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 类书
赵志伟
【摘 要】中国古代有一种“百科全书”—— 类书,了解它的起源、发展、种类,有助于当代人更好地传承古代文化,了解探讨古代史实、典章制度、学术文化、社会风俗等的发展历史,以及校勘、考证古籍内容。
【关键词】类书 类事 采文 综合 分类编排 按韵编排
谈到百科全书,我们自然会想到《辞海》《牛津百科全书》一类的工具书。“百科全书”的英文是encyclopedia,这个词来源于希腊文,意思是“一切知识尽在其中”。中国古代有一种类似百科全书的书,叫“类书”。什么叫类书?“我国古代类书是‘百科全书’和‘资料汇编’的综合体。另外还要加上一条,就是它们的形式是区分门类的。‘类书’的名称,本是由此得来。”[1]还有种解释说:“类书是采摭群书中的各种资料,将它们排比编次、以类相从,为人们提供检阅方便的一种工具书。” [2]
本文简单介绍中国古代的类书:类书的起源、发展、种类和作用。
一、类书的起源
中国古代文化发展使得各种知识日益丰富,各类书籍卷帙浩繁,一个人不可能遍读各类书籍。古人想要较快地搜寻和检索各种不同资料,这就需要一种开卷即可翻检的工具书,类书由此产生。张舜徽说:“中国历史上类书的出现,一般都认为始于魏文帝时的《皇览》,这是不确切的。如果从‘考镜源流’的角度去谈问题,这种书籍的出现,自当溯源于《尔雅》。”[3] 我国第一部训诂词典《尔雅》按所释字词分为十九类,如释天、释地、释丘、释山、释虫、释鱼、释鸟、释兽等,开创了分门别类编排的先河。这已有了类书的雏形。东汉魏晋时期骈文发达,排偶之风盛行,文人的撰述崇尚华丽辞藻、讲究用典。再加上帝王的重视提倡,促成了类书的出现。魏文帝曹丕命儒臣王象编成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正式的类书——《皇览》。“继《皇览》之后,南北朝时又出现了一批类书。早期类书的编辑,多以便于皇帝读书览古、施政借鉴为目的,故称之为‘皇览’、‘御览’。”[4]例如北齐时祖珽等人编的《修文殿御览》。不过隋以前的类书大多已经亡佚。隋朝虽然只有三十几年,编写的类书却不少,其中最有名且流传下来的是虞世南编的《北堂书钞》。全书八十部,共八百零一类。它属于“征事”“叙事”类类书,体例是在每一类目下,将各书材料汇集起来,每一事摘出字句。
二、类书的发展
1.唐代的类书
类书到了唐代有了大发展。唐高祖时命欧阳询等人编《艺文类聚》一百卷,唐太宗时命高士廉等人编《文思博要》一千两百卷,唐高宗时命许敬宗编《三教珠英》一千三百卷,唐玄宗时命徐坚等人编《初学记》三十卷。唐初编的类书到宋代时大多已经亡佚。一般把流传下来的《北堂书钞》《艺文类聚》《初学记》和白居易编的《白氏六帖》称为“唐代四大类书”。唐代还有一种流行于民间的类书—— 杜嗣先编的《兔园策府》 (一名《兔园册府》)`。这些类书中,《艺文类聚》规模最大,征引广博,引各类书籍达一千四百三十一种,是后人考史和研究小说的重要资料。徐坚的《初学记》则在剪裁组织编排上比较精巧,所辑内容和《艺文类聚》一样“事文并举”,每一类目均分“叙事”“事对”“诗文”三个部分。此书1962年由中华书局出版,1980年重印。
2.宋代的类书
宋代崇尚文治,特别是北宋时期,恢复科举以后。宋初便有所谓“四大书”:百科性质的《太平御览》一千卷,小说类编的《太平广记》五百卷,文章总集的《文苑英华》一千卷,有关政事历史的专门类书《册府元龟》一千卷。“太平”即宋太宗年号“太平兴国”。由于《太平广记》专收小说,《文苑英华》属于诗文总集,后人不以类书看待,四大书只有两部属于类书。除了这几部官修的书以外,比较有名的还有私人编的类书,如王应麟的《玉海》二百卷,祝穆的《事文类聚》一百七十卷,章如愚的《山堂考索》二百一十二卷。其中《玉海》最有名。这是王应麟专为科举考试的举子编写的,多采有关典章制度、典故、诗文辞藻等各种材料,除辑录其他典籍外,也收录其他类书的内容。
3.明清之际的类书
明清两代类书的发展达到最为繁荣的阶段。这是因为印刷业不断发展,典籍日益增多,查检掌故更为繁难,而科举考试对此有实际需要,所以官修和私修类书很多。“官修类书以规模宏大见称,私修类书则以形式和用途多样见长。” [5]
(1)《永乐大典》和私修类书
明代类书中最有名的是《永乐大典》。此书由翰林院大学士解缙主持编纂,始编成于永乐元年(1403),初名为《文献大成》。次年十二月初因为明成祖不满意,又派姚广孝等人参与重修,至永乐六年(1408)完成。全书有两万两千八百七十七卷,内容极为广博,采集古今典籍七八千种。由于部帙庞大,未能刊刻,明代嘉靖、隆庆年间曾摹写一部副本。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该书遭焚毁、劫掠,损失殆尽。“现国内收集残本七百三十卷,已由中华书局于1960年影印出版。”[6]
