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与景点(音频)|邹萍:扶沟古代八景(河南周口扶沟话)

学术   2024-11-27 00:01   河南  



由于微信公众平台推出新功能,“语言资源快讯”左边的名称并非原作者,而是公众号管理者,原作者将于大标题和文末显示,感谢各位读者的谅解!




扶沟古代八景


扶沟八景最早出现于何时未曾考证。但清代乾隆时期扶沟已经有了八景之说,谓之旧八景,即扶台晚照、艮岳晴云、翠屏春晓、洎水夜月、桐丘宿雾、宝刹飞岚、渔村烟雨、汉井溢泉。


(一)抚台晚照


程台霁雪即程明道化民台,“程台霁雪”位于扶沟县城内书院街路北,北宋著名思想家、教育家、理学奠基人程颢创建的大程书院内。每当瑞雪纷扬之际,程台、讲堂、春风庭巍峨于银色苍穹之中,十分壮观。故县人将其列为八景之首。光绪《扶沟县志》记载“台高数仞,古松环绕,雨雪初霁,有琼楼玉宇之观。座上风暖,门外雪深,伊人何在,盖不胜其神往云。”

清康熙年间内阁中书王应佩曾题诗化民台壁:“至今数百秋,馨香荐樽俎。如彼召析棠,孰忍施斤斧。如彼羊祜碑,瞻望泪如雨。我来谒祠堂,仰止独延伫”。清末诗人王光第赋诗赞道:“艳说程门雪,今朝踏雪来。人如行玉宇,地本胜金台。瑞日祥云度,披天拨雾才。苍茫怀古意,夕阳满青苔。”


清末,“扶台晚照”易名为“程台霁雪”,仍居扶沟八景之首。民国期间程台毁于洪水及战乱,令人惋惜。不过,程颢当年创建的大程书院(之前有介绍过)保存基本完好。

    

(二)艮岳晴云

    

“艮岳晴云”位于旧日扶沟县城东门里北侧,东门城墙内有一道岗阜,因为北宋时期京城开封城里东北有山名“艮岳”,扶沟城里这道岗阜与其方位大体相当,故也称“艮岳”。因岗阜上有东岳庙,岗阜上有一座高逾城墙的高台,台上有一座供奉东岳大帝女儿的碧霞元君庙,周围数株古松虬柏环衬,前有翠屏山拱卫,后有双洎河回绕,显得高耸而古雅。后来,人们以扶沟之冈峦皆来之于嵩山之少室峰,因而佳气葱郁,人灵地秀,故易名为“嵩麓晴云”,是人们登高远眺的绝佳之处。光绪《扶沟县志》记载“嵩麓晴云在东门外东岳庙左,方圆百余步,高三丈许,即所谓长岳也。易为嵩麓者,以扶之岗峦脉络尽来于嵩之少室,故佳气葱郁,人地灵秀。


清人温玉如有诗赞曰:“迢遥嵩麓傍城东,天着名山第一峰。云影晓岚堆翡翠,晴点叠嶂出芙蓉。洎堤水带垂杨柳,颍谷朝霞夕照红。星月犹来照玉宇,未知何处是崆峒。”近代以来,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嵩麓晴云”久已不存。


      (三)翠屏春晓

      

光绪《扶沟县志》记载“翠屏春晓在城东南隅学宫前,左带贾鲁,右襟故城,南望长岗绵亘,云树浮空,诚汴南一巨观也。”这里古代是一道南北走向的岗阜的北部起端,长岗由此逶迤南去四十余里,直到西华县境方才渐渐消失。旧时岗上绿树掩映,人们依岗修筑城墙,故显得城垣高耸,远望似屏,故北宋朝时期已有“翠屏山”之名。


