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提供的无偿服务无用且有害,与自由和负责任的公民所提供的无偿服务完全相反

文摘   2025-01-05 17:01   上海  



本文选自https://mises.org/。

作者:《米塞斯人》、约尔格·吉多·许尔斯曼(Jörg Guido Hülsmann)

发布时间:2024年5月9日

《米塞斯人》(TM):长期以来,送礼和慈善背后的经济学一直是研究人员和经济学家们忽视的话题。是什么促使您对这一话题展开调查?

许尔斯曼 (JGH):有关赠礼的经济学文献其实非常多,但这些著作确实没能融入标准的微观和宏观经济学。我最初之所以产生兴趣是因为教宗本笃十六世2009年发表的通谕“在真理中实践爱德”(Caritas in veritate)。这位教宗想知道如何在人类的经济中扩大无偿物品的范围,他呼吁所有善良的人们在思想和行动上解决这个问题。2011年,我让一名博士生就这一主题开展研究工作,4年后,她成功通过了她的法语论文答辩。尽管如此,我仍然感觉到还需要做更多的工作,关于偿物品的经济学有望为经济学的基础带来新的启示。

因此,在2018年的一次公休学期,我着手对三个具体领域进行了更详细的研究:(1)礼物如何融入经济物品的一般理论?赠与行为本身是否是一个独特的行为学范畴?(2) 正外部性或副效应物品的主要类型是哪些,这些产生于逐利行为和其它不以向他人提供无偿好处为明确目的的人类行为?促进和阻碍这类副效应物品发展的原因又是什么?(3) 政府干预在多大程度上、以何种方式影响了这些过程?

起初,我以为可以很快完成这项工作,但我高估了自己的速度,也低估了这项工作的难度。之,我花了4年时间才完成了这本书(Understanding the True Meaning of Charity)的完整草稿。

TM:经济人”(Homo economicus)这一概念长期以来一直困扰着经济学界,许多人认为这一概念告诉我们,人们从事经济活动只是为了金钱利益。经济人模型是否有价值,它阻碍了人们对经济的全面理解吗?

JGH:除了少数例外,经济学家们一直以来都明白,“经济人”这一假想之物只是一种假象。它的正确用途是作为一种教学工具。我们可以直接比较货币的总和。很明显,九个单位的货币要比八个单位的货币多。每个人都喜欢更多的钱而不是更少的钱,这也是很简单的道理。但在这种狭隘的教学用途之外,“经济人”这种假想之物就成问题了。显然,并非所有商品都可以用货币来表示。人们也并非只关心金钱。旨在获取和持有资金的人类行为必须与所有其他行为相平衡。人们并不是希望拥有尽可能多的金钱,而是希望拥有适量的金钱,他们也希望拥有适量的其他所有物品。最后但同样重要的是,并非所有人类行为的目的都是为行为人提供金钱收入或其他好处。真诚捐赠时间和物资也是可能的。

TM:为什么奥地利学派在分析送礼和慈善方面独具优势?

JGH:奥派推理的出发点是真实的人类行动,而不是任何虚构的约定。卡尔·门格尔(Carl Menger)极力强调,行为人追求不同的目标,而这些目标无法用单一的目标来概括。换句话说,人类行动并不是旨在最大化某个单一变量,如货币利润或效用;其目的是在无法简化为一个共同点的、不同的物品之间建立适当的平衡。因此,从门格尔的角度来看,我们不难承认,礼物可能是为了服务他人,满足他人的需求必须与满足我们自己的需求保持适当的平衡。

相比之下,当今主流经济学中的“经济人”最大化的是单一变量,即效用。但这从一开始就意味着只有一个人是重要的,即效用最大化的主体。无论他为别人做什么,最终都是为了他自己。因此,主流经济学家就会不管不顾地得出结论:真诚的捐赠是不可能的。他们认为,无论何时何地,捐赠者总是为了让人感受到“温情效应”和其他自私的目的而捐赠。但这些论点与任何科学或实证研究都毫无关系;它们隐含在“经济人”的既定前提中,奠定它们的基础是虚假之物,而不是事实。

我还要强调的是,奥派在理解正外部性的性质和范围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原因在于,与主流观点相反,奥派并不认同亚里士多德的等价假设。

亚里士多德认为,公正的交换是等价的交换。除非每个人都提供与其所得等值的东西,否则交换的一方就会以牺牲另一方为代价而获益,因此交换是不公正的。这一基本假设历经经济思想的所有演变和革命而延续了下来。根据德布鲁和阿罗(Debreu and Arrow)的一般均衡经济学假设,提供给他人的每一件物品都应该或至少应该得到足够的报酬,除非它是作为礼物有意提供的。这就是所谓的完全市场假定,或者更夸张地说,福利经济学的第一基本定理。但实际上,这只是另一个纯虚构的假设失控的例子。

在自由市场上,正外部性比比皆是。每个单一的外部性可能是微不足道的,但总体而言,它们提供了巨大的、无偿的富足。因此,奥派经济学家可能会得出这样的结论:正外部性是不受阻碍的经济运行所产生的值得称赞的好处。但是,主流经济学家却提出了完全市场的假设。当他们看到这些好处时,他们推断这些好处一定是可怕的市场失灵,需要国家干预。他们开始对一些人征税,并对另一些人提供补贴。如此,他们吓瘫纳税人,鼓励接受补贴的人做出愚蠢的行为,并消除或至少减少所有其他人受到的副效应。

TM:所有研究都有一个潜在的问题,那就是研究人员可能只研究那些可以量化量的东西。这是否也是一个问题,因为礼和慈善的价值很难量化?

