感——思考食物要怎样搭配时的专注感及受到启发时的成就感;而关于外在,则是能够即时收到别人的反馈,就像一位外交官朋友曾对我说的,“烤面包时得到的即时赞美,是作为外交官在谈判时永远无法获得的”,我觉得他说得很对,我也有这种感觉。
从食物中获得的快乐
与过去在金融行业相比,要说最大改变或许是“变穷”了。前不久我才和一同学厨的朋友打趣着说,现在在厨房打工一分钟的收入完全无法与以前一分钟的收入相提并论,按照巴黎的厨师薪资水平,我们做到厨师长可能也不见得比以前的工资高,但曾在香港做律师的他说自己现在过得很开心,我也很开心,更关注自己想要什么以后其余的也变得没那么重要。
Annie与同学、朋友们在巴黎
从当下回看过往,聊起这些我觉得又好笑、又辛苦、又难过、又快乐,好像真的体会到五味杂陈是什么滋味,每一种都还挺不错的,我很满意自己那时做出的决定。
这不代表我鼓励大家也同样选择裸辞,个人承受能力与经济能力是绝对需要被考虑进去的。我希望能通过自己的经历为大家带来一些试错的勇气,大部分人可能都不是生来就知道自己的兴趣所在,所以我想应该是试过潜水、游泳,试了滑雪或跳伞以后才可以说自己喜欢这个,或是不喜欢那个。所有的选择都是需要一些努力的过程的,就像现在,我终于找到了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
从体制内出来对大部分人来说应该都是件“性价比”极低的事,但我清晰地知道当老师不是自己的性格优势所在,比起重复做千篇一律的工作,我更喜欢创造,调酒与做手工一样,都历经着从无到有、创造出新鲜事物的过程。
当心理老师时的口蘑
过去在工作之余,我就很喜欢去小酒馆里探店喝酒,后来疫情没办法外出,我便开始在家里瞎鼓捣,也是这么一鼓捣,我开启了自己的调酒博主生涯。渐渐地,我的粉丝达到了一定数量,也具备了接广变现的能力,干脆就辞职转行去调酒了。
刚开始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没有想过要成为一名多么专业的调酒师,而是将其作为一种放松与娱乐的方式,所以我也没经历过什么“开门难”的事情,因为没有任何心理包袱。我的日常也就是自己调酒给自己喝,再一边翻翻书、看看视频以及请教别的调酒师,一边慢慢琢磨着学习。
口蘑在店里调过的酒
我记得自己正儿八经调出来的第一杯能称之为鸡尾酒的,是一款名为落日飞车的酒,因为那时正好在看《乐队的夏天》,又从中认识了很多喜欢的乐队,于是我做了一个乐队调酒系列,直到现在都还有挺多人看的。
音乐与酒之间也可以存在许多共通之处,我在制作时会一边听他们的音乐一边调酒,歌里的某些词与旋律给予我选择某些材料或色彩的灵感,酒和音乐一样,是能传递情感的。
乐队调酒系列
从心理老师到转行去调酒,再到现在我开了一个小酒馆,并成为了主调,对我来说这是一个回归自我的过程。迈出那一步是艰难的,难的不是抵抗外界不支持的声音,而是是否真的听从了自己的内心。进入喜欢的行业后,我收获到的似乎也都是些正向的回馈,接触到的人事物也变成一种滋养。比如认识的那些人不只是调酒行家,更是灵魂契合的朋友。
口蘑的调酒实验
我原本以为人到了30岁以后就很难再认识可以走心的朋友,但反而有了清晰的自我认知交到的朋友才更牢靠。现在与我一同开酒馆的合伙人就是我因为调酒认识的,说来巧合,她是我的B站关注者,她喜欢喝酒,我喜欢调酒,我们像是拼图一样只花了半年时间就成为了无话不谈的朋友。
因调酒认识到的新朋友
还有一件挺神奇的事是,我开始调酒以后会时不时在评论区里收到一些留言,对方说以前上过我的课,现在则跟着我学喝酒。原本我还担心他们未成年,后来仔细算了一下,发现我当时教的那批高中生们现在已经都成年了。
虽然如今我不再是心理老师,但我所掌握的与心理有关的知识,到现在又变成一项技能,帮助我站在台前调酒时更好地与客人交流,这样想来过去的经历也很不错。
