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1924年11月5日冯玉祥逼宫,废除1912年清帝逊位时候签订的清室优待条件,距离今天,已经整整一百周年。当时举国哗然,段祺瑞、胡适等公开发文指责这是背信弃义,不遵守契约的流民作风。
唐绍仪,清末民初的著名政治家,曾担任民国的总理、北洋大学校长。
他当时在上海接受《字林西报》的记者采访的时候,发表讲话说:“当时清帝逊位,缩短**时间,保全人民,颇与民国以建设机会,故民国亦承认此优待条件以报之”(注:长沙《大公报》1924年11月13日。)。
唐是辛亥革命时期代表袁世凯参加南北和谈的首要人物,也参与了与清室商谈《优待条件》。清室最终接受《优待条件》,留在北京,就使得日本军阀的满蒙独立计划失去了借口,潜往满洲的肃亲王善耆也难以打着清室的旗号进行活动。此时日本政府不得不命令日本支持满蒙的人暂时停止满蒙独立活动。可见《优待条件》对保障国家统一起了多么大的作用。
退一步讲,假如不签订优待条件,当时清室一旦决定撤回满洲,袁世凯根本无力阻挡。当时北京**中满人居多,数量达1.2 万人的禁卫军虽改为由冯国璋统领,但多数士兵和下级军官仍为满洲人,保卫着首都安全。如袁世凯敢政变,他自己就可能先被干掉。因此时他所亲信的北洋军已全部开往前线,只不过他不让马上进攻,而是与南方革命军对峙,以此要挟双方谈判,以达到自己上位的目的。
当时南方革命军的目标就是汉地十八省独立。如袁世凯不能促成清帝逊位。那南方就独立建国,事实上,也已经打出铁血18星旗。而大清帝国就会土崩瓦解,分裂成多国。而中华民国只限南方,即使南方革命军能取军事上的胜利,也是只有18省的面积。
关键时刻,袁世凯忽悠能力发挥了大作用,他靠欺骗让清帝逊位,并把大清帝国全部疆域转让给中国民国,那无疑是袁世凯的历史性功劳,也使得当时国土面积避免分裂。
所以袁世凯即使复辟帝制后也说:“先朝政权未能保全,仅留尊号,至今耿耿,所有优待各节,无论何时断乎不能变更,容当列入宪法。”
唐绍仪在其后接受《大公报》记者采访的时候,再次发声:“前既曾同清帝订立庄严条件,则惟有遵守之”;“在未商订新办法前,决不能有所变更也”;“中国人民若因政治上及他项理由,认为此项条件有更改之必要,亦当以合法之程序表示其意。一个人之横暴恣肆行为总不可视作全国人之意愿”;“张勋复辟之时,民国曾有取消清优待条件之动机,因清帝年幼,清室并无责任。故当时民国未尝要求更改,今日岂有更改之理由?……”;“此破约背信之举亦为军阀专制之一例”(注:长沙《大公报》1924年11月13日。)
▲曹锟
自袁死后,北洋派内部分裂为直皖两大系,同时奉系在满洲崛起,揭开了军阀混战的时代。北洋各派实力人物把持政局,明争暗斗。在袁世凯一人之下,北洋军阀最著名的是有“龙、虎、狗”之称的“北洋三杰”:王士珍、段祺瑞、冯国璋。曹锟的资历比这三人逊色不少,但当时王士珍年老退出政界,冯国璋已死,皖系首领段祺瑞新败于曹锟。于是曹锟成了主宰中央大权的最大实力派。曹锟虽名义是直系的领导,但吴佩孚非常能干,基本已经掌握的直系的军权。
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后,包围总统府,监禁了总统曹锟。但中国不能没有政府,冯玉祥也不能自己去当大总统,就成立了以黄郛为首的内阁。黄郛是老同盟会会员,曾参与过北京政变的策划。
