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打工人放假涨工资,天塌不下来

学术   科技   2025-01-06 16:08   湖北  

疾风呆蓝的第157篇原创文章

先讲一个裁员的故事。

某个机器人推销员找到一个工厂主,向他推介最新的机器人。

推销员说道:“这台最新的工作机器人可以完成普通工人的所有工作,并且不需要休息、不需要吃饭、更不需要领工资,它能极大地帮您节省人力成本。”

工厂主说:“这是不是意味着我可以解雇掉一部分的员工?”

推销员自信的回答道:“ 是的,先生,有了这些工作机器人,您甚至可以解雇掉所有的员工!而且机器人的生产效率更高,您可以生产更多的商品用于销售!”。

工厂主接着说:“既然如此,我的对手同样也可以用这些机器人替代工人们,是吗?”

推销员回答:“是的,所以您应该先下手为强呀!”

工厂主却说:“如果我们企业家都采用这些机器人来生产商品,那工人们都将失去工作,没有工作带来的收入,谁来买我生产出来商品呢?

其实,这是我杜撰的故事,现实世界中还真有类似的事情。

福特汽车的创始人发明了T型车,并率先应用流水线工艺生产T型车,这使得汽车的生产效率大大提高。

有趣的是,福特不仅没有裁员,反而大幅提高工人工资。

福特的工人的工资提高了,也能够买得起福特生产的T型车,这极大地刺激了汽车消费需求,由此带来奇妙的连锁反应,最终T型车畅销全世界。

这则虚构故事和福特的例子揭示了一个本质的经济规律:

如果没有人类的消费需求,生产效率再高都是无意义的,反而是有害的。

人类消费需求扩大和效率提升就像人的两条腿走路,一样长才能正常走路甚至奔跑,一长一短就会变成跛子。

食物是人用来吃掉,衣服是人用来穿着,房子是人用来住宿,车子是人用来出行,这一切的消费行为都指向一个主体:

人类。

消费的主体只能是人类。

有人可能会问,难道狗粮也是给人类消费的吗?

对,因为狗粮是人类买给狗吃的,养狗是人类为了满足情感需求(如陪伴、安全等)而做出的行为。

多说一句,情感需求,是高于衣食住行这类基础需求的更高级的需求,其中蕴藏着无限的商业机会。

人们研究机器人也好,AI也好,本质上都是为了提升效率。

效率提升了,才能生产更多,但生产出来的商品和服务,最终需要被消费掉。

消费,需要有消费的能力。就普通人而言,消费能力跟他的收入成正比,而大部分打工人的支付能力是来自于他的工资。

如果机器人和AI真的抢走了人的工作和饭碗,没有了收入,人们如何支付得起机器人和AI生产的商品和服务呢?

被裁员被降薪的人们,需求会收缩到最基础的生存必需品上,这反而会导致社会整体需求被压抑,最终反噬企业本身。

不消费,不是因为不想消费,而是没空没钱消费。

在上个世纪的经济危机中,资本家宁愿把牛奶倒掉都不愿意给饥肠辘辘的穷人,就是因为效率提升生产了太多的商品,却没有足够多的需求。

富人少穷人多,富人有钱有闲但消费规模有限,穷人有巨大消费潜力却在996吃科技与狠活。

资本家不愿意把牛奶免费给穷人,因为这意味着要把自己的钱重新分配给了穷人,是阶级矛盾,与人性善恶无关。

老板哪儿受得了这种委屈,白花花的银子都发给穷人,造孽啊。倒掉,倒掉,都倒掉,不能便宜这些穷鬼。

所以,没有公平可言的高效率,会变成无产阶级的枷锁,更会变成资产阶级的索命符。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科学技术在不断发展,生产力的进步是不可阻挡的历史趋势。

第一次工业革命中,纺织机取代了纺织女工,纺织女工这个职业几乎消失了,但纺织女工本人并没有因此饿死。

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电话电报取代了人员送信,送信的邮递员这个职业也几乎消失,但邮递员本人并没有因此饿死。

同样的道理,以ChatGPT为代表的人工智能,的确会让某些职业消失,但是并不会让从事这些职业的人立刻饿死。

回顾历史,我们可以发现:

要么工具带来生产效率的显著提升,解放了劳动力,被解放的劳动力参与新的商品和服务的开发与生产,新的分配机制让人们有了更多的收入和闲暇时间,消费生产出来的商品和服务,形成新的生产-消费循环。

要么高效率机器取代了大部分人的工作,但分配机制没跟上生产力的提升,人们没有能力和时间去消费这些商品,经济陷入衰退,社会压力骤增,不改革分配制度的话,要么内部出问题,要么对外开战。

如果社会的分配机制能够匹配生产力,需求就会扩大,这些人自然会转移到新的行业新的职业中去,而不是沉积在某几个蓄水池里面,到时很多问题自然迎刃而解。

那么,分配机制应该如何匹配新的生产力?

让打工人放假涨工资,天塌不下来。

这是一个帅气且靠谱的金牛座,有一颗会自动思考的脑子以及使不完的牛劲。

感谢您的赞赏、点赞、转发、在看,一起传播正解,日行一善。

人生决策指南
一个让你少走弯路的公众号,每周更新一篇。人生不迷路,感谢您关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