客人视角的主调
关于转行,我的经历里或许可以总结出两点心得,首先是想转的行业一定要是自己的兴趣所在,因为它会不断地给你正面反馈,不仅是可以变现,更多是精神层面的支持;其次是最好要保证这个行业具备变现能力,这样才能做得更长久。
我本科是在芝加哥学的摄影,研究生去了纽约读艺术管理,接触花艺以前,我一边上学一边在画廊工作。
我记得很清楚,去年四月,也就是临近研究生毕业前,我去参加一个朋友的演出,想说演出完送一束花给她,但纽约花店里卖的花实在是又贵又没有想象中那么美,所以我决定自己做一束花送给她。我去超市用10刀买到了花,又回家自己找包装纸把花包好最后送给了她。那是我第一次有一种“这事我也能做”的感受。
画廊“工人”作雨
花艺师作雨
后来放暑假回国,我一方面尝试着投递了艺术相关的工作,另一方面则开始思考是不是真的可以去学一下花艺。到现在我发现只要是涉及花艺相关的事,我的行动力似乎立马就能变强。
暑假我去武汉找了一位花艺老师进修花艺,每天从早上9点上到晚上,最晚的一次甚至上到了夜里12点。10天下来, 除了基础知识外,包括想象外的婚车布置都学会了。直到那个时候,在纽约开花店这件事从一个小小的幻想变得实际起来。
学习花艺时的作雨
以我对自己的了解,如果没有万全的把握很难立刻实施行动,而开一家花艺工作室又打破了这一点,我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就一股脑投入进去了。现在回想起来甚至有些好笑,我决定做花艺的那一刻是因为身边的恋爱脑朋友吐槽说自己花了300美金只买到一束极其普通的郁金香。
作雨的花艺作品
在纽约做Take A Breath花艺工作室是一个独立探索挖掘自我潜力的过程。比如一大早跑去花市,独自将几十种花材扛回工作室;第一次卖花由于不太熟悉运输流程,我坐地铁绕了大半个纽约亲自把花送到了每个顾客的手上,记得那天正好是七夕,我赚到了开花店的第一笔资金,即使自己没空过节,那天的我也依旧感觉到幸福。
纽约花市里的情景
离开纽约前一天的作雨
去找花市的叔叔告别
虽说听起来还挺顺利,但花艺也占据了我的大量业余时间,因此我很少有机会去参加身边朋友们组织的艺术相关的活动。毕业后我大部分同学都在做策展、在画廊以及其他艺术机构里发展,由此做着花艺的我内心渐渐产生了一种与艺术脱节的落差感。持续产出花艺作品后,我开始有机会与画廊等机构合作,还探索和陶瓷艺术家,室内设计师的合作项目,逐渐适应以一个创作者的身份,重新找到与艺术链接的方式。
通过花艺进行的活动设计
为纽约时装周布置花艺的作雨
从小到大,我都是很听从父母意见的那类人,开花艺工作室算是我完全出自个人意愿、也是迄今为止做过最大胆的决定。比起在画廊时每天做的最基础的、发挥空间也较小的工作,花艺带给我极大的创作动力,独立运营工作室也提升了我的商业管理能力,因此可以说,被鲜花围绕的一整年是我度过的最幸福的一年。
今年夏天回国后,因为个人职业道路的规划,我选择将Take A Breath花艺工作室按下一个暂停键,进入室内设计这个对我而言几乎全新的领域。我一直认为人不应该因专业而给自己的能力设限,面对充满不确定性的未来,以及一个完全不同的市场环境,积累到的多元经验都是相通的,我非常期待在这个探索的过程中找到一个新的平衡点。
虽然带着Take A Breath告别纽约有很多不舍,而回看这一年的经历却没有遗憾,相反我收获到很多幸福。我也总觉得Take A Breath的故事还没有结束,或许不久之后我还是会重返这个行业,毕竟花艺是少有的、我真正能够发挥自己优势,又充满幸福感的事。
编辑:xinyue
设计:Yui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