黄郛的内阁是残缺不全的。这个内阁组建没有合法来源,黄郛本人代总统兼总理,还兼交通、教育两部的总长,一人兼四个职位,王正廷兼外交、财政两个部长,王永江为内务部长,李书城为陆军总长,杜锡圭为海军总长,王乃斌为农商部长,张耀曾为司法总长。溥仪被驱逐出紫禁城时,修改清室优待条件就是黄郛以大总统的名义发出的指令,但黄郛他本人当时并未就职也不知情,全是冯玉祥以黄郛名义办的。
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擅自撕毁民国与清室达成的清室优待条件,将溥仪赶出紫禁城。过去的文章大部分是就事论事。缺乏从宏观上分析。
就当时舆论界来说,因革命党反满思想的长期宣传,在讲民国成立的过程,不讲与清室谈判,而改写为是武力推翻清朝。并说因为推翻后,当时革命不彻底,保留皇帝尊号,让逊帝继续住紫禁城。事实上,当南北会谈,还是南方代表伍廷芳最早提出以淸室优待条件,换取清帝逊位。具体可以看我们满族文化网的文章《他曾担任大清驻美国公使,如今他的后代在美国当法官》。而冯玉祥认为逼宫行为,是继续革命的举措。
这没考虑问题的后果,不仅仅是撕毁条约,给国际社会造成中国人言而无信的思想,世人面前显示出中国缺乏诚信力。更是为后来日本设计的让满洲国分裂出去制造条件。
原来研究冯玉祥逼宫,缺乏从宏观去看,即看当时国际格局和国内的政治格局,只有从宏观看问题,才能分析出冯玉祥逼宫的真实原因,而不仅仅是表面的反满。反满反清的口号只不过是给群众喊的口号。
一,北京政变的国际背景分析
当时处于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形成了新的政治格局。西方列强因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国内实力受到损耗,因为对东方殖民的力量有所减弱。只有美国、日本,他们参与战争很小,世界大战对他们国力没影响。另外就是苏联,因为十月革命,国内出现内乱。日本甚至很弱的民国也跟着起哄,去出兵到远东地方。待苏联重新统一,势力恢复,日本及民国等都退了出来。但苏联此时开始考虑新的政治格局。所以,当时要染指中国的主要势力就是日本、美国、苏联这三国。
1、处在东亚唯一强国的日本,第一次世界大战,他参加的战斗很小,几乎没有大的战争损耗,国力反而增加,故打算更多占据中国利益,尤其包括对满洲地区的权益。原来日本是支持奉系军阀张作霖的,但此时出现矛盾,所以日本有打算换掉张作霖的打算。
所以,这时候的格局,已经显示出日本对中国威胁最大。日本国内一旦发生问题,为转移国内矛盾,必然要对中国开战。
有文章认为北京政变,就有日本势力在起作用。据日本今井清一著的《大正德谟克拉西》中记载:
在冯(玉祥)的北京政变背后,是有日本军人在暗跃。第二次直奉战争一开始,作为住友的嘱托寺西秀武预备大佐,就策划了冯的倒戈而成为奉派的天下,为了收买冯的一派,便由张(作霖)出一百万日元,通过三井银行奉天分行行长转吉冈显作中国驻屯军司令官,再转段祺瑞,由段交给冯玉祥,成功地发动了北京政变。这也是北京的芳泽谦吉公使和林弥三吉武官,支援了宇垣陆军大臣和上原元帅的工作。宇垣在日记中写道:“新局面的开展(冯的政变),真像是一种天佑,如同社会上存在着许多幸运儿一样,这真是棒极了呀!”
