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水文学】张长安 ‖ 悠悠翰墨缘,脉脉大师情一一走近陈百顺(上)

百科   2024-11-14 00:00   陕西  

著名已故学者张文典先生西北大学毕业分配大荔师范任教,与安永亮先生交往颇深。得知秦东书坛名家安永亮先生有书法高足二人,东有王德荣(合阳),西有陈百顺(蒲城)。前几天撰写了颂高足德荣之文,今又呈另一高足陈百顺先生文章一篇,以飨读者。

一一题记

癸卯初冬,日暖融融,驱车百里,应邀拜访了内心仰慕,德艺双馨,大爱高行,光满人间,待人诚挚,视名利淡如水,视事业重如山的书坛名家陈百顺先生。

当我敲开渭南龙泉福苑陈百顺的家门,百顺先生夫妇待人热情,为我沏茶,切果。使我与老伴盛情难却,敬意油然。

陈百顺夫妇,同为84岁。身体硬朗,精神矍铄,思维敏捷,言吐清晰,有条不紊,双目炯炯,记忆超强,且肤色通红,咋打眼一看似七十出头的退休老人。

陈百顺,字璞之,1940年出生于蒲城西南边陲重镇荆姚中街一个祖辈面朝黄土,背负青天的一个贫苦农民之家。先辈们用勤劳的汗水洒满了卤阳湖畔贫脊的盐碱地。年复一年过着衣不蔽体,食不裹腹的艰辛生活。

解放后,日子渐优,1958年陈百兴镇初中毕业,因家境贫寒且品学兼优被学校保送上了公费中师——陕西省大荔师范学校。

大茘师范这所关中东北部最高学府,是陕西省基础教育师资之摇篮。名师荟萃,校纪校风严肃有律,教风学风欣然浓蔚。陈百顺在这所风清气正的教师熔炉中,以优秀的学业及深厚的书法功底被美朮老师一眼相中,被吸为59级王德荣任组长的大荔师范美朮组。

当时的大荔师范学子,大都来自渭北旱塬贫脊之地,无矫柔之躯,把吃苦看作是无尚的亨乐。他们清楚地认识到一毕业即为人师,除文化课外,把写毛笔字当成一门重要技能而格外重视。学生们深知,字是一个人的门面活。特别是如果把你分配到一个农村单式初小任教,这个村的红喜事,上梁入庄,孩子满月,甚至黑板报也让你来写。特别每天要给学生起仿格。故大师学生在校期间人人都能写一手规中规矩的毛笔字。而陈百顺就是众多学子中佼佼者之一。故王德荣1959年毕业留校任教后,在美术老师举荐下,让陈百顺担任大荔师范美术组组长。

当时的大荔师范学校,便云集了如雷贯耳的几位东府书法精英。有功底深厚精于行草的函授部主任安永亮,有擅隶书之长给大荔县人民政府书牌匾的总务主任董国清,有国立美专毕业享誉三秦大地缮画擅写美朮字的张少山老师。他们三位老师的房门两旁都靠有一撂渭北各县,单位油漆好的牌匾与版面。陈百顺时任的大荔师范美术组长便是在这样浓郁的书法艺朮氛围中打下了一手坚实的书法基础。

1961年夏,陈百顺同志从大荔师范语文班毕业后旋即分配到兴镇中学任教。其间除代好自己的语文课及班主任外,因特长于毛笔字,故学校的大会、运动会、会标及大幅标语、对联、贺信等均出自陈百顺之手。县上领导,县教育局每每莅临指导学校工作,看到陈百顺的书作,大都凝视关注,颔首称颂。古曰,人怕出名,树大招风。当县上领导得知陈百顺的字写得如此洒脱淋漓,行云流水。这个消息不胫而飞。后来蒲城县教育局每年举办中小学运动会,运动会都要专调陈百顺同志前来组委会办公室书写会标对联,宣传标语,奖状及荣誉证书。有时县上举办大会也会抽调陈百顺在宣传股书写会标。故陈百顺一下子在蒲城书坛声名鹊起,影响也越来越大。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蒲城流传这样一句民间谚语“拳不向东打,字不向西写"。意思是蒲城县东有武功享誉的拳师高手刘英武及其众多武林高強之众,另有山东,河南逃荒迁栖而来的太极,红拳之高手。象山东庄,河南村,太平,白家塬,八福等庄习武之人大为有之,他们人人身怀绝技,利害无比,故曰:拳不向东打。