明代私修的类书有很多,比较有名的有四种。俞安期编的《唐类函》二百卷,是将唐人类书中重复内容删除后汇编而成的。唐顺之编的《稗编》,共一百二十卷、五十二类,按类辑录前人文章。徐元太编的《喻林》一百二十卷,专收古人的譬喻词句,分十门、五百八十多类。陈禹谟编的《骈志》二十卷,专采六朝唐宋骈体文中的辞藻。这些都为读书人写文章、应试提供了方便。20世纪90年代上海古籍出版社曾影印过《喻林》《骈志》等书。
(2)《古今图书集成》和其他类书
从中国文化史看,清代的类书数量很多,而且动辄是大部头。其中以《古今图书集成》最有名,共有一万卷。此书由康熙皇帝下令编纂,最初由康熙第三子诚亲王胤祉与侍读陈梦雷等人编纂,于康熙四十五年(1706)完成,名《汇编》。雍正即位后,又命蒋廷锡等人重新编校,删去了胤祉、陈梦雷等人的名字,改称《古今图书集成》,并于雍正四年(1726)用铜活字排印六十四部。全书分为历象、方舆、明伦、博物、理学、经济六编,编下分三十二典,典下属六千一百一十九部。内容极其广博,可以说包罗了截至清代的大部分学问。“它在现存类书中规模最大,用处最广,体例最完善,充分反映了我国类书典籍的编纂水平和成就。”[7]
清代还有三种影响较大的类书。①《渊鉴类涵》。此书康熙四十九年(1710)由张英奉旨编纂,共四百五十卷。②《佩文韵府》。《佩文韵府》是康熙四十三年(1704)张玉书、陈廷敬、李光地等人奉敕编纂的,共有正集四百四十四卷、拾遗一百二十卷。《四库总目》称:“自《韵海镜源》以来,未有如是之总括词林、环络辞府者也。”[8]③《骈字类编》。此书康熙五十八年(1719)由张廷玉等人奉旨编纂,至雍正四年完成,分十三门,二百四十卷,共收一千六百零四字。《佩文韵府》和《骈字类编》可供写作诗文者采撷辞藻和对句,前者按词的尾字归韵查检,后者则按首字分类查检,两书各有优缺点。
三、类书的种类和作用
我国的类书从三国到清代,历代编纂总量约有七百余种,“现存类书总数应不少于三百种”[9]。这些类书可以从纂辑内容与形式进行划分。从内容看,类书可以分成“类事”“采文”“综合”三大类。如早期的《皇览》 《北堂书钞》 属于“类事”类,唐代的《白氏六帖》、宋代的《事类赋》、清代的《佩文韵府》属于“采文”类,唐代的《艺文类聚》《初学记》、清代的《古今图书集成》则属于“综合”类。从编录形式看,可以分成两类。一是“分类编排”,从《皇览》到后世的大多数类书都是采用这种方法编排的。清代钱谦益说:“古今类纂之书,通有二门:一曰、词章家,唐欧阳氏、虞氏、白氏之书是也;一曰、典制家,唐杜氏、宋马氏、郑氏之书是也。”[10]二是“按韵编排”,最著名的是《永乐大典》和《佩文韵府》。
这些古代类书典籍究竟在中国文化史上起了什么作用?首先,保存了古代典籍文献,有利于古代文化的传承。由于古代没有现代的物质条件,特别唐以前的许多古书已经亡佚。因为有类书,后人才得以辑佚成书。其次,方便古人检索查考相关资料,为写作或参加考试提供方便。再次,在今天仍然可以利用类书探讨古代史实、典章制度沿革、学术文化、社会风俗变迁等。最后,可利用类书里的引文材料,校勘、考证现存古籍的内容。当然类书也有它的消极作用,“此体一兴,而操觚者易于检寻,注书者利于剽窃,转辗稗贩,实学颇荒” [11]。
当今网络发达,现代化的科技手段给我们提供了很大的便利,但是在可以预见的将来,我们仍然需要查检这类古书。在强调传统文化的今天,我们语文教师能够掌握一点这方面的知识,自己的“武器库”里就多了一样东西。
参考文献:
[1]胡道静.中国古代的类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5:7.
[2][4][5][6][7][9]李致忠,周少川,张木早.中华文化通志:艺文典 典籍志[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176,178,183,185,186,187.
[3][10]张舜徽.中国文献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36,39.
[8]永瑢,等.四库全书简明目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528.
[11]张舜徽.四库提要叙讲疏[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117.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语文教育研究中心 200062)
(《中学语文教学》2024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