井上清在他写的《宇垣一成》一书中指出,冯玉祥的倒戈,实际上是日本陆军特务将校做的工作,北京的日本公使馆附武官林弥三吉少将就是特务之一。日本出面是让冯玉祥倒戈,但没有让他逼宫。
但冯玉祥的逼宫,确实给日本提供了机会,所以在溥仪没有定居的时候,日本方面主动提供帮助,
2、而要出面制衡日本的,只有美国具有实力。但美国具有的利己主义,主张门口开放,利益均沾,但在不损害自己的利益时候,也不会为中国出面。
3、苏联此时已经统一,开始恢复了实力。其还是具有原来沙俄的扩张思想,此时中国内部的孙中山,原来只是嘴上革命党,没有一兵一卒,但靠其长期宣传影响,而且担任过临时大总统,所以还是有一些粉丝,算是自带流量的大V。苏联帮助孙中山进行国共合作和建立黄埔军校,发展军队。
就中国内部各军事力量来说,每力量背后都有外国势力支持,故军阀互相战争,往往背后也有列强的角斗和博弈。
二,北京政变的国内政治形势分析
1,北京政变发生时,正处在第二次直奉战争时期,这时直奉两军都陷入持久的消耗战,对双方都不利。这时的直军第三军冯玉祥与援军第2路司令胡景翼、北京警备司令孙岳等密谋倒戈,与张作霖暗中联系,要求和平解决问题。从表面看,似乎是对张作霖有利,本是张作霖的对立面,出现倒戈。关于张作霖对清室的态度,具体可以看我们满族文化网的文章《张作霖对待清室的态度》。
关于段祺瑞,具体可以看我们满族文化网的文章《1936年11月2日段祺瑞在上海去世》。关于逼宫的事情,溥仪的心腹郑孝胥跟段祺瑞联系,关于郑孝胥,具体可以看我们满族文化网的文章《鲜为人知道的历史:满洲国的郑孝胥去世后陪葬老罕王,但最终被掘墓焚尸》。段祺瑞给郑孝胥回电:段祺瑞致郑孝胥。电已阅。皇室事余全力维持,并保全财产。但宣统帝进入东交民巷之事可中止之。已命冯之代表进京适当办理。
段祺瑞说的很含糊,只是说全力保全财产,而没提恢复淸室优待条件的事情。段祺瑞于11月21日入京,就任中华民国执政,原来监视溥仪在北府居住的冯玉祥国民军撤走,11月29日下午三时,溥仪经日本方面邀请,住进日本使馆,具体可以看我们满族文化网的文章《溥仪在北京经历过几处居所?》。
2,民国初期,不仅北洋系内部在袁世凯去世后,失去老大,各方势力互相不服,为争权夺利,打成一团。南方本来是革命军势力。所谓的革命军,辛亥革命,只是各地区为自身地方利益而宣布对清室独立。因南方这些军队从成立到资金支持,都有浓厚地方色彩。他们本来与革命党无关,只是希望得到地区势力的最大化,与清室的中央政府出现矛盾而要求革命,继而站到革命党一面。
民国成立,各方势力之间矛盾自然也凸显出来,所以南方各军阀也没有消停。孙本来就是个大V,只是口头搞政治思想宣传,没有自己力量。有一定民意基础,但有实力的人物立大多不相信他,所以给起了外号“孙dp”。所以最后另起炉灶,准备单独成立自己势力,依据苏联支持,国共合作,国民党已经在广东建立起稳固的革命政府,并且联合苏联一起反对北洋军阀。当时黄埔军校的建立,新军队已经成型,公布“建国大纲”,并宣布要进行北伐。
3,东方强大的邻国日本,国内矛盾重重,需要发动侵略战争转移视线。尤其是华盛顿合约后,日本扩张受到压制。军队内部极端人士控制军队,日本军部独立于政府内阁,所以军队的极端分子常打算挑衅,夺取在中国的权益。
4,北方强大的邻国苏联,从各国干预战争中走出来恢复了西伯利亚的统治,想要用“革命输出”名义,支持孙中山实现对中国的控制。
三,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真实目的分析
北京政变表面上看,冯玉祥对外宣传是军阀内部的进步势力,呼吁和平,请求各派成立联合政府,这是冯玉祥政变的公告开声明。事实上,单从冯玉祥来看,目的恐怕没那么简单。
1、冯玉祥需要名气。
冯玉祥这个人有野心,但志大才疏,关键他没有大的实力。但他天天相当网红,想成为名人,而就他的军事力量,在中国当时政治格局,根本排不上号。他是著名的倒戈将军,就是经常发生倒戈。在北京政变前,已经发动了多次倒戈和革命。但,这些革命大都以失败告终,所以想当网红的梦一直没实现。
