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美毕业展上的作品你真的看懂了吗?

时尚   2024-06-06 21:35   上海  



和POPSIE的读者介绍一下你自己吧。


大家好,我是来自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与科技艺术学院的陈玫冰。


说一说你参展的毕业作品的理念和整个构思的过程吧。


我就读于实验艺术与科技艺术学院中的社会性艺术工作室,我比较关注社会性的议题。当我关注到社会上的“巨婴”问题时,我开始反思自己,发现自己从小到大许多事情都是被父母安排妥当,我也按部就班的执行:例如小时候我应该去上什么兴趣班、长大后应该选择文科还是理科等等,我发现原来我也是“巨婴”中的一员,我缺少了抉择的权力和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于是我便围绕“巨婴”这一主题开始了创作。








“巨婴”指体型巨大的婴儿,泛指心里滞留在婴儿阶段的成年人。常常是在一个家庭彼此反馈而共生的,孩子失去独立生活和思考的权力和能力,在父母铺好的路上一步步走着。同时,当孩子成为巨婴时,父母的责任也必不可少。


作品利用四倍大的婴儿椅呈现,“我”像小时候一样坐在婴儿椅上,把婴儿椅作为我平日的生活区域并在婴儿椅上做着我喜欢的事情。小时候为了我们的安全,父母把我们放在安全座椅上玩耍、吃饭,对我们照顾得无微不至,我们向往长大,能像大人一样不受婴儿椅上安全带的禁锢。长大成人后,有些人继续安心享受婴儿椅上舒适、安逸的生活,整天沉迷于自己的世界中,以自我为中心,缺乏责任感和工作学习的能力与态度。


作品呼吁大家要有责任感,要有担当力,走出“巨婴”这个舒适圈。当你靠近作品时,会发现看不清人的全貌,只有离远了才能看清全貌,这也隐喻了某些家长对孩子的教育状态: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作品反思我自己也反思了社会的“巨婴”问题。







在呈现的过程中最困难的部分是什么,是如何解决的呢?以及你最满意的部分又是什么?


我认为创作中最难的部分在于思考及确定创作方案。在此期间我也有很长一段时间的瓶颈期,一遍又一遍的思考方案、修改方案,还好有老师们的帮助指导及大力支持,老师们会给予我许多不同的灵感,细心与我沟通推进方案,才促使我做出来《巨婴》这一作品,我十分感谢我的老师们。


作品巨大,安装花费了十余小时,在制作、运输、安装等环节也得到家人和工人师傅的帮助。在这里,我还要特别感谢我的志愿者朋友们,他们把自己融入作品,坐在巨婴椅上帮助我很好的诠释作品的内涵及意义,还与观众热情互动,使观众更好地理解了我的作品。





我最满意的部分是我的作品结合了装置艺术和行为艺术,包括影像的展现,三者使我的作品更完整的呈现出来。




@2an.py的分享



在作品展出的过程中有没有发生什么让你印象深刻的事情可以和我们分享一下。



许多观众认为我的作品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会有的家长和孩子站在作品前面共同思考。开展这一周以来,令我最难忘的是一位观众在我的作品前驻足了很久,走过来跟我聊了很多,说看到作品后内心很有触动并给我讲解了许多他对此作品理解的含义,他对作品的理解几乎和我想表达的内容完全一样,我感觉作品被他读懂了,我的内心充满共情与感动。作品反应了一个时代的现实生活,勾起了内心的柔软。“肉体好像长大了,可心灵还需要一个避风港,一个回归自己本身安全感的地方,只属于自己的小天地。”这是一位观众对我作品的解读,我认为很有意思,也记忆深刻。





你认为欣赏艺术作品需要门槛吗?



人人都有欣赏艺术的权力。




对于它呈现在大众视野中所受到的各种声音(夸奖、质疑、争议)你是如何看待的?



