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水文学】杨忠德 ‖ 会放“天灯”的登云叔

百科   2024-11-05 00:05   陕西  
小时候过年少吃缺穿,也没有啥好玩的,唯一的期盼就是正月十五前后放“天灯”。书本里把“天灯”叫“孔明灯”。在我们周围几十里有好多村子,唯独我们村每年都放天灯,因为我们村有个会放天灯的登云叔。

登云叔三十多岁,因为他家解放前经营着几亩果园,有几十棵红果、桃子和杏树,直到1955年果园才被收入生产队。他父亲又是个会过日子能吃苦的狠人,且只有一儿一女,娃们少,家底厚,日子过的滋润些。那是重男轻女的年代,登云叔脑子灵活长的帅,从小深得父母和邻居的喜爱,姐姐出嫁后他就成了家里唯一的孩子,免不了被宠惯得多一些,养成了贪玩的性格。他二十岁左右,在省城干过两年公事,结了婚,离不开媳妇就不去省城了,在家劳动。

每年正月十二(12岁的娃娃完灯,就是舅舅给外甥最后一年送灯笼)一过,登云叔就招呼我们娃娃糊天灯,每人先捐献一毛钱,不捐的不准参与放天灯,然后派一个人拿上大家捐的钱到街镇上的合作社买30张麻纸回来,登云叔用他家的面粉打成浆糊,在他家门前放一张小饭桌,小伙伴们在登云叔的指挥下开始糊天灯。用麻纸糊成直径约1米粗,1.5米高的圆筒,顶部封严,底部粘上用细铁丝做成的圆圈,圆圈中间用细铁丝横竖十字交叉连接,交叉处再用细铁丝绕几个小圈,天灯就糊成功了。然后娃娃们开始捐旧书本和蜡烛。登云叔把蜡烛点着化成蜡油浸在旧书本上。等到天黑,一帮人来到村外的打谷场边,登云叔像个指挥若定的将军,分工两个大个头的人站在场边的堎坎上边提住天灯,两个心灵手巧的人蹲在堎坎下边扶住天灯下沿,再安排两个大一点的娃娃手持长长的竹竿,以防天灯掉在场里的麦草垛上引起火灾。一切安排就绪,登云叔蹲在天灯底下,点着麦草把天灯烘得胀胀的,等天灯使劲往上冲的时候,登云叔就把放在铁丝圆圈中间的旧书本浸成的蜡纸点着,上边的人把天灯放开,下边的人缓缓地将天灯推送上天空。一会天灯就变成个小火球。

放天灯容易,撵天灯难。我们村背靠南山,东西两条深沟,沟底常年有碗口粗的流水,长满大片的芦苇。田野是高低不平的坡坡地。天灯随风飘游,没有预订的轨道,风大时它飘的很快,我们一群娃娃仰头看着天灯使劲地跟着它跑。因为蜡纸燃尽火焰熄灭,黑天黑地天灯就容易消失找不到。跑着跑着不小心就会跌倒在沟沟坎坎里,爬起来再跑。那时冬天没有衬衣穿,光身子穿上破旧的棉衣,一个冬天不换洗,跑出一身汗,停歇下来风一吹,冻的浑身发抖。如果天灯降落在地面上,可以拾回来再次放飞。如果落在树稍上或芦苇上,就会被戳破,再放不成了,留下遗憾待来年。

进城后每年除夕、十五,五彩缤纷的烟花甚是热闹好看,但总感觉没有小时候放天灯那么有意思,总会想起登云叔。


金水文学
中国,历史灿烂悠久、文化渊源流长、人文积淀厚重、今天成就辉煌......所有这些为文学创作留下了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源泉。《金水文学》以贴近生活,服务民众,弘扬正能量,讴歌新时代为宗旨,期待与您相约《金水文学》。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