县西古今书法名人渊远流长,名人辈出,古有王进德,张大架子,近代有李元鼎,张铣,亢宪及现代苏望亭,梁清等人。七八十年代掘起书坛的兴镇三陈(陈存光,陈百顺,陈三元)更是声名震撼蒲城书坛。故曰:字不向西写。

知道陈百顺,源于我在大荔师范上学时与其妹陈英英同班同桌。经常听到英英说他哥跟安老师学习书法,毛笔字写得很好,但从未谋面。听英英说她每次放寒暑假回家都要先到安老师那里为其哥求字一幅,收假来校时又把其哥陈百顺临写之作带给安老师斧正点评。这样寒暑易节,往返数次。百顺并多次来校亲睹安老师书作之风采,聆听教诲,亲身感悟。回校后,日闭斗室,勤临法贴,师古不泥,严守法度,苦心研练,笔耕不辍,终修正果。有一天,在大师校园碰见陈百顺送其妹英英来校,有一位荆姚的同学给我说,那个推着自行车清瘦干炼的青年人便是陈百顺,字写得特别好,是安永亮老师的得意门生,我仔细专注了一眼,便认得了蒲城乡党陈百顺。

接触陈百顺,大概是是九十年代初。有一年春节前,我在县政府西边观看一排人书写对联。有一个人看见陈百顺向他走来,卖春联的长者高声说:“陈老师你来了,我都不敢写了,那你上阵,给咱轰轰摊子,写上几幅。”陈百顺即脱掉大衣,挽起袖子提笔书写,一会功夫,几幅金光耀眼,字迹隽秀的对联便横空出现,立即引来无数人购买。我仔细察觉,这幅幅对联的墨迹多么象安老师的字啊!等了半晌人空下之后,我壮着胆说:“陈老师,我叫张长安,和你妹妹英英是大师同班同学,能给我写一幅对联吗?”陈老师听后,旋给我写了一幅“江山如此多娇,风景这边独好”内容的一幅对联。特别是那个′好字,从右起笔,一笔挥就。让我感触到这真是功到自然成。这幅对联让我赏心悦目,久久难忘。这真是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认知陈百顺,源于2004年3月9日,我写的一篇散文《笔墨铸春秋,砚池绘人生》缅怀恩师安永亮一文在《渭南日报》一经发表,立即在景仰安老师的大师学子心中泛起了层层涟漪。特别是文中提到安老师众多的书坛高足,当以合阳王德荣,蒲城陈百顺为首。陈百顺看到这篇文章后派专人多处打听张长安其人,后因文中有一句‘因我家距蒲城师范较近’而在祥塬小学打听到了我。后来人留下电话我才认识了书坛学兄陈百顺。

一日,受陈百顺电话之邀,我搭班车去陈百顺故里荆姚中街拜访了这位久已仰慕的书坛名家。走进古香古色,曲径通幽的‘芳馨居’,百顺夫妇把我迎进凉爽的窑洞之中,边茶边聊,推心置腹,畅所欲言,从大师上学到兴镇任教,从三个孩成才到退休生活,从练习书法到成立荆姚书法分会。谈话间来了不少当地书法爱好者。他们都对百顺老师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崇高形象进行了深邃的评价与赞扬。并从来人口中知道百顺同志为普及中国古老书法艺术而创建了蒲城县书法协会首个分会。其间所付出的心血与汗水非言语难以表述。特别是不管远近的乡亲,邻里,好友但凡求字,书写对联都会让他们高兴而来,乘兴而归。有时应主人之邀而骑上自行车去给上梁的主人书写樑介板。更令我感动的是乡邻不管谁家有红白喜事凡邀必到,春节临近义写春联不计其数。百顺同志退休后的义举深深地打动了我浑身每根细胞,回家后即写了一篇《翰墨芳馨飘桑梓》散文对陈百顺同志的感人事迹进行了报道。

【作者简介】张长安,字峰,号三河居士。祖居朝邑渭水之阳,后移居蒲城。大学文化,中学语文高级教师,原省中语学会会员,《渭南日报》特约通讯员。曾编著《中学语文教学八法》《简明学习方法词典》《安永亮书法集》《生龙活虎老青年》《蒲城英烈名人故事选》等巨著。报告文学,散文,论文均见省,市报刊。近年出版了《北留村移民纪实》《流年往事》等著。

金水文学
中国,历史灿烂悠久、文化渊源流长、人文积淀厚重、今天成就辉煌......所有这些为文学创作留下了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源泉。《金水文学》以贴近生活,服务民众,弘扬正能量,讴歌新时代为宗旨,期待与您相约《金水文学》。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