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闻某地“储户红码事件”和“无访小区中考加分”事件之后,三个字一下子就出现在我的脑海里。
连坐法。
连坐法最早出自商鞅在秦国的变法:
重刑而连其罪①,则褊急②之民不斗,很③刚之民不讼④,怠惰之民不游,费资之民不作,巧谀、恶心⑤之民无变⑥也。
商君书
这段话的意思是:加重刑罚,建立连坐制度,那些气量小、性格暴躁的人就不再敢打架,凶狠强悍的人便不敢争辩,懒惰的人不敢到处游荡,挥霍的人不会再产生,花言巧语、居心不良的人就不敢再进行欺诈。
站在统治阶级的视角,连坐法是管理和驱使百姓的低成本办法。
连坐的本质就是通过设置针对群体的惩罚,对群体各成员进行利益捆绑,来倒逼群体成员之间互相监督,互相举报,降低管理者的管理成本。
当然,连坐法还有一个现代名称--“发动群众斗群众”。
网上有人说,全国人民,最不喜欢的打架斗殴就是山东人,因为父母打架影响孩子考公考编。
山东人对编制的热爱,那得从梁山好汉宋江说起。
连坐法的好处有很多,玩这套规则的人很清楚:降低管理成本,培养顺民,最大限度榨取民力等等。
连坐法对于统治阶级来说这么好用,那为什么连坐法一直都被统治阶级认为是恶法呢?
因为,滥用连坐法的王朝,无一不是短命王朝。
第一个是秦朝,秦朝通过商鞅变法快速强大,统一天下,结果二世而亡。
第二个是曹魏,曹操以一个宦官之后的出身,短短几十年统一中国北方,逼汉献帝禅让,建立魏朝,结果仅仅过了三代人就被司马懿控制了,又经历了几个傀儡皇帝之后,魏国最终被司马昭埋葬,建立晋朝取而代之。
第三个是元朝搞连坐制度,汉人杀蒙古人要连坐,蒙古人杀汉人只需要赔偿一头牛,结果统治不到一百年就被乞丐出身的朱元璋赶回大漠。
其他还有很多小朝代就不赘述了。
“其兴也勃,其亡也忽”,这三个王朝都属于短期内快速强大,然后又快速倒下的例子。
其中曹魏就是典中典。
曹魏在整个国家整体平稳发展的时期,居然被篡位了。一方面,司马家买通了士族豪强;另一方面,曹操征伐天下的过程中使用的“错役”、“连坐”等制度保证了自己有充足的民力可用,还可以让曹魏军民投鼠忌器。军民不敢轻易越雷池半步,提高了压迫和剥削忍受值的上限。
所以,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之后,曹魏全国除了淮南地区,居然没人抵抗和讨伐司马家族。
因为随着司马家族对曹魏中央朝堂的控制,全国军士的人质家属都转由他们控制。
整个魏国上下投鼠忌器,不敢擅动。
除了,淮南地区。
淮南地区是魏国和吴国的对峙前线,民风剽悍,统战价值高。曹操出于统战考虑,没有广泛实行“错役”、“连坐”等制度,也算是全魏国唯一实行“德政”的地方。
最后,也唯有淮南地区愿意为了曹魏子孙三次挑战由司马家族掌控的中央,做出忠于曹魏王室的事情。
偌大的一个国家真正维护曹操后人的,有且仅有未推行苛政的淮南军民,要是曹操知道不知道会有出怎样的感慨?
与之对比强烈,汉朝在德政这块做得就很不错。虽然外儒内法,但是汉朝开国初期的休养生息和开疆扩土,给了上下民众极大归属感和忠诚度。
西汉末年,王莽篡汉,东汉开国皇帝刘秀凭借优秀的综合素质和老刘家得人心的招牌,没多久就建立东汉,达成两汉统治四百年的记录。
东汉末年, 群雄逐鹿,但是没人敢真正取代汉朝建立新朝代。连曹操这样不择手段的人一辈子都只敢做到丞相和魏王,他相信下一代人的智慧,把事情留给下一代人解决。
无论是主观还是客观,谁对人民好,人民会记住他。善待民众的王朝和政府会在人民心中留下长久的记忆,这种记忆会化为认同感和忠诚度。 在未来的某些时刻,这种认同和忠诚可能是王朝面临劫数时能否续命的关键。
而那些欺压民众,采用恐怖统治的统治者,无度榨取民力统治者,等到他们遭殃的那一天,没有人会为他们掉下一滴眼泪。
因为他们,生于不义,死于耻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