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飞机上呼呼的睡了一觉,醒来开始看亦舒的《我的前半生》。原来都不喜欢看亦舒的书,觉得光看语录就是肤浅又矫情,偶尔看到一本才发现其中的妙处。《我的前半生》讲一个离了婚的女人,怎么在红尘里打滚,赚自己一口饭吃,去和一对儿女相处,还要背着“离异女性”的称呼在女人圈里男人圈里打转。
亦舒不让这个主角做美梦,钱难赚屎难吃,从家庭主妇回归到职场,看人脸色的艰辛的格子间生活要过;因为没有经济能力抚养一对儿女,亲情的疏远要承受;从富裕的夫家走出,拜高踩低的母亲脸色要看;还有垃圾人同事,认为离婚的女人是人尽可夫的也要面对。
也不让这个主角太沉沦,在中环坚硬的水泥地上还有友情可以稍微靠一靠,也有真正的体面爱情可以望一望,以及最重要的,自己的双手可以给自己一个落魄了还能洗热水澡的,小小的家。
到了三十五岁的年纪,身边离异女性朋友越来越多,也看过越来越多的女性朋友在烂泥一样的婚姻里挣扎,不敢去离婚。很想请他们都来看看这本书:离婚不如你想的那么解脱,有更多新难题等着你去解;但也不如你想得这么难堪,只要自己一定要对自己好的决心还在,未来就还是在自己手上,不在别人身上。
亦舒文字非常吸引我的还有那种“再落魄,也要把生活往精致里过”的美学教育,这是我的成长教育里没有给过我,年轻时还有心里慢慢学习,做了人家妈妈之后又在各种社会身份里忙晕头忘记了。亦舒的书提醒我这一点,“你没有把生活过得美丽的决心,你便吸引不来美丽的事物”。
以前不大喜欢“精致”这个词,总觉得假模假式,装模作样,甚至觉得“精致”是一种假矫情--我幼时成长的环境里,更多的是我妈妈这样的终日为生活奔波的劳动妇女教育,把吃苦耐劳当做天大的美德,对于“安逸享乐”有着天然的抵触和不安,把“精致”和“奢侈浪费”划等号。
我婆婆却在“精致”这门课上给我做了一个榜样。她并不富有,却特别用心的生活,会在早上给自己煮很多种蔬菜和水果,并且认认真真的摆盘,“不仅营养要丰富,看起来也要好吃”。
她会去买好看的桌布换着用,去挑漂亮的筷子和碗来搭配,根据我们全家每个人的生肖都配不同花色的筷子,这些都只用花费几十块,却让家里变得非常有趣。
她经常在美团上团购,今天团购个糖炒栗子解馋,明天团购一束好看的芍药,有时是一个麦当劳的小冰激凌,每次有便宜团购她就美滋滋的和我分享,给自己一份花费不多的礼物,也是一种生活的仪式感。
她也注重锻炼,每天早上去和多福遛弯是她的晨练时间,她推着婴儿车在公园里快走,呼吸了新鲜空气,也让娃享受了不同风景;
很多老人只喜欢快走,不注重肌肉训练,她却明白年纪大了肌肉的重要,多福坐在她的背上玩她就练习俯卧撑,坐在她肚子上她就练习仰卧起坐,还和多福一起跟着广播跳广播体操,把多福也逗得哈哈大笑。
我并不完全认同亦舒书里的精致,仿佛总要和各种大牌挂钩,但我却非常赞同我婆婆的精致:在工业化程度如此之高的今天,大部分制成品都并不需要那么多钱,更重要的用心的生活,珍惜的对待自己。
虽然有了娃后,难以避免很多时间都花在娃身上,但我还是坚持这样的理念:娃并不是家庭的中心,家庭里每个成员都一样重要,每个成员的感受都要被好好重视,包括我自己。
经常看到有人抱怨没有被家人好好对待,我都想和他们说:人最重要的,是自觉金贵。不管别人对你怎么样,你一定要对自己好。
我们先要给了自己足够的爱,然后别人的爱只能是锦上添花,而不能指着来雪中送炭:毕竟别人的良心是不大可靠的,指着别人雪中送炭,很可能会把自己冻死。
正好飞机前排坐一个穿着月白绸缎衫的女子,我刚开始从后排看,只看她斜斜的倚在旁边人肩头,心想又是出门游玩的爱侣,年轻真是美好,这样亲密。
不想她一抬头,我才发现她应该已50多岁,脸上皱纹清晰,下颌线也微微发福。不过头发乌黑有光泽,碎碎的两颗钻石耳钉,月白绸缎衫底是细细的花样暗纹。
她感觉到我在看她,也转头看我,笑一笑,脸上有着一种娇俏的美。
哇,好难得见到50多岁年纪还是眼里有光的美人,真的是能点亮我的一天。
所以啊,不管是什么样的年纪,不管是什么样的生活状态,不管是什么样的经济状态,让自己美丽,既是一种对自己的滋养,也是一种对别人的滋养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