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华北电力大学/西湖大学等:原位反应实现23.2%认证效率钙钛矿电池

科技   2024-12-10 08:03   湖北  

在11月1日这一科学探索的重要时刻,一篇题为“Cation Reactivity: The Key to Enhancing Perovskite Solar Module Efficiency and Stability”的研究论文,在享有盛誉的《Science》杂志上闪耀登场。该论文由华北电力大学的丁勇教授领衔,携手苏州大学的丁斌教授、西湖大学的石鹏举博士与李亚辉博士研究生,以及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的Jan Romano-deGea博士共同撰写。此外,这项研究还得益于洛桑联邦理工学院的Mohammad Khaja Nazeeruddin教授、Paul J. Dyson教授、赵康宁教授、盛江博士,以及西湖大学的王睿研究员等学者的鼎力支持与合作。

在这项开创性的研究中,科研人员巧妙地将N,N-二甲基亚甲基氯化物融入钙钛矿前驱体溶液中,这一创新举措不仅成功引入了二甲基铵阳离子,还意外地发现了此前未被记录的甲基四氢三嗪([MTTZ]+)阳离子。这两种阳离子的协同作用,为钙钛矿薄膜的光热稳定性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提升。

研究深入揭示了N,N-二甲基亚甲基亚胺氯化物在钙钛矿前驱体中的独特作用:它能够原位生成二甲基铵和甲基四氢三嗪这两种新型阳离子。这些阳离子的诞生,不仅显著优化了钙钛矿薄膜的光电性能,更在更深层次上改变了其物理和化学特性。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甲基四氢三嗪阳离子的原位生成,显著提高了碘空位的形成能,并大幅提升了碘离子和铯离子的迁移能垒。这一发现,为有效抑制由热分解和相分离等不利因素导致的器件性能下降,提供了强有力的科学支撑。

经过精心优化,所制备的光伏组件在27.2平方厘米的孔径面积上,实现了高达23.2%的认证效率,且稳定效率同样达到了令人瞩目的23.0%。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封装后的光伏组件在经历长达1900小时的最大功率点追踪测试后,即便在85°C的高温和85%的相对湿度这一严苛环境下,仍能保持87.0%的初始效率。

本研究不仅揭示了甲基四氢三嗪离子在增强钙钛矿结构稳定性、抑制离子迁移与相分离方面的卓越能力,还为提高大面积钙钛矿薄膜的光热稳定性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策略。这一重要发现,无疑为后续设计与制备大面积、高效率、高稳定性的钙钛矿光伏组件,开辟了全新的道路和可能。

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ence.ado6619

光电功能材料与器件
专注于光电功能材料与器件、化学、催化、生物医学等科研文章资讯分享。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