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导体中baseline是什么?

文摘   2024-12-02 15:39   浙江  

1. 工艺制程基线

• 光刻工艺:包括光刻机的分辨率、套准精度等参数。例如,对于先进制程,光刻分辨率基线可能是小于10纳米的线条宽度,套准精度要求在数纳米范围内,这是实现高精度芯片图案转移的关键。

• 刻蚀工艺:如刻蚀速率、刻蚀选择性、刻蚀均匀性等基线。刻蚀速率根据不同材料和工艺需求有具体的范围,比如在刻蚀硅时,速率可能在每分钟几十纳米到几百纳米之间;刻蚀选择性要保证在刻蚀目标材料时尽量不损伤相邻材料,像硅对二氧化硅的刻蚀选择性可能要求达到10:1左右。

• 薄膜沉积工艺:薄膜的厚度、均匀性和台阶覆盖率等是关键基线。例如,化学气相沉积(CVD)制备的二氧化硅薄膜,厚度精度可能要求控制在±5%以内,均匀性在晶圆表面偏差也在较小范围内,以保证芯片电学性能的一致性。

2. 设备性能基线

• 光刻机:除了上述光刻工艺相关的参数,还有工作台移动精度、光源稳定性等基线。工作台在X、Y、Z轴方向的移动精度可能要达到纳米级,光源波长的稳定性要求波动极小,如EUV光刻机光源13.5nm波长的波动范围控制在±0.1nm以内。

• 刻蚀机:射频功率、气体流量和压力等参数的基线。例如,等离子体刻蚀机的射频功率根据不同的刻蚀工艺有特定的设定范围,气体流量的控制精度要足够高,以确保等离子体的稳定性和刻蚀效果的一致性。

• 薄膜沉积设备:反应室温度、反应气体流量和前驱体的流量等基线。以物理气相沉积(PVD)设备为例,蒸发源的温度控制对于薄膜质量有很大影响,其温度控制精度是设备性能基线的一部分。

3. 产品质量基线

• 电学性能:包括晶体管的阈值电压、载流子迁移率、漏电流等参数。例如,先进制程下的晶体管阈值电压偏差可能要控制在±50mV以内,载流子迁移率要达到一定的设计标准,以保证芯片的正常工作和性能稳定性。

• 物理结构:芯片的线条宽度、层间厚度、深宽比等物理尺寸的基线。如芯片中的金属连线宽度偏差要符合设计规则,在制造3D NAND闪存等器件时,深宽比的结构参数要满足存储单元的性能要求。

4. 生产环境基线

• 洁净度:半导体制造对洁净环境要求极高,例如,在光刻和芯片封装区域,洁净室等级可能要求达到ISO Class 3 - 4级,即每立方米空气中大于等于0.1μm的微粒数量控制在1000 - 10000个以下,以防止微粒污染芯片。

• 温湿度:生产环境的温度和湿度也需要严格控制。一般来说,温度控制在22℃±1℃,湿度控制在45%±5%的范围内,这样的温湿度条件有助于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和工艺的稳定性。

• 静电控制:半导体厂内静电防护是重要的基线内容。静电释放(ESD)可能会损坏芯片,所以要将静电电位控制在安全范围内,例如通过使用防静电材料的设备和人员防护装备等措施。

而在半导体制造工艺中,“baseline”有多种含义:

光刻工艺

• 定义与作用:光刻的baseline是指一套标准的光刻分辨率和套准精度。分辨率基线确定了能够清晰成像的最小图案尺寸,套准精度基线则关乎不同光刻层之间图案的对准程度。

• 示例:在28nm技术节点的光刻工艺中,基线的分辨率可能设定为能够稳定地刻出28nm线条的精度,套准精度基线可能控制在正负5nm左右,这是衡量光刻工艺是否达标的基本参照。后续任何对光刻工艺的改进,如采用新的光刻胶或者光源,都要与这个基线对比来验证效果。


1. 分辨率监测

• 图案尺寸测量:定期使用测试掩膜版对光刻机能够刻出的最小线条和间距进行测量。例如,对于先进制程的光刻机,要确保其能够稳定地刻出小于10纳米的线条图案。

• 关键尺寸均匀性检查:在晶圆表面多个点测量图案的关键尺寸(CD),计算其均匀性。一般要求在整个晶圆范围内,CD偏差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如小于±3%,以此来保证光刻机的分辨率性能没有下降。

