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半导体发展简史

文摘   2024-12-03 09:46   浙江  

起步阶段(20世纪50年代-60年代)

• 二战后,在美国马歇尔计划支持下,日本经济迅速重建.

• 1953年,索尼前身东京通信以2.5万美元从美国西屋电气引入晶体管技术,随后推出第一款全晶体管收音机,标志着日本正式进入全球电子市场.

• 20世纪60年代,日本政府通过补贴、税收优惠和研究合作等方式支持半导体行业发展,启动集成电路项目,许多日本公司参与其中,实现了从晶体管生产到集成电路生产的跨越.

快速发展阶段(20世纪70年代-80年代)

• 1978年,日本启动超大规模集成电路项目,在政府主导下,日本电气、东芝、日立和富士通等顶尖科技公司合作,开发尖端半导体技术,如动态随机存取内存芯片.

• 20世纪80年代初,日本在半导体制造方面迅速追赶美国,掌握大规模生产技术,其dram芯片在全球市场极具竞争力,日本企业凭借卓越制造工艺和质量控制系统,以及长期投资策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逐渐占据全球半导体市场主导地位.

• 1983年,日本在dram生产上超过美国 。1986年,日本达到半导体霸主地位巅峰,控制全球超50%的半导体市场,日本电气、东芝和富士通引领潮流.

挫折与衰落阶段(20世纪90年代)

• 1986年美日签订《美日半导体协议》,日本被迫向外国半导体开放国内市场,并实施出口限制,减缓了日本半导体发展,美国公司借此进入日本市场,削弱了日本国内公司主导地位.

• 20世纪90年代,韩国和中国台湾地区崛起,韩国三星利用先进产量管理技术和强大政府支持,进入dram市场,以低成本、高效率生产半导体,侵蚀日本市场份额;中国台湾地区台积电的“无厂模式”改变半导体产业格局,而日本公司坚持垂直商业整合模式,缺乏灵活性和竞争力.

• 20世纪90年代初,日本房地产和股票市场泡沫破裂,进入“失去的十年”经济停滞期,日本电气、东芝和日立等公司削减研发支出,而全球竞争对手加大对下一代半导体技术投资力度,日本企业逐渐跟不上技术进步步伐.

复兴努力阶段(21世纪以来)

• 2000年开始,日本政府加大对半导体相关领域投入力度.

• 2022年8月成立Rapidus公司,由丰田汽车、Sony、NTT等8家知名日企共同出资设立,旨在整合各方资源和技术优势,推动日本半导体产业重返国际舞台.

• 2024年,日本政府计划投入1.6万亿日元用于人工智能和半导体领域补充预算,半数资金支持Rapidus公司,预计2025年实现2纳米工艺试生产,2027年达到量产目标.



美日半导体协议对日本半导体产业发展产生了多方面的具体影响:

市场竞争层面

• 市场份额下降:协议要求日本开放半导体市场,外国企业进入日本市场加剧了竞争,且限定日本半导体产品海外市场价格下限等,削弱了日本企业的价格优势,使其市场份额逐渐降低,到2020年产业份额已跌至10%以下.

• 竞争优势转移:协议推动了DRAM生产设备标准化等,降低了行业准入门槛,新兴低成本企业进入市场,冲击了日本企业生产优势,同时系统LSI取代DRAM成为主打产品,而日本在DRAM领域的优势不再.

技术创新层面

• 技术扩散受限:美国以保护知识产权等为由,限制对日本的技术扩散,如提高日本企业使用美国技术和专利的成本,加强对半导体技术管控,限制日本企业跨国收购获取美国技术等,日本企业被排挤出全球技术创新俱乐部,降低了其借力国际技术扩散推进技术创新的机会.

• 研发投入减少:20世纪90年代初,日本房地产和股票市场泡沫破裂,经济停滞,企业削减研发支出,而美日半导体协议等因素致使日本半导体企业在全球市场竞争力下降,营收减少,进一步影响了其研发投入,导致跟不上技术进步的步伐.

产业发展模式层面

• 垂直整合模式受阻:协议签订后,半导体产业的发展趋势发生变化,日本此前坚持的垂直商业整合模式缺乏灵活性和竞争力,面对台积电等企业的“无厂模式”等新兴模式的冲击,日本企业逐渐落后.

• 产业协同合作受限:美国政府向日本通产省施压,要求其不得进行可能提高日本半导体竞争力的研究,禁止参与任何与硅相关的项目,限制了日本官方对半导体技术研究项目的支持,也影响了日本企业间的协同合作.


《美日半导体协议》主要包括以下具体内容:

• 市场份额限制:美国要求日本保证在5年内,外国公司在日本半导体市场要至少拿下20%的份额,迫使日本开放其国内半导体市场,增加外国企业的准入机会,以此削弱日本企业在本土市场的主导地位.

• 出口管制规定:协议对日本半导体产品的出口进行限制,要求日本限制对美国的低价芯片出口,防止日本企业以低价倾销的方式冲击美国本土半导体企业,保护美国企业的市场份额和利润.

• 价格监督机制:建立对日本半导体产品的价格监督机制,防止日本企业通过不正当的价格手段获取竞争优势,确保市场竞争的公平性,避免日本企业以低于成本的价格销售产品,扰乱美国市场秩序.

• 技术专利保护:美国加强对半导体技术和专利的保护,限制日本企业对美国技术和专利的使用,防止日本企业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取美国的先进技术,同时要求日本企业尊重美国的知识产权,提高日本企业使用美国技术和专利的成本,以保持美国在技术创新方面的领先地位.

• 产业协同限制:美国向日本通产省施压,禁止其参与任何与硅相关的项目,限制了日本官方对半导体技术研究项目的支持,也影响了日本企业间的协同合作,阻碍了日本半导体产业的技术创新和发展.




美日半导体协议具体内容推出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市场竞争因素

• 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日本半导体产业崛起,其全球市场份额不断扩大,而美国半导体企业的市场份额逐渐下降,日本的低价芯片产品对美国市场造成冲击,美国企业为保护自身利益,要求政府限制日本半导体产品进口.

• 当时日本半导体企业凭借高效的生产模式和质量控制,在存储芯片等领域占据优势,美国企业则在微处理器等高端领域虽有技术优势,但整体市场份额被日本挤压,因此美国试图通过协议扭转市场竞争格局.

贸易保护主义思潮

• 当时美国国内贸易保护主义盛行,政府倾向于采取贸易限制措施保护本国产业,半导体产业作为新兴且重要的高科技产业,被视为维护美国经济和技术领先地位的关键领域,因此美国政府对日本半导体产业进行限制,以保护本国相关产业和就业机会.

产业政策差异

• 日本政府对半导体产业给予了大力支持,通过产业政策、资金扶持等手段,推动半导体企业的技术研发和产业升级,这被美国认为是不公平的竞争手段,加剧了美日之间在半导体产业上的矛盾,促使美国通过协议来限制日本半导体产业的发展.

国家安全考量

• 冷战时期,美国将半导体技术视为具有战略意义的关键技术,日本半导体产业的崛起被美国认为可能威胁到其国家安全,担心日本在半导体技术上的领先会使其在军事和高科技领域的优势受到挑战,因此以国家安全为由对日本半导体产业进行限制.

技术领先地位维护

• 美国一直以来在全球科技领域占据领先地位,半导体技术更是其核心竞争力之一,日本半导体产业的快速发展对美国的技术领先地位构成了威胁,美国通过美日半导体协议,限制日本技术的发展和市场扩张,以维护其在半导体技术领域的绝对领先地位.

Semi Dance
一个爱跳舞的半导体民工~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