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康Auto/K系列镜头性能数据(三)

文摘   2024-07-17 11:00   北京  

往期的文章中我们介绍了一些Auto系列镜头数据:

尼康Auto系列镜头性能数据

尼康Auto系列镜头性能数据(二)

今天我们再补充几支,尤其重点新增了一些K系列的镜头。资料全部来自上世纪60~70年代的《Modern Photography》杂志。部分镜头只有评价、没有详细的数据,请大家结合往期文章解读。

老杂志上的镜头分辨率只有描述没有数字,该怎么解读?


一、Nikon Nikkor 15mm f/5.6

这支镜头的编号为321707,售价1135美元。镜头实际测试焦距为15.6毫米,有1.5%的桶形畸变。镜头内置可以旋转切换的透明、黄(Y48)、橙(O56)、红(R60)滤镜,滤镜环上的拨杆可以用于在切换滤镜时遮挡光线。对于每广1毫米都能大幅改变视角的超广角镜头来说,这支镜头比20毫米的超广角多了17%的水平画面,让其与其他超广角镜头的差异十分明显。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尼康在这一时期推出的R型裂像对焦屏适合用于这支镜头的精确对焦,因为这个对焦屏是专门为f/3.5~5.6最大光圈的镜头优化设计的。

这支镜头几乎检测不到中心色散,画面中心只有轻微的球差,边缘色散较大,但主要集中在画面的最边缘位置,并且属于能够接受的程度。边缘像散和慧差都很小,收缩光圈到f/8后慧差基本消失。有轻微的光轴不正问题。

实拍时边缘色散表现为紫色,但基本不影响锐度。边缘像散导致焦外散景有较为明显的径向条纹。有轻微的鬼影和炫光。

f/5.6~11光圈下,镜头的中心分辨率可以达到90线对/毫米,收缩光圈到f/11后边缘分辨率提升到36线对/毫米,同时达到中心71、边缘54的最高反差。


二、Nikon Nikkor 20mm f/4.0

这支镜头的编号为104244,售价为399.5美元。镜头实际测试焦距为20.4毫米。相比1968年推出的f/3.5光圈的前辈,这支20毫米镜头更新了光学结构、使用了多层镀膜,在实拍时的锐度和反差表现都更好,而且炫光更少。

最大光圈下,这支镜头的画面中心有轻微到几乎不可见的红色色散和炫光,收缩光圈到f/5.6后就会消失,此时焦点偏移量为0.05毫米,没有看到光轴不正的问题。边缘的横向色散几乎看不到,但像散较为明显,需要收缩光圈到f/16才能消除。画面边缘的斜向炫光也较为明显,收缩一档光圈可以大幅改善。

实拍时,远距离物体时边缘有径向条纹,拍摄近距离物体时条纹变为切向,画面边缘表现出一定的二线性。但整体来说,这支镜头在各档光圈下的锐度表现都很好,整个像场没有明显畸变。而且得益于多层镀膜、优秀的结构设计和消光处理,即便面相阳光拍摄时也没有出现明显的鬼影和炫光。《Modern Photography》盛赞这是他们当时测试过的最好的20毫米镜头,相比过去的20毫米镜头进步明显。

在光圈全开时,镜头中心就可以达到60线对/毫米的最高分辨率,继续收缩光圈会让边缘画质有所提升,但中心分辨率降低至54线对/毫米。收缩光圈到f/11后达到中心60线对/毫米、边缘48线对/毫米的最高分辨率。最高反差出现在f/8光圈,为中心70、边缘61。


三、Nikon Nikkor 28mm f/2.8

这支镜头的编号为382404,售价315美元。镜头实际测试焦距为28.7毫米。使用反望远结构、拥有f/3.5光圈的前辈有着巨大的前组,而这支f/2.8光圈的镜头则通过新的光学设计极大缩小了镜头体积,光学表现也大幅超越了前辈。

即便在最大光圈下,这支镜头的色散和球差控制也都极佳,对焦点偏移量很小,仅为0.01毫米。边缘横向色散同样控制的很好,但像散较大,表现为蓝色和绿色,收缩光圈到f/5.6可以消除。像差导致了一定的焦外二线性问题,同样收缩光圈到f/5.6可以消除。慧差控制很好,只在最大光圈下存在轻微的斜向炫光。滤镜口导致的反光会让镜头在一些角度下出现鬼影和炫光,收缩一档光圈可以规避这个问题。

镜头的最高分辨率出现在f/11光圈,达到中心60线对/毫米、边缘54线对/毫米,最高反差出现在f/5.6光圈,为中心68、边缘46。


四、Nikon Nikkor 50mm f/1.4

这支镜头的编号为2815273,搭配 Nikkormat FT2 的售价为503美元(黑色机身加10美元)。镜头的实际测试焦距为51.3毫米,光圈为f/1.42,边缘失光程度如下图所示。相比Auto系列的同规格镜头,这支镜头优化了最近对焦距离,并且使用7片光圈叶片改善了焦外表现 - 尤其是二线性。最大光圈下的像散极低,但有轻微的线性畸变。

光圈全开时,镜头中心存在球色差导致的红色色散,收缩光圈到f/5.6后消失,此时焦点偏移量极小。镜头存在光轴不正的问题,但实拍时没有发现。镜头边缘存在正常水平的横向色散,实拍表现同样不明显。边缘存在较为严重的向内慧差,收缩光圈到f/4后消失,没有发现像散。在特定的逆光角度下会出现蓝色鬼影,但表现明显好于上一代。