我认为坚持做自己是最重要的。对于夸奖是要表达感谢并谦虚对待的,存在争议和质疑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平常心对待就好了。




























和POPSIE的读者介绍一下你自己吧。


Hi大家好,我是来自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的毕业生张紫陌。本科专业是产品设计,毕业规划是出国读纯艺摄影mfa。


说一说你参展的毕业作品的理念和整个构思的过程吧。


桂兰是外婆的名字,她是带我长大的人。2020年开始,外婆被确诊了阿尔兹海默症。我一直在想,我可以为她做些什么,甚至是为她这个群体做些什么呢?思考四年,时常无果,但是我的毕业设计如约而至,所以「桂兰」这个项目诞生了。


我根据外婆的病症表现,挑选出了十件她在日常生活中会做的具有阿尔兹海默症典型病症表现的行为,并将这十件事拍摄下来。观者可以在观看这十件事对应的图像的时候将自己代入到“外婆的家人”或者“我”的视角,根据屏幕出现的文字提示来做出你们会做的选择。请注意,不同的选择将对应着播放不同的视频作结果。如果想重新选择,那请等结果对应的视频播放结束重新选择。





我希望通过这件作品,通过一个第一人称视角的带入,让观者对阿尔兹海默症有更多的了解,对阿尔兹海默症初中期的老年群体多一份理解和关注。这是我想为无数千千万万个像我一样的孩子与家庭做的事情,哪怕作品只能有一个人与之共鸣,那这件作品就具备了它的意义。






构思过程其实很像是我的自白和我想说的话。外婆是带我长大的家人,在小时候的我的眼中,她聪明、能干,她好像无所不能。但是从五年前开始这些好像就在慢慢改变了:她从家里很有威望的大人慢慢变成了需要大家哄着的小孩子,因为她的病,她也曾做出过一些伤害家人的事情。有时候心理落差蛮大的,也会自己一个人偷偷地掉眼泪。


这些年来,她的病始终像是一座压在我心头的大山,我知道无法治愈,甚至还会越来越差,我不知道如何才能释怀,我始终会羡慕别人健康的外婆。所以这些年,我始终在想怎样才能为她做些什么呢?直到我的毕业设计如约而至,我觉得这是时候做些什么了,所以《桂兰》这件作品诞生了。





我采访了外婆和父母,还有我自己。如果大家有观看我的作品,希望可以通过这种第一视角第一人称的方式感受到我想传达的信息。因为外婆总糊涂,她甚至不记得自己记忆力不好是因为自己病了,所以我在参访她时从未提及这点,导致采访外婆的片段很像是我们只是在日常中聊一些深刻一点的话题。我想起来我采访外婆之前和她说,我想要让更多的人了解到像你这样“记性不好”的老人,这样就会有更多的人对像你的老人多一份耐心与理解,而这些话从你这个亲历者口中说出的时候,更容易让人共情到。外婆听完我说的之后眼中含着泪,她特别感动地对我点头、竖起大拇指说:“你这个想法儿太好了。姥儿特别支持你,你做这件事特别有意义!”当时听完外婆的话心里五味杂陈,更加想把这个作品做好,然后告诉外婆她帮助到了很多很多人。


非常感谢我的外婆、妈妈、爸爸。剖析自己和家人本来是一件特别难也特别痛苦的事,但是他们给我的支持、配合还有我们共同的经历构筑出了这件作品的灵魂。我的家庭作为千千万万个阿尔兹海默症家庭的缩影,带着足够的诚意与勇气直面我们这个时代,希望通过我的作品可以给这个群体带来更多的关注与支持。






在呈现的过程中最困难的部分是什么,是如何解决的呢?以及你最满意的部分又是什么?


最困难的部分其实是要在家庭采访部分剖析自己和我的家人,这是一件很难的事,尽管在拍摄过程中我尽量避免了一些很沉重,听完会让彼此和家人都很难过的话题,但是在整个采访过程中还是会感觉到不舒适的。只能尽量的换一些表达方式和提问方式,硬着头皮去自我剖析。因为我知道,当自己做到了百分之百呈现出来,观众可能只会了解到百分之七十或者更少,所以我还是尽力地去剖析自我,表达我想要说出的事。



最满意的部分其实应该是观众的反应,这其实是我最没想到的。最开始我在作品设计说明里面写了,哪怕只有一人与之共鸣,那这件作品就具备了它的意义。因为我在知道自己的展位之后,觉得位置很偏,也觉得大部分看展的观众可能就是很快速地走马观花地看一下,不会有人认真地看完我的视频,所以现在的结果其实真的是我万万没想到的。