吴佩孚在护国运动时期,和冯玉祥都是旅长,而现在吴佩孚是仅次于曹琨的直系领袖,人家上升,他还没变,心理更加着急。这时候的政治格局,外面人只知道曹锟、吴佩孚,没是知道冯玉祥是谁。冯玉祥天天相当网红,一直是寻找机会要出名。现在把曹锟和吴佩孚搞下去,自己就能出名。
2,冯玉祥需要金钱。
冯玉祥是实力小,要在军阀混战中,掌握一支大的军队,才具有话语权,这都需要大量军费,民国初期,长年内战,国库已经空了,到这阶段,基本就靠外国借款满足军费需求了。
冯玉祥看到了紫禁城里面的金银财宝,还看到了民国财政每年无偿给清皇室的赡养费。这笔钱如果拿在手上,扩充军力完全不在话下。
后来冯玉祥对东陵大盗孙殿英说,我革活人的命,你革死人的命,我们是革命兄弟。实际上,这基本说出两人共同性,就是都打着舆论上的反满情绪,干上一票,有了充足资金,自己不仅能活下去,还能扩张自己的军事实力。
3,冯玉祥需要扩军扩地盘。
冯玉祥呼吁和平的同时,把张作霖,孙中山,段祺瑞都请进北京,共商国是,表面上看是组织联合政府,他想从无名之辈,能出来与国家级各位大佬坐一起,成为国内实力的一方。
4、最后他达到目的了吗?钱是真的解决了,当时他从紫禁城就拉了好几车皮的财产,这些成为当时众人皆知的秘密。其中有一部分,出北京没多久,就被一伙土匪劫走,至少是哪一方,至今也是个谜。
当总体上,他还是占据了大量财富,并扩张了他的军事力量。
最明显证明就是,仅仅2年多以后,冯玉祥举旗响应国民革命,在北方召集起40万大军,比当初直奉战争双方军队总额还要多,冯玉祥成了最终的胜利者。
四,国内各主要政治力量对冯玉祥逼宫的态度
1,上边说了,冯玉祥北京政变成功,请了三位政治大佬,段祺瑞、张作霖、孙先生。但这三方是各有各的利益,不可能达成一致,他们达成的唯一的一项内容,就是先把冯玉祥踢出。因为冯玉祥以倒戈闻名,闹的没人相信他。只有孙在名义支持冯玉祥,段祺瑞和张作霖认为他就是扫把星,必须先把他赶出去。所以三位大佬坐一起商讨国事,能达成的第一项内容也是唯一的一项内容就是把冯玉祥踢出北京。
张作霖感觉到自己被冯玉祥出卖,冯玉祥除了邀请张作霖,还邀请了段祺瑞和孙中山。张作霖坐拥20万大军,认为本来就能取胜,入主北京,当然瞧不上北京的一个虚职了。
2,冯玉祥逼宫,一是破坏了民国形象,失去诚信力,二是他私自在故宫搜刮财宝的行为其他军阀眼红。所以段祺瑞和张作霖都明确表示反对冯玉祥逼宫,撕毁清室优待条件的作风。唯一只有孙先生支持,因为孙就是以反满起家,而且他在北方缺乏势力,所以他口头上表示支持冯玉祥逼宫,希望借此吸引那些主张革命粉丝,获得爱国群众支持。
3、段祺瑞、张作霖明确反对冯玉祥撕毁清室优待条件,但为何他们没恢复呢?这关键问题还是国库空虚,没有资金履行清室优待条件,不但原来规定每年给清室400万两给不了,连冯玉祥撕毁后又签订的修正清室优待条件,每年给50万元也给不了。所以干脆不承认冯玉祥这个做法,这样也就不承认冯玉祥签订的修正条件,连50万也不给了。
4,冯玉祥驱逐溥仪,给张作霖造成了大麻烦。张作霖虽然是满洲地区实力派,此时张作霖跟日本又出现矛盾,他就非常害怕溥仪的出宫,就是对他在满洲势力的最大威胁,日本就可能把他换掉。日本利用溥仪,把满洲从中国分裂出去,也就有了依据。
今天的人观察历史,知道后来历史发展,都是上帝视角看,随便一个正常智商的人都能看出冯玉祥的行为贻害无穷,当时的主要政治力量段祺瑞和张作霖虽表示了坚决反对,但考虑缺乏资金,又没有恢复清室优待条件,无疑是为后来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埋下隐患。
作者富察春兵
满族文化网出品,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