2. 套准精度监测

• 多层图案对准检查:在进行多层光刻的过程中,通过在不同层光刻后使用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观察图案的对准情况。比如,在制造晶体管时,需要精确对准栅极、源极和漏极等不同层的图案,通常要求套准精度达到几纳米的级别。

• 对准标记监测:观察光刻机对准标记的准确性,这些标记是用于确定不同光刻步骤之间图案位置的基准。如果对准标记出现偏移或模糊,会影响套准精度,所以要定期检查标记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3. 光源性能监测

• 波长稳定性测量:使用光谱仪等设备监测光刻机光源的波长。对于EUV光刻机,其光源波长为13.5nm,需要确保波长的波动在极小范围内,如±0.1nm以内,因为波长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光刻机的分辨率。

• 光强及能量分布检测:检测光源的光强和能量在曝光区域的分布情况。不均匀的光强可能导致曝光过度或不足的区域,影响光刻图案的质量。一般通过光探测器阵列等工具来监测光强分布,要求光强均匀性达到较高水平,例如在曝光区域内偏差小于±5%。

4. 工作台及机械部件性能监测

• 工作台移动精度测量:精确测量光刻机工作台在X、Y、Z轴方向的移动精度。工作台的微小振动或位移误差都可能导致光刻图案的位置偏差。通过激光干涉仪等设备监测工作台的移动,要求移动精度达到纳米级,如在X、Y方向的定位精度控制在±10nm以内。

• 机械部件稳定性检查:检查光刻机的机械部件,如物镜、反射镜等的稳定性。例如,物镜的焦距变化会影响光刻的成像质量,所以要定期检查机械部件的固定情况和性能,确保其没有发生松动或变形等情况。

5. 生产效率相关监测

• 曝光时间记录与分析:记录每次光刻操作的曝光时间,分析其是否符合设定的baseline要求。如果曝光时间无故延长,可能是光源光强下降或者其他部件性能衰退导致的,需要及时排查。

• 晶圆处理量统计:统计光刻机每小时或每天能够处理的晶圆数量,与设备设计的生产效率baseline进行对比。例如,一台高性能光刻机理论上每小时可以处理30片晶圆,如果处理量明显下降,可能是设备出现故障或者需要进行维护保养。


6.工艺稳定性基线

工艺稳定性基线是指光刻机在长时间连续工作或在不同批次的光刻操作中,能够保持光刻质量稳定的能力。这包括上述各种参数(如分辨率、套准精度等)的稳定性。例如,在连续运行一周的光刻过程中,光刻机的关键参数变化应该控制在很小的范围内,以确保芯片制造的良率和一致性。


刻蚀工艺

• 定义与作用:刻蚀工艺的baseline是指在特定材料上实现精准去除的基本参数,包括刻蚀速率、刻蚀选择性和侧壁角度等。刻蚀速率基线规定了单位时间内材料被去除的厚度;刻蚀选择性基线确定了在多种材料共存时,只对目标材料进行有效刻蚀的能力;侧壁角度基线则保证了刻蚀后结构的形状精度。

• 示例:在刻蚀二氧化硅层时,刻蚀速率基线可能是每分钟500nm,对于二氧化硅和硅的刻蚀选择性基线要求大于10:1(即对二氧化硅的刻蚀速度是硅的10倍以上),侧壁角度基线为接近垂直的89 - 91度。这些基线参数保证了在刻蚀过程中能够精确地将二氧化硅层刻蚀成所需的图案,如在制作晶体管的栅极结构时,精准地刻蚀出高纵横比的栅极形状。

1. 刻蚀速率

• 定义与测量:刻蚀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材料被刻蚀去除的厚度,通常用纳米/分钟(nm/min)来衡量。在实际操作中,通过在特定的工艺条件下对已知厚度的材料进行刻蚀,然后根据刻蚀前后材料厚度的变化和刻蚀时间来计算刻蚀速率。

• 重要性:它是刻蚀工艺中最基本的参数之一,合适的刻蚀速率可以保证生产效率。如果刻蚀速率过慢,会导致芯片制造周期过长;而刻蚀速率过快,则可能会引起刻蚀不均匀或者对下层材料造成过度刻蚀等问题。不同的材料和工艺需求,对刻蚀速率的要求也不同,例如在刻蚀二氧化硅时,刻蚀速率可能在几十到几百纳米/分钟之间。