北宋元丰年间程颢在此游春归来后曾写下两首著名的诗篇,“芳原绿野恣行时,春入遥山碧四围。兴逐乱红穿柳巷,困临流水坐苔矶。莫辞盏酒十分醉,只恐风花一片飞。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郊行即事》)“云淡风清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春日偶成》)明代著名文学家李梦阳也有“极目南山空翠屏”的诗句。明清之际这里还建有孔庙、黉学和魁星阁。每当春和景明之际,人们登山纵目,踏青游春。抗战时期,城墙拆除,魁星楼、翠屏山及庙宇也渐成废墟,直至湮灭。如今这里已经是广阔平坦的县城一环路和高楼林立的商业街了。



      

(四)洎水夜月

       

扶沟旧志记载:“洎水急流而浊,东将汇于惠民河,其流渐清。每值云敛天末,皎月流光,有凌波倒影之胜,殊可观也。”流经扶沟县境的双洎河,古名洧水,是一条十分古老的河流。

     

诗经·溱洧》就生动地描写了古代三月上巳节,青年男女在洧水岸边踏青游春,幽会恋爱的情景,传神地再现了一群青年男女相聚,趁此机会互赠兰花表达爱情的热烈场面,被后人推为三百篇中情诗的杰作。旧日洧水在扶沟县城东三里处与惠民河(即今贾鲁河)汇合。每当月朗风清之夜,可见两处沉璧,一河繁星,交相辉映,是人们闲暇垂钓和月下漫步的绝佳去处。因此形成了扶沟古八景之一—“洎水夜月


近代以来,双洎河改道由县西北20多里的曹里乡黄家村注入贾鲁河,此景遂失。

       


(五)桐丘宿雾

      

桐邱又名天井陵,俗程烟雾山,位于扶沟县城西10公里,双洎河南岸。光绪《扶沟县志》记载它“分嵩室之秀,山高数丈,地势险要,山上古碑断碣,多千余年物。烟云缥缈,迥绝尘寰。
       
据说上古时期炎帝与黄帝曾在烟雾山与蚩尤打过仗。战斗中蚩尤张开大口,喷出浓浓烟雾连续三日三夜不散,使炎黄联军迷失了方向。于是黄帝发明了指南车,使部队在浓雾之中能辨识方向,并乘机反攻,反败为胜。烟雾山的多雾即由此而来。扶沟县古名就是桐丘。清朝诗人赵如桓有《桐丘宿雾》一诗:“南山文豹堪归隐,涿鹿蚩尤莫漫传。待得神车出世后,好看雾景满林鲜。”吟咏的就是黄帝战蚩尤的故事。旧志记载:“其山多雾”“烟雾缭绕,竟日不断,殆接嵩山之佳气,以孕育扶人者欤。”因此,有史学家认为,扶沟就是上古阪泉,当年中华民族远祖炎黄二帝之间最著名的阪泉之战就发生在扶沟。这次战役后组成炎黄部落联盟,使黄帝成为当时中国诸部落的首领,其对中华民族的最终形成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天井陵还是道教始祖老子布道西行路上的第一个道教圣地。相传春秋时期,老子离开家乡鹿邑西行布道,到扶沟烟雾山时口渴难忍,就停下来找水喝,但方圆数十里却找不到一滴水。于是老子便在岗上讲经说道,七七四十九天之后,山上突然冒出一口取之不竭的井泉来。后来老子到了函谷关,应关令尹喜之请,把他在烟雾山所传经道写了下来,这便是举世有名的《道德经》五千言。当地的人们为感激老子的功德,便把此井尊称为“天井”,此岗也被称为“天井陵”。人们在山上建起了九重大殿,遍植青松翠柏,供奉道教神灵,纪念老子,香火竟日不断。

        

明代“前七子”首领李梦阳盛赞烟雾山“形势峻拔……堆青环翠,而望之俨然若太华玉峰之状,云影徘徊,霞光绚烂,诚一邑之福地,栖神之佳所。”现如今,每当农历三月三,逛庙会的人络绎不绝。






(六)宝刹飞岚

   