镜头的最高分辨率出现在f/8光圈,中心和边缘都达到了61线对/毫米。最高反差出现在f/5.6光圈,达到中心68、边缘57的水平。


五、Nikon Nikkor 50mm f/2.0

这支镜头的编号为3158314,搭配 Nikkormat FT2 的售价为411.5美元(黑色机身加10美元)。镜头实际测试焦距为51.6毫米,光圈为f/2,边缘失光程度如下图所示。

光圈全开时,中心没有看到色散,但存在一定球差,收缩光圈到f/2.8后消失,并且将高画质一直保持到f/16,且没有出现光轴不正的问题。画面边缘存在极少的横向色散和像散,实拍时都看不到。最大光圈下边缘存在斜向炫光,收缩光圈到f/5.6后消失,实拍收缩到f/4即可。特定逆光角度下会出现极轻微的蓝色鬼影和黄色炫光,但都没有影响到实拍画质。整体来说这支镜头焦内锐利、焦外柔和,而且拥有比同焦距f/1.4镜头更近的对焦距离。

镜头的最高分辨率出现在f/11光圈,达到中心61线对/毫米、边缘54线对/毫米。最高反差出现在f/5.6光圈,达到中心70、边缘56的水平。


六、Nikon Nikkor-S Auto 50mm f/2.0

这支镜头配合 Nikkorex F 的套机售价为199.5美元(作为参考,单机身为129.5美元)。

这支镜头的最佳中心分辨率出现在f/5.6,超过80线对/毫米;继续收缩光圈可以改善边缘画质,但中心分辨率会稍有降低(超过65线对/毫米,但不到80线对/毫米)。受制于较大的场曲,整体来说这支镜头的边缘画质下降较为明显 - 尤其是拍摄近距离物体时。这个问题在拍摄远距离物体时会弱化。


七、Nikon Zoom-Nikkor 28~45mm f/4.5

这支镜头的编号为175411,售价659.5美元。镜头实际测试焦距为28.09~43.39毫米,光圈为f/4.46~4.50,有不到1%的畸变。这支镜头提供了实用的28~45毫米焦距以及裂像对焦屏下可用的f/4.5最大光圈,但最大光圈和最近对焦距离稍逊于定焦镜头。光圈、对焦和变焦环非常顺畅,但景深尺的缺失让操作不太方便。

镜头在各焦距下的边缘失光程度如下图所示。

在广角到中间段焦距上,这支镜头的中心色散不太明显,但在45毫米端会出现球色差导致的轻微的橙色色散,伴随球差导致的轻微炫光,收缩光圈到f/5.6可以消除色散和大部分炫光。组装工艺很好,基本看不出镜头光轴不正的问题。镜头边缘存在红色和紫色的横向色散,相比之下在45毫米端表现更为明显,但整体微弱,基本不影响画面边缘锐度。28毫米端存在一定像散,收缩光圈到f/5.6可以消除。整体对慧差控制的很好。面对直射阳光拍摄时可以看到极轻微的鬼影和炫光。整体来说光学瑕疵远少于同类的变焦镜头,在各个焦段的表现可以看齐同焦距定焦镜头的水平。

镜头的最高分辨率出现在28毫米端的f/11光圈,中心和边缘都达到了52线对/毫米;而35~45毫米焦段的f/16光圈下,虽然边缘画质稍有降低,但中心分辨率提高到了58线对/毫米。在35毫米焦段的f/8光圈下,镜头实现了中心62、边缘54的整体最高反差。


八、Zoom Nikkor Auto 43-86mm f/3.5

这支搭载在 Nikkorex Zoom 35 的镜头虽然没有Auto卡口,但考虑到其时期和名称,我们决定一起介绍。这台相机的售价为219.5美元,镜头在50~86毫米端存在一定程度的枕形畸变。对当时的技术来说,仅有9片镜片对一个拥有如此规格的镜头来说还是很简单的,不但焦距实用、最大光圈方便取景(《Modern Photography》杂志甚至认为它比 Nikkorex 35 S2 上的 50mm f/2.5 镜头更容易对焦),而且与同时期 135mm f/2.8 镜头相似的体积也让其显得非常便携。

虽然镜头在70~86毫米焦距的f/16光圈下实现了画面中心“Execellent”的评价,但结合《Modern Photography》这一时期的评测标准,我们推断其分辨率应该在50线对/毫米以上,并未明显超过43毫米端“Very Good”所代表的55线对/毫米左右的分辨率。应该说这支镜头的整体优势焦距应该还是偏向广角端,而如果希望在长焦端获得更好的画质,可以考虑收缩光圈到f/16使用。


结语

在查阅资料时,我们发现了一个有趣的观点:《Modern Photography》杂志认为这一时期K系列镜头相对Auto系列的铭文变化是为了满足偷工减料的需求。因为这一时期光学技术取得了进步,厂商普遍可以通过更少的镜片实现相似的光学指标。而多层镀膜的镜头难以数清镜片数量,再去掉代表镜片数量的字母铭文,整体可以降低消费者对镜片变少的抱怨。不过不同于今日大家对K系列镜头橡胶对焦环不如Auto系列的金属好看,当年的人们反而更喜欢手感舒适的橡胶对焦环。




加入我们的微信群

为了方便读者们交流,我们建立了除了影像文化什么都批判的微信群,欢迎大家加入。搜索小编的微信,添加好友拉进群↓

微信号:TianyiLiu


影像文化批判
忘记摄影,回归器材,除了影像文化什么都批判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