2. 刻蚀选择性

• 定义与计算:刻蚀选择性是指在存在多种材料的情况下,刻蚀工艺对目标材料进行刻蚀而尽量不刻蚀其他材料的能力,通常用两种材料刻蚀速率的比值来表示。比如,在刻蚀硅材料时,硅和二氧化硅的刻蚀选择性为10:1,表示硅的刻蚀速率是二氧化硅刻蚀速率的10倍。

• 重要性:在半导体制造中,芯片结构往往是由多种材料组成的。良好的刻蚀选择性可以确保在刻蚀目标材料时,不会对相邻的其他材料造成损坏,从而保证芯片结构的完整性和性能。例如,在制作晶体管的过程中,需要在有二氧化硅层保护的硅衬底上进行刻蚀,高的刻蚀选择性可以避免在刻蚀硅时破坏二氧化硅层。

3. 侧壁角度

• 定义与测量:侧壁角度是指刻蚀后形成的结构侧壁与底面之间的夹角,以度数来表示,理想的垂直侧壁角度为90度。在实际情况中,可以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来观察和测量侧壁角度。

• 重要性:侧壁角度对于形成精确的芯片结构非常重要。例如,在制造高纵横比的结构(如深沟槽)时,合适的侧壁角度可以保证结构的稳定性和后续工艺(如填充材料)的顺利进行。如果侧壁角度偏离垂直角度过大,可能会导致填充材料不均匀或者结构坍塌等问题。

4. 刻蚀均匀性

• 定义与表示方法:刻蚀均匀性是指在整个晶圆表面或者特定区域内,刻蚀深度或去除材料量的一致性程度,一般用百分比来表示。例如,刻蚀均匀性为±5%,表示在晶圆表面各个点的刻蚀深度与平均刻蚀深度相比,偏差在±5%以内。

• 重要性:良好的刻蚀均匀性是保证芯片性能一致性的关键。如果刻蚀不均匀,会导致芯片不同区域的电学性能(如电阻、电容等)不同,从而影响芯片的整体性能和可靠性。这需要通过优化刻蚀设备的气体分布系统、等离子体均匀性以及晶圆的固定方式和旋转速度等来保证。

5. 深宽比(Aspect Ratio)

• 定义与计算:对于一些深孔或深沟槽的刻蚀,深宽比是指刻蚀深度与开口宽度的比值。例如,一个深沟槽刻蚀深度为10μm,开口宽度为1μm,其深宽比就是10:1。

• 重要性:在制造三维结构的半导体器件时,如3D NAND闪存,高的深宽比刻蚀能力是关键。它可以实现更高的存储密度,但同时也对刻蚀工艺的稳定性和刻蚀设备的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高深宽比刻蚀过程中,离子和反应气体在深孔或深沟槽内的传输和反应更复杂。
薄膜沉积工艺

• 定义与作用:薄膜沉积工艺的baseline主要涉及沉积速率、薄膜均匀性、薄膜纯度和应力等参数。沉积速率基线决定了在单位时间内薄膜生长的厚度;薄膜均匀性基线保证了在整个晶圆表面薄膜厚度的一致性;薄膜纯度基线确保没有过多杂质混入薄膜;应力基线则关注薄膜生长过程中产生的内应力,避免对下层结构造成损坏。

• 示例:在化学气相沉积(CVD)制备氮化硅薄膜时,沉积速率基线可能为每小时100nm,薄膜均匀性基线要求整个晶圆表面薄膜厚度偏差在正负5%以内,薄膜纯度基线是杂质含量低于1%,应力基线要控制在不会导致下层材料产生裂缝或者剥离的范围。

掺杂工艺

• 定义与作用:掺杂工艺的baseline主要是指掺杂浓度、掺杂深度和杂质分布均匀性。掺杂浓度基线确定了半导体材料中掺入杂质原子的数量比例,掺杂深度基线规定了杂质原子在半导体材料中的渗透深度,均匀性基线则保证在整个掺杂区域杂质分布均匀。

• 示例:在离子注入工艺向硅片中注入硼原子进行P型掺杂时,掺杂浓度基线可能设定为10¹⁸ atoms/cm³,掺杂深度基线为0.1 - 0.2μm,杂质分布均匀性基线要求在掺杂区域内杂质浓度偏差小于10%,以此确保所制造的晶体管具有稳定的电学性能,如合适的阈值电压和载流子迁移率。