在作品展出的过程中有没有发生什么让你印象深刻的事情可以和我们分享一下。



其实还是蛮多的,从开展第一天开始,就有很多观众都看哭了,然后他们会在展厅里面环视一下就会问我是不是作者,然后他们有好多会冲上来给我一个拥抱,或者紧紧拉着我的手给我讲他们的故事或者他们的家人以及他们看来我的作品之后的感受,会觉得我做的这件事很有意义等等。也会在公众平台上受到很多文字,都让我特别暖心特别感动,也是因为他们所以我愿意每天都在美术馆,守在自己的展位前面。






我记得开展第一天有个小姐姐看哭之后快走的时候,在门口看了我好几眼还是回来问我是不是作者,然后哭着对我竖起大拇指,哑着嗓子对我说,你做的这件事情特别有意义,特别特别好。然后拥抱我,那一瞬间我真的也很想哭。





还有一天有一位老爷爷和家人一起进来看,后来老爷爷在我的展位前面坐了很久很久。说实话他后来呆在那里的时间真的有点太长了,我不确定他在干什么了,是否是休息还是其他。但是至少他在那个展厅的前十五分钟里,我能确定他是真的在看我的作品和墙上的文字。我当时转头看见他坐在那里我真的泪崩了,因为自己的爷爷是去年年底的时候刚走,真的有点看不来这些。





你认为欣赏艺术作品需要门槛吗?



欣赏艺术作品不一定需要门槛,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理解。然而,一些作品可能会涉及特定的文化、历史或艺术背景,这可能需要一些背景知识或理解来更好地欣赏。但总体而言,艺术应该是开放和包容的,让所有人都能够从中获得乐趣和启发。


但我认为公众需要具备一定的基本素质。近些年来美院学生的毕业展实在是受到太多低素质群体的破坏了,哪怕很多写着不要触摸,还是会有很多同学的作品被弄坏。



张紫陌的父母一起去看毕业展



对于它呈现在大众视野中所受到的各种声音(夸奖、质疑、争议)你是如何看待的?



艺术展览和作品在大众视野中所受到的各种声音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们反映了人们对艺术的感受、理解和争议。而且我认为,只有这些因素全都具备了的时候,一件作品才真正具备了它的完整性。夸奖可以鼓励艺术家继续创作,质疑可以促使深入思考和讨论,而争议则可以引发对社会、文化和政治议题的关注。这些声音共同构成了一个丰富多彩的对话,有助于推动艺术的发展和进步。








































和POPSIE的读者介绍一下你自己吧。

我叫金子玥,2001年出生于洛阳,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与科技艺术学院社会工作室,isfp 。


说一说你参展的毕业作品的理念和整个构思的过程吧。


我的作品叫《晚安》。由于重度的抑郁症带来的躯体化反应,我可以一天24小时都躺在床上度过,床似乎已经成为我身体的一个重要器官。比较神奇的是,我梦中的情节像电视剧一样可以串联起来,梦中的地方也可以拼成一个完整的地图,仿佛异世界的存在。在梦中,鱼分为两种,温良的好鱼可以在天空上自由自在的游走,坏鱼会被关在笼子里面,会让我害怕。





由于严重的自闭,焦虑,和我联系的朋友越来越少,清醒的时间对于我来说是痛苦的,我开始期待每天晚上能够做梦,很多温暖,发光的小鱼是我的好朋友,在好朋友们的陪伴下,在梦里,我的性格还是和之前一样开朗。因此我的毕创用来感谢我的好朋友们缓解我的痛苦。


小鱼选择用玻璃这种材质的原因是因为玻璃像泪水一样晶莹且易碎,与我本人性格较为符合。





在呈现的过程中最困难的部分是什么,是如何解决的呢?以及你最满意的部分又是什么?


困难的地方在于之前从未接触过灯工玻璃但又选择直接上手,因为玻璃高温锋利等原因经常受伤。但也只能不断练习,琢磨,外形不好就重新熔掉再烧。实际上没有很满意的部分,由于时间关系小鱼的外形最终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我觉得我可以做的更好,今后也准备系统学习灯工玻璃这一工艺。






在作品展出的过程中有没有发生什么让你印象深刻的事情可以和我们分享一下。



在导览的过程中有女孩听到我讲作品阐述哭了,我心里也特别难受,感谢鼓励我心疼我的陌生人,都是一群共情能力特别强内心特别柔软善良的人们。





你认为欣赏艺术作品需要门槛吗?