 “宝刹飞岚”是县西南一座高出地面五米龟形岗阜上的一座金碧辉煌、庄严肃穆的古刹支亭寺。据寺内明嘉靖十年碑文记载:“邑之西南隅,距城十五里,有寺曰芝亭,盖世名刹也,肇自大齐年间,循历至今。”支亭寺由隐居在此处的北齐名宦张思伯捐地捐资兴建,已有一千四百多年历史。初名“芝亭寺”,明朝正德五年,寺院住持在上行礼佛公文时,无意中把“芝亭寺”写成了“支亭寺”,遂一直沿袭至今。

  

历史上的支亭寺虽历经战火洪水的劫乱,但千余年香火不断,闻名遐迩,曾有“豫东小少林”之称。鼎盛时期僧徒达数百人,庙产土地一万余亩。寺院占地一百余亩,建筑面积2300多平方米,庙会期间,前来进香拜佛的四方香客游人多达四五万众。寺内香客如云,梵烟缭绕,佛光普照,瑞气抟摇。“宝刹飞岚”由此产生。

         

清康熙年间扶沟人杜之丛曾有诗记载了江南名僧秋山上人在此讲经说禅时的情景:“坐中方外秋山子,谈空谈妙清澈底。飞锡凌风几度年,钵中遄遄生青莲。讲落天花临洎水,梦回法界觅诸天。”最著名的是寺门外的一株千年古槐,据说是为张思伯亲手所植,今天依然枝叶繁茂。  

        

到了光绪年间,“宝刹飞岚”却从扶沟八景消失,究竟什么原因,尚未发现文字记载和口头传说。但景点却保留至今,而且比旧日更加兴旺。


(七)渔村烟


“渔村烟雨”在今大新镇伯当岗村。乾隆《扶沟县志》记载:“在蔡河之滨,古称大扶城,今柏子岗是。当夫雨空蒙,水光云影掩映于渔村蟹舍间,俨如桃花春水,不辨仙源也。”清人董丰垣《渔村烟雨》诗说:“傍岸渔庄小,筠笼挂短查。微茫烟水合,遥认志和家。”清朝末季,县人将其在“八景”中除名,理由光绪《扶沟县志》卷七说得很明白:“邑东大扶城即今柏子岗,每逢霪潦积水浩淼,不应以景言也。今废。”


(八)汉井溢泉

       

扶沟城西北十余里处,有岗阜曰庙头岗,俗称庙头寨。昔日岗上有一眼古井,相传西汉末年,光武帝刘秀与王莽大战于昆阳时,曾率军至此。其时正值酷暑,刘秀人马渴甚,岗上仅仅一井,难供千军万马汲水饮。刘秀顺手一扳。井口倾斜,井水喷涌沸腾而出,千军甘饮不竭。“汉井溢泉”逐流传千古,民间俗称“扳倒井”。

     

 昔日岗上建有光武庙及云台二十八宿庙,殿堂林列,古树森森,为扶邑之一景。王光第赋诗道:“郁郁葱葱佳气多,汉官仪过正盈渴。千军甘饮不曾竭,应是泉通碧海波。”庙头岗还是一处比较集中的汉代墓葬群。如今岗上仍有光武庙等庙宇,岗下则杨柳成行,沃野连阡,且交通便利,是一处尚未开发的地方,因此极具旅游开发价值。

       


到了光绪时期,从县志上来看最终形成的扶沟八景,是在旧八景中去掉“渔村烟雨”和“宝刹飞岚”后,新增加了“颍谷朝霞”和“雕亭秋水”。



END

本期编辑 | 邹萍

本期音频 | 邹萍

本期审读 | 邹萍

责任编辑 | 甘于恩 

本期图片 |网络侵删

版权归语言资源快讯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投稿邮箱:ohyfy@163.com


往期回顾

方言与景点(音频)|张雪菲:风里雨里,廊桥等你(重庆綦江话)

方言与景点(音频)|钱如意:石柱刀背梁(重庆石柱黄水话)

方言与景点(音频)|李欣:泉州府文庙(南安仑苍话)


语言资源快讯
保护母语方言 你我共同努力!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