在半导体制造工艺中,确定和优化baseline参数是一个复杂且关键的过程。


在半导体离子注入工艺中,有以下几个关键的baseline参数及其作用:

1. 注入剂量

• 定义:注入剂量是指单位面积内注入杂质离子的数量,通常用原子数/平方厘米(atoms/cm²)来衡量。

• 作用:注入剂量直接决定了半导体材料中的掺杂浓度。合适的掺杂浓度能够改变半导体的电学特性,如将P型半导体转变为N型半导体,或者调节晶体管的阈值电压。例如,在制造MOS晶体管时,通过控制源极和漏极区域的离子注入剂量来调整其电学性能,以满足芯片设计的要求。

2. 注入能量

• 定义:注入能量是指离子注入设备将杂质离子加速后使其具有的能量,单位是千电子伏特(keV)。

• 作用:注入能量主要影响杂质离子在半导体材料中的注入深度。较高的注入能量会使离子能够深入到材料内部,反之则注入较浅。这一参数对于控制掺杂深度至关重要,比如在制作浅沟槽隔离(STI)结构时,需要精确控制离子的注入深度,以确保隔离效果良好,避免相邻晶体管之间的漏电。

3. 束流均匀性

• 定义:束流均匀性是指离子束在注入区域(通常是晶圆表面)的分布均匀程度。

• 作用:良好的束流均匀性可以保证在整个晶圆表面或者特定的注入区域内,杂质离子的注入剂量均匀。这对于实现芯片电学性能的一致性非常重要。如果束流不均匀,会导致晶圆不同区域的掺杂浓度不同,进而使芯片的性能出现差异,如在制造大规模集成电路时,不均匀的掺杂可能会导致部分晶体管性能异常,影响整个芯片的功能。
确定baseline参数

• 理论计算与模拟

• 科学家和工程师会根据半导体物理原理进行理论计算。例如,在薄膜沉积工艺中,利用化学气相沉积(CVD)原理,通过反应动力学公式来预估薄膜沉积速率。对于掺杂工艺,会根据扩散方程计算杂质在半导体中的扩散深度和浓度分布,这些理论计算为参数设定提供初步的范围。

• 借助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软件和工艺模拟工具,模拟半导体制造过程。在光刻工艺中,可以模拟光的传播和光刻胶的曝光、显影过程,预测分辨率极限,从而确定光刻分辨率的基线参数;在刻蚀工艺中,模拟刻蚀离子的运动轨迹和材料的去除过程,帮助确定刻蚀速率和选择性的基线。

• 参考现有工艺标准和经验

• 参考行业内成熟的技术节点工艺参数。例如,在14nm、7nm等已量产的技术节点中,已有的薄膜厚度、掺杂浓度等参数可以作为新开发工艺相近部分的基线参考。

• 工程师的经验也起到关键作用。长期从事半导体制造的人员,对不同工艺在实际生产中的表现有深入了解,他们可以根据以往成功的案例,提出合理的基线参数建议。比如,对于某种特定材料组合的刻蚀工艺,根据经验来设定一个合适的刻蚀选择性基线。

• 实验设计与测量

• 进行单因素实验,每次改变一个工艺参数,观察其对工艺结果的影响。在薄膜沉积中,改变沉积温度,测量薄膜的沉积速率、纯度等参数,找到合适的温度范围作为沉积速率基线的一部分。

• 开展多因素实验,研究多个工艺参数之间的交互作用。在掺杂工艺中,同时改变掺杂剂量和退火温度,通过测量掺杂浓度和深度,确定二者共同作用下的最佳参数组合,以此作为基线的依据。

• 采用先进的测量工具,如原子力显微镜(AFM)用于测量薄膜表面粗糙度,二次离子质谱(SIMS)用于分析掺杂元素的浓度和深度分布,这些精确的测量结果用于确定准确的基线参数。

优化baseline参数

• 工艺窗口拓展

• 一旦确定了初始baseline参数,就要研究如何拓宽工艺窗口。例如,在光刻工艺中,尝试不同的光刻胶配方、曝光光源和掩膜版设计,找到能够在更宽的曝光剂量和焦距范围内实现良好分辨率的参数组合,这样可以降低工艺对设备微小波动的敏感度。