需要素质,不懂进展厅故意搞破坏的人是什么心理,展览第一天我的玻璃小鱼被拍碎了好几条。





对于它呈现在大众视野中所受到的各种声音(夸奖、质疑、争议)你是如何看待的?



珍惜大家的喜欢,若有提出合理的建议则虚心接受。






















和POPSIE的读者介绍一下你自己吧。

我是尹欣航,是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实验艺术工作室的毕业生。


说一说你参展的毕业作品的理念和整个构思的过程吧。


这是一个关于容貌焦虑的作品。在我很小的时候我爸爸就说因为我的鼻子遗传了他的,不好看,要等我长大了之后带我整容。其实那时候我还对美丑或者说对我鼻子好不好看没有很深的概念,但爸爸说了之后就会格外在意,没事就去捏一捏。高考结束之后,爸爸也确实带我去做了鼻子,但其实我对现在的鼻子依旧有很多不满。这也就导致了我在日常生活中会经常去观察别人的鼻子。再加上现在大家对于容貌焦虑的问题,引发了我想要做这样一个作品。





我做了300多个不同的鼻子,把它们放在我的眼睛下面,我想看看我是会变得好看还是会变得不好看?但是其实在制作的过程中数量很大也很复杂,到后面已经不会习惯性的对某一个鼻子进行审美或者审丑了。


我的作品中设置了一个互动的游戏,观众可以将鼻子扔或者是贴在我的脸上。因为硅胶它玩多了以后,会失去弹性,就会变成一摊肉。我的作品包装正面是“yes! nose!”代表着我希望自己不再困于鼻子,或者说不再困于外表。背面的“no! nose!”代表以前的我,垂眼注视鼻子,并将它看做洪水猛兽。






在呈现的过程中最困难的部分是什么,是如何解决的呢?以及你最满意的部分又是什么?


最困难的可能是把鼻子放在我的脸上,这个结果没有呈现得很好。但我最后挂在一起以后发现和我的主题是契合的,因为它远远看去就都差不多,我一方面既想让它有区别,但是最后呈现出来是没有区别的时候,我又觉得很欣慰。


最满意的部分我觉得是就每一个单体的鼻子我都很满意,因为它都像一个解压玩具一样,可以让观众在互动的过程中发泄一些焦虑或者不满。





在作品展出的过程中有没有发生什么让你印象深刻的事情可以和我们分享一下。



作品展出后有很多朋友想要自己的鼻子,然后他们就联系我,也有一个女生她因为这个作品就特别想来看毕业展,坐了8个小时动车,我觉得特别感动,感受到这个作品能给大家带来共鸣。





你认为欣赏艺术作品需要门槛吗?


我觉得是需要的,但是不是说达不到这个门槛的人不能欣赏,而是一些作品如果没有一定的艺术素养的话,可能是看不太懂。包括我同学的一些作品,如果不看作品阐述或者不完整的看完整个作品的话,我其实也是看不懂的。




最后几天作品不断遭到破坏




对于它呈现在大众视野中所受到的各种声音(夸奖、质疑、争议)你是如何看待的?



我觉得需要分两种情况,一种是把它当做一个艺术家的艺术作品来看,一种是把它当做一个普通学生的毕业创作来看,这两种是不同的。我觉得更主要是这个作者本身如何看待他的作品,如果他觉得这个是艺术品的话,那肯定会遭受到很多质疑和批判。如果他只是就是当做一个毕业创作来看的话,其实我觉得大众没有必要去多么严格的审判这样一个作品。但不意味着所有的批评和质疑都是正确的、善意的,所以艺术家需要坚守本心,不要太在意舆论,才能呈现最真诚的作品。























和POPSIE的读者介绍一下你自己吧。

Hello, Popsie的读者们好,我叫pencil。我是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与科技艺术专业的学生,今年 21 岁。


