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研究》2024年第7期目录及重点文章摘要

文摘   2024-08-23 17:00   北京  

是新朋友吗?记得先点中国伦理在线关注我哦~

在这里,与伦理学爱好者在一起~


从和谐与差异视角看中西文明交流互鉴|韩震

[摘要]由于自然环境、历史传统和发展阶段的缘故,不同国家都孕育了不同的文化,也都有不同的意识形态或文明观,这就是文明的差异性之所在。特殊性是存在论意义上的属性,而普遍性是作为共性的抽象以观念形态存在的。中国文化特别强调文明之间“和而不同”的交往原则,而西方一神论的传统却对多样性采取否定性态度。但是,中西文明并非相互排斥的,可以而且有必要进行交流互鉴。例如,莱布尼茨的预定和谐论是建立在对差异性及事物之间连续性的认识基础上的,这种认识可以与中国“和而不同”的文明观找到契合点。在和而不同的语境中,差异性不仅应该是被尊重的现实性,而且它也具有积极的生成性意义,即促进人类共同体的和谐。本文认为,西方应该从莱布尼茨哲学汲取智慧,走尊重差异的文明交往之道。

[关键词]差异性;共同性;和而不同;人类共同体

[中图分类号]G115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哲学思维与发展战略研究中心)


何以文明:研究进路与“行为”视角|陈忠

[摘要]世界文明的转换期往往是文明的反思期,文明与世界文明史研究存在多种视角,行为是内嵌其中的重要线索。劳动与行为创造了人本身以及文明,反思文明史特别是早期文明史会发现,刻磨、涂层、编结,是人类创制文明的重要原型行为。刻磨即去蔽,涂层即遮蔽,编结即整合。正是以不同原型行为为基础,在原型行为的打开、创新、整合中,人类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器物文明、秩序文明、意义文明。原型行为的比例相对均衡,样态不断展开,相互融合、相互促进,是文明良性、可持续发展的行为学基础。在现实利益、市场竞争、消费社会等语境下,原型行为及其具体展开呈现出涂层化趋势,可能导致深刻的文明危机。以行为为基础,建构更具生生性、质朴性、普惠性、生态弹性的文明,对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具有路径意义。

[关键词]文明研究;行为视角;原型行为;生生文明;文明弹性

[中图分类号]G122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青年马克思的“斯宾诺莎”问题研究|宋一帆

[摘要]马克思在博士论文时期对伊壁鸠鲁、斯宾诺莎的阅读可以被归结为对于“实体/偶性”的兴趣。斯宾诺莎以“内在因果性”来把握实体,以自我保存力量作为有限存在者的本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偶然”或“非存在者”的地位。政治生活就是有限者权力博弈的展开,而诸众身体与身体之间相遇总是先于特定形式的规定。这一唯物主义的理解引领马克思走向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正是通过回溯到斯宾诺莎政治学说中所隐含的“激进民主”维度,马克思把握到了“民主”何以隐含着物质社会的维度,是内容与形式的真正统一,并且在全新的立宪权理解中向社会革命的视角敞开。

[关键词]偶遇与形式;激进民主;立宪权;社会革命

[中图分类号]B0-0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哲学系)

《大衍历》融通易学的文化阐释|黄黎星

[摘要]唐代僧一行主持编制的《大衍历》,具有“制历准备充分,注重实测与验证”“旁征博引典籍,进行辩证与精算”“援引《周易》经典,依‘大衍之数’立法”的特色,是古代易、历融通的典型实例。《大衍历》的编制,从总体思想观念到具体数值建构,都与易学文化紧密相关,体现出了哲学思想与科技文化交融的传统文化特色,具有深厚的文化蕴涵。

[关键词]《大衍历》;易学;融通;文化蕴涵

[中图分类号]B241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曲阜师范大学东亚易学研究中心)


“舜能化得象的傲”:阳明心学视域下的公私之辨|龚晓康

[摘要]象为“至不仁”者,舜却“封之有庳”。学者们多依据《礼记》“门内之治恩掩义,门外之治义断恩”的说法予以调和,但忽略了象受到了流放这一事实,而孟子之所以称舜的举措为“封”,是要说明舜对象的不离不弃。王阳明从公私论域对此问题进行讨论,从门内之私、门外之公转至人欲之私、天理之公,认为舜之所以能化象的傲,原因在于舜从主观上承担起了对象的绝对责任,因而中断了善恶无定的循环报复;而舜对象采取严格的惩戒措施也从客观上起到了分判善恶的作用,从而转化并消除了奸恶。人只有破除“人欲之私”而复归“天理之公”,才能达到与物同体的主客合一之境。与其说王阳明对舜化象傲的讨论化解了门内“私恩”与门外“公义”之间的困境,不如说他实现了主观上“成己”与客观上“成物”的统一。

[关键词]阳明心学;舜化象傲;公私之辨

[中图分类号]B248.2

(作者单位:贵州大学哲学学院)


全然超越性与最彻底个体化——《存在与时间》中存在追问的困境|刘万瑚

[摘要]《存在与时间》探究存在之意义,海德格尔所筹划的探索路径包括了全然超越之存在与最彻底个体化之此在之间的诠释学循环。这一循环有两个步骤:首先依据存在来规定此在,其次依据此在来规定存在之意义。但是,全然超越之存在与最彻底个体化之此在进行相互规定会面临根本性困境,这一根本困境可以借助黑格尔与胡塞尔的哲学思考得到展示。第一步的困境在于,规定此在的那个存在概念本身同时包含未被规定之存在与已被规定之存在这两个相互冲突的含义,第二步面临的困境是,作为最彻底个体化的此在无法以海德格尔所论述的方式来规定全然超越的形式化的存在概念。实际上,海德格尔本人对《存在与时间》的边注也反映了其后期对上述困境的清楚认识与明确反思。

[关键词]海德格尔;存在追问;困境;全然超越性;最彻底个体化

[中图分类号]B516.54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

欢迎荐稿

中国伦理在线欢迎各位作者向我们推荐稿件。稿件既可以是已经在期刊、报纸、网站或会议发表的文章,也可以是专为中国伦理在线原创的文章。


根据稿件类型,需注意:

1、学术类论文需符合学术规范,力求创新性,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2、时评类文章要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尽量代入伦理学及相关哲学学科视角。

3、推荐他人文章需简短说明推荐理由。

4、中国伦理在线将酌情对社会影响力较大、学术价值较高的文章进行奖励


稿件需使用word格式,附作者或推荐人照片、简介。征稿邮箱:zgllzx2020@163.com。

欢迎关注中国伦理在线

图文转载自公众号哲学研究

编辑 | 赵蔚

中国伦理在线编辑部


“在看”我吗?

中国伦理在线
关注社会伦理道德热点,传播伦理学学术动态与最新研究成果。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