• 在薄膜沉积工艺中,优化反应气体流量、压力和温度等参数,使薄膜沉积速率和质量在更宽的参数区间内保持稳定,比如通过调整化学气相沉积(CVD)过程中的前驱体流量和反应室压力,拓宽薄膜均匀性的工艺窗口。

• 缺陷分析与改进

• 建立缺陷检测机制,利用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等设备,对半导体制造过程中的缺陷进行观察和分类。在刻蚀工艺中,如果发现侧壁粗糙度不符合基线要求,分析是刻蚀离子能量过高还是反应气体成分问题导致的。

• 根据缺陷分析结果,针对性地优化工艺参数。对于薄膜中的颗粒缺陷,可能需要优化沉积设备的洁净度,或者调整沉积工艺的气体过滤系统;对于掺杂不均匀的缺陷,可能要改进离子注入设备的扫描方式或者退火工艺的温度分布。

• 与上下游工艺协同优化

• 考虑上游工艺对当前工艺baseline的影响。例如,如果前面的清洗工艺不够彻底,残留的杂质可能会影响后续薄膜沉积的纯度基线。因此,需要和清洗工艺协同,优化清洗液成分和清洗时间,确保为薄膜沉积提供良好的表面条件。

• 关注下游工艺对当前工艺的反馈。在半导体制造中,一个工艺环节的产品质量会影响后续多个环节。比如,晶体管制造中的掺杂工艺结果会影响到后面的金属化工艺。如果掺杂浓度不符合基线导致晶体管性能不佳,会使金属 - 半导体接触电阻增大。所以要根据下游工艺的反馈,对掺杂工艺的基线参数进行反向优化。



在半导体制造中,不同工艺的baseline参数相互协作,共同提升整体工艺性能。

光刻与刻蚀工艺协作

• 光刻为刻蚀提供精准图案:光刻工艺的baseline参数(如光刻分辨率和套准精度)确定了芯片图案在光刻胶上的精确形状和位置。这个图案作为刻蚀的模板,例如光刻能够达到7nm的分辨率和高精度套准,刻蚀工艺就可以依据这个精准图案对下层材料进行精确去除,从而实现高精度的芯片结构制造。

• 刻蚀反馈优化光刻:刻蚀工艺中的参数(如刻蚀选择性和均匀性)会对光刻胶的去除效果产生反馈。如果刻蚀过程中光刻胶的选择性不好,可能会导致光刻胶过度损耗,这就要求光刻工艺调整光刻胶的材料或者厚度等baseline参数,以适应刻蚀工艺的需求。

光刻与薄膜沉积工艺协作

• 光刻引导薄膜沉积位置:光刻的图案定义了薄膜沉积的区域。光刻工艺的分辨率和对准精度保证了在芯片特定位置上进行薄膜沉积的准确性。例如,通过光刻确定了晶体管栅极的图案位置,薄膜沉积工艺(如化学气相沉积或物理气相沉积)就可以根据这个位置精准地在栅极区域沉积金属或介质薄膜,其沉积速率、均匀性等baseline参数需要与光刻图案相匹配,以确保薄膜的质量和位置精度。

• 薄膜沉积影响光刻效果:薄膜沉积后的表面平整度和材料性质会影响后续光刻工艺。如果薄膜沉积的均匀性差,表面粗糙度大,会降低光刻的分辨率和套准精度。所以,薄膜沉积工艺的均匀性和纯度等baseline参数需要保证为光刻提供良好的表面条件。

刻蚀与薄膜沉积工艺协作

• 刻蚀为薄膜沉积创造结构基础:刻蚀工艺制造出的各种沟槽、孔洞等结构为薄膜沉积提供了沉积空间。刻蚀的深度、侧壁角度等baseline参数决定了沉积结构的形状。例如,在制造三维闪存芯片的过程中,通过刻蚀形成的深沟槽,其侧壁角度和深度等参数会影响后续高介电常数薄膜沉积的均匀性和填充效果,薄膜沉积工艺的参数(如沉积速率和均匀性)要根据刻蚀后的结构进行调整。