说一说你参展的毕业作品的理念和整个构思的过程吧。


我的作品叫做《网红艺术家造星的30天》,在两年前我开始从事一些自媒体以及跟网络打交道的工作。也是在这个过程中发现网络上非常多这种过度包装、过度营销的现象。在30天的时间里我利用各种网络上的营销和炒作的手段,把自己在网络上包装成了一个网红明星艺术家。比如拍摄纪录片、做访谈和直播带货、虚构了一个叫做pencil的奢侈品牌,并拍摄广告。这个品牌中会有很多功能奇特的产品,比如焦虑面霜、艺术精油,会宣传使用这些产品灵感就能提高83.77%,就是反映了我们现在在抖音以及淘宝上购物,我们会买到一些营销过度的产品。





在呈现的过程中最困难的部分是什么,是如何解决的呢?以及你最满意的部分又是什么?


我觉得这之中有两个很有趣,一个是艺术家vlog。一个章节类似于护肤vlog,把虚构品牌pencil巧妙穿插在里面,就像软广一样。第二章是生活vlog,我说我明天要去长沙录节目,但我其实就是找了个人在长沙帮我录一些素材我后期剪辑到视频中,但是大家听到这些信息之后会觉得我可能是去湖南卫视录了节目,类似于信息差的传递。为了打造我艺术家的人设,我还在798尤伦斯进行一些很无聊的行为艺术,把这些记录下来,然后资料投递给媒体,出一些费用让他们来刊登我的行为艺术,这样在网络上就留下了证据。





最后,在现场设置了一个红毯的设计。每个人走上这个红毯都有一种想要拍照,想要打卡的欲望,其实在拍照打卡的时候,旁边就一定会有人在围观,因为大家就会觉得这是哪个明星吗?这是哪个网红吗?就会引起这样的一些围观效应。此刻在这个场域中,在我小妙的设计当中,你就成为被围观的那个闪闪发光的明星。在现场这个行为艺术实现了一种闭环。





我想表达的就是无论你是什么,在这个时代,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你可能是一片叶子,你可能是一颗草,你可能是一个普通的人,你甚至可以不是人,不是任何的东西,你是一串代码,你是一个虚拟的东西,那么站在这个聚光灯下,你都可以被打造成闪闪发光的存在。





因为这个作品当中会利用到网络的部分,我觉得最困难的部分不是说去做那些比较精美的视频,或者说是布展,而是驾驭网络。因为网络的舆论它是不可控的,想要把这个网络运用好,我觉得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最满意的部分其实就是作品线下,大家观众来到这个展厅里看到它的整个的这样的一个效果。







在作品展出的过程中有没有发生什么让你印象深刻的事情可以和我们分享一下。



因为我本身也有一层自媒体博主的身份,我一直预料我会是整个毕业展被骂最狠的作品,结果没有人骂我,我还挺惊讶的。让我蛮惊讶的是有一些粉丝朋友或者有一些观众朋友甚至给我写了几千字几万字的小作文来理解我这个作品,这让我非常感动,也非常感谢大家的喜欢。




「网友们」的红毯打卡照



你认为欣赏艺术作品需要门槛吗?


是这样的,我觉得艺术作品它分为两种,一种是商业艺术作品,一种是艺术作品。这两种艺术作品它的受众人群是不一样的,因为商业艺术作品它创作出来的目的就是为了服务大众,就是为了让大众喜闻乐见的。那么这一类的艺术作品我觉得它是不需要欣赏门槛的。还有一部分作品,可能就是局限于藏家内部和局限于艺术圈内部,那我觉得这样的艺术家,他创作的过程当中,可能会更加专注于自己的表达,或者说是圈内的专业知识,可能会和大众之间产生一些断层,欣赏这种艺术作品是需要一定门槛的。





对于它呈现在大众视野中所受到的各种声音(夸奖、质疑、争议)你是如何看待的?



