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水文学】赵明昌 ‖ 一张老照片的回忆

百科   2024-11-05 00:05   陕西  

节气已到了深秋,连着两天的绵绵细雨让天气突然变得有点冷,出不了门,闲得无聊,便将过去的旧影集翻出来浏览。

翻了没有几张,就看到老战友樊宏强年轻时的一张虚光军人照,照片的背面注明是1975年6月26日于定西留念,看着这熟悉的面孔,看着这张充满历史感的年轻军人艺术照,似乎让人一瞬间穿越了岁月的隧道,返回到那个激情燃烧的年代里。

那是上世纪的1975年,也就是我们当兵的第二年,樊宏强去临洮参加部队组织的基层连队文艺汇演,路过定西城时,他专门去了当时唯一的长征摄影部照了这张相,那时的老战友英俊潇洒,身穿绿色军衣,红帽徽、红领章,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这笑容正是那个时代战士们精神面貌的真实写照。而照片里面所折射出的岁月,却是伴随着我们那一代人度过了一个最美好的年华。可以说,这张照片它不仅仅是定格住了战友樊宏强的青春,同时也是唤起了我们当年所有的军人对那个时代的美好回忆。

老战友樊宏强和我是同乡,我们俩也是同一天入伍到的同一个部队的战友,那时候的他刚刚高中毕业,正值青春年华,况且那时他作为文艺骨干已经特聘到公社文艺宣传队担当主角,可当征兵工作一开始,他就毅然决然脱下母亲给他缝的粗布衣裳,换上了绿色军衣,告别家乡,告别乡亲,告别年幼的弟弟和年迈的母亲,义无反顾地投入到保家卫国的军旅之中,来到了西北腹地临洮。

记得我们刚下部队的第一天,正值隆冬季节, 呼啸的西北风裹挟着陇东高原特有的粗犷,在华家岭上空呼啸而过,坐落在山头上的雷达站,如同钢铁巨人般巍然屹立,守护着祖国这片古老而神圣的土地。

那时每当夏秋之季的夜晚,华岭山头上繁星满天,夜幕下的军营月华如练,星儿闪闪,沉睡的大地在诉说着古老而宁静的故事,军营之内,映照着战士们的坚毅侧影。每天的军号声安排了我们固定的生活程序,日复一日的操作训练,寒来暑往的一年四季,每月六元的津贴费,每日六毛一分钱的生活标准,黄馒头、雪里蕻,夹生米饭苞谷糊,没有削弱战士们的精神斗志,我们没有时间去仔细品味深层次的父母之爱,也失去了多少花前月下的恋情和甜蜜,单色调近似寒酸的共和国军人们,虽然无法和社会上的同龄人相比,但战士们精神面貌却是十分的充实和富有,这一切只有当过兵的人才能有深切的体会。

鲜为人知的是,在这艰苦的的军营生活中,樊宏强这位看似普通的"新兵",却有着不平凡的家庭背景。他的父母亲是一对公安战线上的老兵,对于许多农村的同龄人而言,这样的家庭背景无疑意味着优越的生活条件和坦荡的仕途,但他却毅然选择了从军,他要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在部队里,樊宏强和战友们一起摸爬滚打,同甘共苦,兵器操作他从不叫苦叫累,从不得过且过,总是以一名战士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他深知,只有付出比别人更多的汗水,才能在战场上赢得最终的胜利。在战友们的眼中,他是一个乐观开朗、乐于助人的好同志。在连队他爱文艺,会跳舞,会朗诵,会吹笛子,他是连队的文艺骨干,他更是兵器操作上的一号班。他的故事,就如同华岭山上那高高的白杨树挺拔而坚韧。

如今,岁月流逝,时过境迁,老兵樊宏强已不再是照片里面那个青涩的新兵,但他的优雅和从容,却依然令人倾倒。他用自己的努力和才华,在军营里创造了无数经典,也留下了许多令人难忘的军人形象,转业至地方他同样风采依然,始终保持住了军人的品行。而这张年轻时的军人照片,则成为他人生旅程中一段最美好的回忆,定格住了他一个最美的年华。

战友们,不知道你看着这张照片,是否也想起了那个激情燃烧的年代,是否也想起你自己的当兵岁月?是否也想起那个充满希望和活力的部队生活,想起那个充满梦想和憧憬的时代 ……

是啊!在这张照片中,让我们不仅仅看到了军人的青春和武威,也让我们看到了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进步。

今天,让我们一起重温那些美好的回忆,一起致敬青春,致敬那个伟大的时代!


金水文学
中国,历史灿烂悠久、文化渊源流长、人文积淀厚重、今天成就辉煌......所有这些为文学创作留下了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源泉。《金水文学》以贴近生活,服务民众,弘扬正能量,讴歌新时代为宗旨,期待与您相约《金水文学》。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