• 薄膜沉积辅助刻蚀后处理:薄膜沉积后的材料可以作为刻蚀的停止层或者保护层。例如,在一些多层结构的刻蚀中,先沉积一层薄膜作为刻蚀停止层,其薄膜纯度和厚度等baseline参数能够确保在刻蚀到这一层时精准地停止,防止对下层关键结构的过度刻蚀。

掺杂与其他工艺协作

• 掺杂基于光刻和刻蚀结构进行:光刻和刻蚀工艺制造出的晶体管有源区和栅极等结构是掺杂工艺的实施对象。掺杂浓度、深度和均匀性等baseline参数要根据这些结构的尺寸和形状来确定。例如,通过光刻和刻蚀确定了晶体管的源极、漏极和栅极区域后,掺杂工艺在这些区域按照设定的掺杂浓度和深度等参数进行操作,从而改变半导体的电学性质。

• 掺杂影响其他工艺性能:掺杂后的半导体材料性质(如电学导率)会影响后续光刻、刻蚀和薄膜沉积等工艺。例如,掺杂后的材料表面电位可能会改变光刻胶的曝光特性,影响光刻分辨率;或者掺杂区域的材料硬度变化会影响刻蚀速率和均匀性。所以,其他工艺的baseline参数也需要根据掺杂后的材料特性进行适当调整。


在半导体工艺中,监控baseline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以下是详细的方法:

设备监测角度

• 设备参数记录与分析:半导体制造设备都有一系列关键参数,如温度、压力、功率等。在光刻工艺中,光刻机的曝光光源强度和波长需要被精确记录;在刻蚀工艺里,刻蚀设备的射频功率、气体流量等参数也很关键。这些参数直接影响工艺的baseline。通过数据采集系统,实时记录设备运行参数,并利用统计过程控制(SPC)技术分析参数的波动情况。如果设备参数超出了预先设定的范围,可能会导致baseline的偏移。例如,在化学气相沉积(CVD)设备中,反应室温度的异常升高可能会加快薄膜沉积速率,改变沉积工艺的baseline。

• 设备性能定期评估:定期对设备进行性能评估是监控baseline的重要环节。例如,对光刻设备的分辨率和套准精度进行周期性测试。可以使用专门的测试掩膜版,通过曝光和显影后观察图案的精度来评估光刻设备是否能满足baseline要求。对于刻蚀设备,通过刻蚀标准测试样品,测量刻蚀速率、选择性和均匀性等指标,与设备初始性能指标(即baseline对应的性能)进行对比,来判断设备是否性能下降。

工艺过程监测角度

• 在线监测技术应用:在工艺过程中采用多种在线监测技术。在薄膜沉积过程中,利用光学发射光谱(OES)技术,通过检测反应过程中的光发射来监测薄膜生长的状态。在离子注入工艺中,使用束流监测仪实时监控离子束的电流、能量等参数,确保注入剂量和能量符合baseline设定。这些在线监测技术能够及时发现工艺过程中的异常,避免不符合baseline要求的产品继续加工。

• 工艺步骤间检查:在每个主要工艺步骤之后进行检查。例如,在光刻之后检查光刻胶图案的质量,包括图案的尺寸、形状和分辨率是否符合baseline预期。如果光刻胶图案出现偏差,如线条宽度不符合要求,就需要分析是光刻设备问题还是光刻工艺参数(如曝光剂量、显影时间等)出现了变化。在刻蚀和薄膜沉积后,同样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等工具检查表面形貌和薄膜厚度等参数,确保每一步工艺都在baseline范围内。

产品性能监测角度

• 电学性能测试:对半导体产品进行全面的电学性能测试是监控baseline的关键。在晶体管制造完成后,测量其阈值电压、载流子迁移率、漏电流等参数。这些电学性能与工艺过程中的多个baseline参数密切相关。例如,掺杂工艺的baseline(如掺杂浓度和深度)的改变会直接影响晶体管的阈值电压。通过电学性能测试,可以反向推断工艺过程中的baseline是否发生偏移。

• 物理结构表征:采用物理结构表征技术来检查产品的微观结构。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观察半导体器件的内部结构,如晶体管的栅极结构、源极/漏极的掺杂分布等。这些结构信息可以与工艺过程中的baseline要求进行对比。例如,在离子注入工艺后,通过TEM观察杂质原子的分布深度和浓度是否符合注入剂量和能量所设定的baseline。

Semi Dance
一个爱跳舞的半导体民工~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