JGH:你点出了一个重要问题。事实上,任何物品的价值都是个人的主观判断问题。一个贫穷的妇女可能会腾出一天的时间来照顾她的母亲。这给她带来了巨大的机会成本。因此,这种服务的个人价值是巨大的,她的母亲和任何客观的旁观者都会对此非常赞善。但从统计的角度来看,价值为零,根本不存在。

TM: 你指出,世界上有很多东西是无偿的,比如文化。还有哪些其他例子,我们又该如何衡量这些事物带来的益处?

JGH:语言、货币和法律是文化共享的典型例子。它们是在无数个人的互动中产生的网络物品,每个人都在追求自己的目标,通常并不打算产生或维护网络物品。卡尔·门格尔曾对网络物品的自发产生过程进行过著名的描述,他强调网络物品不是由任何个人或群体的有意选择而产生的。它们的起源得归于社会过程,而非任何政治权威。网络商品的货币价值是无法衡量的,而且据我所知,也从未有人试图这样做。

还有其他一些副作用,如货币价值可以用各种方法进行估算,但误差很大。一个店主可能会受益于隔壁企业提供的安保人员。他可以了解到自己雇用安保人员需要付出的成本,但他如何评估邻居提供的额外安保会对他的最终赢利贡献多少呢?他必须就如果没有邻居提供的安保人员会发生什么情况,做出各种假设。换言之,他必须进行那种支撑当今宏观经济模型的思维体操。其所得出的结果能也是一样的:凭空猜测。最有可能的是,他很快就会得出结论:这种猜测简直是浪费时间和金钱。

这类困难具有重要的影响。正因为副效益的货币价值很难、甚至不可能评估出来,所以不可能通过巧妙的手段来消除这些收益。因此,正外部性是指特别强大的无偿物品。

TM:纯粹的礼物真的存在吗?也,人们在赠送礼物时根本不求回报吗?

JGH:纯粹的礼物可能存在,而且我知道确实存在。但是,我们不可能公开展示它们的真实存在,因为这需要我们能够洞察他人的思想和心灵。

TM:你的这本书讲了很多关于经济理论的历史。经济学家是什么时候开始在慈善问题上出错的?

JGH:我无法确定具体的日期或时期。中世纪的神学家们认为,纯粹的礼物确实存在,而且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这是理所当然的。我想,随着现代功利主义哲学、特别是杰里米·边沁的功利主义的出现,人们的观点发生了变化。在边沁的概念中,人类的所有选择都被简化为快乐和痛苦的计算。当然,这些快乐和痛苦是行动者本人,因此从一开始就很清楚,只有这一个人才算数。

另一方面,就副效应物品而言,当十九世纪的学院派经济学家们决定忽视弗雷德里克·巴斯夏的研究成果时,情况开始变糟糕了。巴斯夏对无偿物品在人类福利中所起的作用进行了非常有力的分析。最值得注意的是,他认为储蓄的增加让人们能够创造出更多的工具,并收获大自然赐予的无偿的能量。他还证明,技术进步最终会给最终消费者带来无偿的好处,而创新者只是暂时受益(尽管巴斯夏的研究工作在某种程度上确实因其价值理论的缺陷和对人类行为副作用的忽视而受到损害,他和他同时代的人都忽视了这一点)。可悲的是,当虚构的完全市场理论在20世纪取得胜利时,巴斯夏几乎被完全遗忘了。

TM:这一领域的经济学对普通人来说是个问题吗?不理解无偿物品的经济意义是否导致人们为干预性经济政策辩护?

JGH:这里有两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它们都源于坏经济学,并导致了灾难性的政策。

首先是外部性理论。米塞斯在《人的行为》一书中指出,负外部性和正外部性的影响不是对称的,而且是根本不同的,它们需要完全不同的对策。当工厂排出的烟雾和噪音等负外部性影响到邻居的财产权时,这些冲突可以在法庭上解决。相比之下,正外部性则根本不需要采取任何行动,它们没有任何问题。将正外部性解释为市场失灵,并由政府出面加以纠正,例如用纳税人的钱资助法院、军队或道路,这是多余的,而且事实上也是灾难性的。自由经济运行带来的无偿富足就会随着税收增加和消费品价格上涨而受到抑制。

这就引出了第二个问题。在主流观念中,市场经济的发展必然伴随着慷慨大方和利他主义的衰落。漠不关心和冷酷无情丑态毕露。当政府规模较小或不活跃时,粗暴的个人主义就会占主导地位。相比之下,一个庞大而活跃的政府必然会为民众提供福利国家所提供的大量无偿的福利。当然,如此庞大而活跃的政府也可能通过扩张性的财政和货币政策来促进经济增长。我在书中指出,这种观念与事实恰恰相反。这是鼓吹政府严控经济的童话故事。事实是,慷慨和富足在自由经济中蓬勃发展。当这样的经济迎来增长时,慷慨的增长趋势比总产出更为显著。但是,政府的干预,尤其是扩张性货币政策,会破坏和逆转这些趋势。这些政策会刺激人们变得吝啬、自私和冷漠。出于类似的原因,福利国家提供的服务从长远来看从未解决它们本应弥补的任何问题。它们最终只是强化和延续无家可归、文盲、疾病、失业、暴力、依赖、冷漠和绝望。换句话说,国家提供的无偿服务不仅是无用的,而且是有害的,与自由和负责任的公民所提供的无偿服务完全相反。

END

主编 | 张志雄
辑 | 周艳 付心怡

· 点个在看你最好看 ·

 

志雄走读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