其实只要是跟作品相关的,不涉及人身攻击,我都是表示尊重以及接纳的。因为我会觉得其实如果说这个作者本身他是希望自己的作品在网络上传播从而获得更大的流量,那么他就得接受自己被骂或者说被批判,因为有争议才有热度,有争议才有流量。其实我觉得被批评应该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别人因为你的艺术作品而引发了思考,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也是艺术作品的一种成功。

































和POPSIE的读者介绍一下你自己吧。

我是中央美术学院今年研究生毕业生梁宗耀,导师是曹晖教授,主要的研究方向是当代雕塑材料与观念。


说一说你参展的毕业作品的理念和整个构思的过程吧。


23年年初的时候,我自己心理上有一些压抑的情绪,通过这样的一个情绪找一些材料去表达自己。


铁锈是最关键的一个部分,以前创作中我会涂抹在身上以及结合多种材料去试验,包括和水的结合,利用生锈的物理反应体现时间和一段不可逆转的过程。去年年初的时候我又在看一些我往期做的一些玻璃创作,我发现玻璃材料很有趣,它的通透性,它的脆弱,能让人一眼看见内部的所有面貌,它好像自身就能有一些隐喻,是材料的语言自己发挥出来的,跟我自己的情绪有些对接。






铁粉加在玻璃里,在吹制的过程中细碎的粉末像是细胞扩散的样子,配合雾气形成了一个生锈渐变的过程。回归到我自己本来的一个初衷,我会长期关注带有时间性的材料和跟身体相关的一些媒介,就类似于像铁锈是身体上必不可少的一个元素。雾气它很快来又很快去,像是人呼吸的状态。想以此延伸,开始从一些器官,以及身体组织,慢慢往着一个病理学和医学上持续发展成整个作品样貌。





《理论化的痛苦》其实是将某些理论进行具象化的呈现,结合工艺、材料、我自己的手法来完善。它是一个理论化的东西,病理室里面的器官细胞切片之类的这些东西,又是一个具象化的呈现,而痛苦恰好是在这个具象化呈现里面的一个抽象化表达。痛苦指的既是生命上的一些不可逆转的损伤,也是我自己内心的一个独白。



之前的玻璃作品



我不认为这个作品是承载痛苦的一个作品,它只是将我的一种情绪扩大了。作品本身有美好的一面,玻璃材料它通透,里面带着一些发散的光,很璀璨,形成的一些照射也很漂亮。在痛苦的背后其实是对某些事情,亦或者对时间,对生命这种终极话题的和解。我既然选择了这样一个过程去展示,说明这个结果其实早就预知了,就像人的死亡也是早就预知了,我是在和解,我跟我自己所经历的事情进行和解,给到观众的视角也是这样。







在呈现的过程中最困难的部分是什么,是如何解决的呢?以及你最满意的部分又是什么?


因为时间的问题,我有不满意的地方,很多零件的组装因为细微的数据差而在安装阶段出现问题。但我对整组作品没有特别大的遗憾。它已经表达了我想要说的东西,其实就足够了。




手稿以及前期创作过程



在作品展出的过程中有没有发生什么让你印象深刻的事情可以和我们分享一下。



有一些有些观众会直接跟我说,我呈现的整个画面真的像是在讨论一个生死话题,在医院里确实是有一些不可见、摸不着的病痛,但我把它呈现出来了,他们就会有一种共鸣。


还有一些有意思的观众他们会直接问我造价一类的问题,会问我这个是跟什么人合作,怎么样完成的,这样我觉得都挺有意思的,因为他问的很直接,我也不隐晦的回答他了。但是当这些对话在网上传播的时候就变得很奇怪,但这我也没办法,不过我觉得也挺有意思的,也是让我去进行思考的事情。





你认为欣赏艺术作品需要门槛吗?



我认为艺术本身没有门槛,但唯一不一样的是每个人看待每件事情的角度不一样,所以艺术呈现在每个人的视角也不一样。但我个人从雕塑的视角去看一些艺术作品,如果作品只是配上一段云里雾里的文字,搭配上一些看不明白到底是什么东西物件,那我觉得它的表达是缺乏有力的证实的。





对于它呈现在大众视野中所受到的各种声音(夸奖、质疑、争议)你是如何看待的?



这个问题我最近也在思考,但没有一个结果。我内心是有点抗拒的,但没办法。我作为局中人,是不可能逃避的,那我选择像我自己作品一样,既然早就知道一个结果,不如直接把带来这个结果中的过程展现给别人。






























采访、编辑:Zz

设计:Yui

图片来源于受访者





Popsie
洞察时下新生活方式的女生媒体|集合关于“她”的延伸特写,同时也是你的线上知音。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