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移民“众生相”,港府得尝所愿了吗?

财富   2025-02-03 12:58   重庆  


近几年在香港机场常常上演这样揪心的一幕,十几号人,有老有少,在机场的安检口久久不愿离去,只为再多看一眼选择移民离开香港的亲朋或家人。


这波移民潮,走的大多是接受过良好的教育,从事专业性较强工作的精英群体,他们带走了香港社会的中坚力量、知识和财富。


为了弥补这部分高端人才的空缺以及发展新兴产业,如科创,香港推出了高才通计划,希望吸引新的力量填充香港、助力香港。


愿景是美好的,现实如何呢?


记者采访了四位新来港人士,他们来自天南地北,互不相识,却因各种理由到达了同一片土地。





01

“香港的高科技公司太少了,我过来就业都成问题,再等等吧!”


人物:顾先生

年纪:40+

就业方向:理工科

所持签证:高才通


顾先生是一位典型的技术型人才,毕业于名校,就职于内地一家上市公司。在香港推出高才通政策时,他第一时间就递交了申请资料,之后很快就拿到了签证。


可顾先生没有马上来香港定居,而是先在网上投递简历,寻找就业机会,结果却不如人意,“香港科技类的公司比较少,仅取得远程面试机会的几个岗位薪水对比我目前的收入还根本没有优势,再加上要重新租房,还要考虑太太也要放弃自己工作一起过来的问题,我确实很难下定决心舍弃目前的岗位,在香港重新开始。而且还要7年才能拿到永居,不确定性太大了。”


对于香港大力发展科创的未来前景,作为从业者的顾先生认为香港虽然有高校人才培养的优势,但在产业方面,因为没有足够吸引人的巨头科技公司,没有相应的产业链和配套市场,即使薪水相近,也少有人才愿意真正落地香港。


“做研究教学可以,但香港的学校又能吸引多少高科技人才呢?只有真的形成产业集群,才能吸引和容纳大量的科技人才,形成正向循环。”谈到这里,顾先生拿与香港一河之隔的深圳做了对比,“深圳之所以近年来对科技人才有吸引力,就是因为这里聚集了大量的科技公司,相应的科创氛围浓厚,需要的相关器件和配套都能在这里找到,这一点就不仅仅是靠高薪水就能匹敌的,这正是香港科技人才较难落地的原因。





02

“香港内地化趋势明显,我原本最在乎的资产安全未来成谜,也许考虑再移民海外。”


人物:许先生

年纪:50+

就业方向:商科

所持签证:高才通


许先生是浙江一家地产公司的老板,一直经商的他,产业和资产较为丰厚,他在深圳某豪宅区也购置了房子,方便孩子就近读国际学校。为了资产配置的需要,许老板办理了香港的移民。不过因为事业重心还在内地,许先生无法长居香港,为了满足续签要求,他在香港开了公司,又以派驻内地的方式,成功解决了他和家人的续签问题。


听许先生分享,虽然花费不菲,但合法合规,也解决了他事业和香港身份的问题,他认为还是值得,还顺便解决了孩子以后入读香港学校的问题。


但对于香港身份,许先生的认可度在慢慢下降,“现在香港内地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这让原本的香港优势有所减弱,我最为担心的资产安全,包括香港银行账户数据透明性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而这其实是我之前对香港身份最为看重的地方。现在形势有所变化,只能见步行步了,也许会再考虑移民海外。”





03

“香港的法治、文明远超内地,我很珍惜在这里的时光。”


人物:古太

年纪:25+

就业方向:文科

所持签证:受养人签


古太则在香港找到了自己的一片天地。一开始随夫来到香港,她一度非常抵触拒绝,不愿适应新的生活,还曾离开香港回到了内地,但后来还是因为要和家人在一起,所以又回到香港。


慢慢的,古太在香港这里找到了工作,在工作中,她适应了这里的生活和节奏,也爱上了香港与内地的不同之处,“香港更自由,法制更完善。每次和家里人交流信息,知道内地的一些情况时,我的心情就很郁闷。内地基层的一些做法对比出香港的高规范和文明先进之处,这也让我很珍惜在香港的一切。”


虽然在香港居住条件不甚理想,只能蜗居,但能够身处一个文明程度较高的社会对古太而言更为重要。


对于香港出现内地化的趋势,古太说,“香港有内地远远无法比拟的东西,过去积累的法治根基、文明基础和国际化仍在,不可能一时间全部消退。或许未来真到那一天时我会离开这里,不过我希望能在这之前回报这个社会,做做社工,为建设更好的香港尽一份力。”为了融入香港的生活,古太还报读了粤语班,她认为融入香港,就要用香港人的思维习惯考虑事情。





04

“我不羡慕内地有钱人,因为我让孩子到香港来读书更长远。”


人物:郭先生

年纪:45+

就业方向:文职

所持签证:IANG(非本地毕业生留港/回港就业安排)


“一块大石头终于落地了”, 郭先生开场便说,上月他刚成功续签,确实是了却一桩心头大事。这位郭先生是内地珠海一所民办高校的老师,平时上课不太多,有较多自由时间。在疫情期间,无所事事的他突发其想,考取了香港某高校的研究生课程,疫情防控需要,他只需一个学期在香港上学,另外的上课时间完全是远程课程,就这样他完成了课程,也不耽误他的工作。


平时他便常以诗人自居,混迹于内地和香港的诗坛,也谋得了一些秘书长之类的头衔。


只是头衔等同不了真金白银,既要养老婆也要养孩子的郭秘书长为了省钱,只得住在类似劏房的地方,条件很不好,相邻住客说话他听得一清二楚,生活质量自是比不上内地。


可这打退不了他留在这里的决心。疫情期间,郭先生发现香港工资很高,远远高过他那份民办高校的教职薪水。“在这里去工地搬砖头都4、5万,不行去当社工,工资也不错,我想在这里拼几年赚点钱。”郭先生诚恳地说。


这位秘书长出身于穷苦家庭,成人后出来工作工资不高,因此一直耿耿于怀之前没有存多少钱。在读书期间发现在香港可以靠出卖苦力存到积蓄,他的心底终于又燃起了赚钱的希望。


不过,想留在香港的最大动力还是为了正在读初中的孩子,郭先生分享,“我自己已经没什么希望了,但我希望孩子有个好的教育起点,香港教育很好,目前孩子已经进入了一所不错的公立学校。”


归根结底,比起赚钱,郭先生最在乎投资小孩的未来,“那些有钱人,也未必有我的眼光,即使能在内地赚到很多钱,我也不动心,因为不如让孩子到香港来读书更长远。


毕业后,郭先生入职了香港一家报社,但他懒散的工作态度与严谨快节奏的港馆公司文化相冲突,最后一拍两散。为了保住身份,郭先生临急抱大腿进了港漂的标配——卖保险,急匆匆考取资质入职了一家保险公司,并在入职后第二个月就递交了续签申请,在次月就批下来。他说:“这让我有更多的时间在香港去实现梦想。”



来源:香港经济导报

作者:纳婕谧 本刊首席记者


香港经济导报社
香港历史最悠久的中文财经杂志。商务合作:jdonline1947@163.com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