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轴七剑”们的光学素质到底怎么样?20台固定镜头旁轴对比

文摘   2024-08-27 18:30   北京  

最近没少聊可换镜头的单反,我们今天换个口味,看看一类热度很高的机型 - 上世纪60~70年代固定镜头旁轴相机。这类相机通常拥有画质不错的定焦镜头,并且或多或少在便携性、自动化、机身做工等方面有吸引消费者的独特特性。由于“旁轴七剑”文章传播比较多、知名度较好,我们在这里就统一用这种方式称呼这类相机了。

本期文章我们会盘点一些经典的日系和德系固定镜头旁轴相机,通过当年《Modern Photography》、《Popular Photography》和《Camera35》杂志的评测结果看看这些相机的镜头表现究竟如何。

大部分相机的年代久远,当时《Modern Photography》只会公布镜头在各档光圈下的分辨率评分,大家可以参考我们的往期文章解读评分对应的具体数值:

老杂志上的镜头分辨率只有描述没有数字,该怎么解读?

需要说明的是“Excellent”通常只代表超过杂志设定的最高分辨率指标,其真实数据可能高于我们推测的数值(部分超过80线对/毫米分辨率的镜头和只有70线对/毫米的镜头都可能被评价为“Excellent”)。而某些镜头在最大光圈之后的1~2档光圈内出现评分下降,通常是因为最大和最小光圈的评测标准不同,不代表其真实的分辨率数值有所降低。

而《Popular Photography》则使用针对标靶0.01毫米线条测试反差的方式来评估镜头性能,因此没有线对/毫米的分辨率数据。


一、Canon Canonet QL17

我们先来看《Modern photography》的评价 - 光圈全开时,镜头中心分辨率为40~43线对/毫米,边缘为24~26线对/毫米。收缩光圈到f/5.6~8时,中心分辨率超过63线对/毫米,边缘超过40线对/毫米。另外,杂志认为这支镜头在1.8米以内拍摄时畸变较为明显。

《Popular Photography》杂志没有给出具体分辨率数据,但对其他性能做了评价:这支使用计算机设计、拥有多层镀膜和稀土元素镜片的镜头表现非常顶尖,基本可以和“大哥” Canon FT-QL 上的镜头平起平坐。镜头的纵向和横向色散、像散控制都非常好,甚至在实拍时都看不到像散。这支镜头拥有此类大光圈镜头常见的慧差,并导致了离轴方向的炫光。收缩光圈到f/4可以基本消除畸变、大部分像差,以及轻微球差矫正不足到来的暗角问题,继续收缩到f/5.6后边缘的瑕疵也会消失。像场中心至2/3区域的反差表现超过了同类镜头的平均水平,收缩光圈到f/4时这些区域基本接近最佳反差,继续收缩到f/5.6后这一区域反差略有提升,同时边缘反差会获得明显改善。但即便只收缩到f/2.8,这支镜头的素质也仅仅逊于那些最顶级的镜头了。测试结果表明镜头在较近距离上能表现出更好的画质。镜头光轴很正。


二、Canon Canonet QL19

我们没有找到这个镜头的分辨率数据,但《Popular Photography》杂志对其他性能做了评价:光圈全开时,这支镜头的中心表现已经好的让人惊讶,尤其考虑到它是为业余爱好者设计的相机。最大光圈下,纵向色散和极少量的球差矫正不足问题导致了镜头中心区域的炫光,慧差控制很好且收缩光圈到f/4即可消除,暗角也会在f/4后消失。但这时仍存在导致离轴方向炫光的像散和横向色散。继续收缩光圈到f/5.6后像散得到抑制,这时镜头会出现0.04毫米的焦点偏移。中心至中像场区域的反差表现非常好,边缘区域的反差为此类镜头的平均水平,最佳反差光圈为f/5.6。在不同拍摄距离上镜头的性能没有出现明显差别。镜头有轻微到可以忽略不计的光轴不正问题。


三、Olympus 35RC

这个镜头的编号为120228,测试结果来自《Camera35》杂志。

这支镜头在其他奥林巴斯相机上的表现也十分优秀,从中心到边缘的分辨率表现都令人印象深刻,f/11光圈下中心超过80线对/毫米,边缘为68线对/毫米,而且镜头反差也很好。收缩光圈到f/4~5.6之间后炫光就会消失,最佳画质的光圈为f8~11。

四、Olympus Electric Eye II

光圈全开时,这支镜头的中心分辨率约为40线对/毫米,边缘约为25线对/毫米。收缩光圈到f/11时达到最高分辨率,中心超过55线对/毫米、边缘超过40线对/毫米。


五、Konica C35 Automatic

这个相机的编号为128266。镜头的实际测试焦距为37.7毫米,光圈为f/2.81,透光率为90.9%,炫光为1%。

镜头可以看到横向和纵向色散,纵向表现稍好。镜头有轻微的球差矫正不足问题,在光圈f/8时出现0.02毫米的焦点。镜头边缘存在轻微像散,离轴方向存在轻微慧差,收缩光圈到f/8后消失。镜头存在轻微暗角,收缩光圈到f/5.6后消失。镜头有轻微到几乎不见的畸变,光轴很正。不过由于光圈叶片位于镜组后而不是镜间,在对焦到不同距离上时对画质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画质测试是在无限远距离上进行的。

实拍时,轴向表现非常好,收缩光圈到f/4后画质有巨大提升,并在f/5.6后达到峰值。慧差出现在像场1/3以内区域,收缩光圈到f/5.6后也可以大幅控制并接近衍射极限,到f/8时慧差完全消失。受到横向色散的影响,像场2/3至边缘区域的反差偏低,虽然收缩光圈后像散和慧差得到抑制,但反差没有明显提升。收缩光圈到f/8后达到最佳画质。

光圈全开时,镜头中心反差超过65%,像场1/3~2/3处约为50%,最边缘超过40%。收缩光圈到f/8后,中心至像场1/3处反差接近80%,像场2/3至边缘约为50~60%。


六、Konica Auto S

光圈全开时,镜头的中心分辨率超过45线对/毫米,边缘约为25线对/毫米。镜头在f/8光圈时中心超过65线对/毫米、边缘超过50线对/毫米的最高分辨率。


七、Minolta AL-F

这个机身的编号为132346。光圈全开时镜头中心分辨率为40线对/毫米左右,边缘超过30线对/毫米。最佳分辨率出现在f/16光圈,中心分辨率为50线对/毫米左右,边缘超过35线对/毫米。


八、Minolta Minoltina AL-S

这个相机的编号为129863。光圈全开时镜头中心分辨率为40线对/毫米左右,边缘为35线对/毫米左右,最高分辨率出现在f/8光圈,中心分辨率为60线对/毫米左右,边缘超过40线对/毫米。


九、Minolta Hi-Matic 7

这个机身编号为128862。光圈全开时,镜头中心分辨率超过45线对/毫米,边缘约为25线对/毫米。收缩光圈到f/8~11后,镜头达到最高分辨率,中心超过65线对/毫米,边缘超过45线对/毫米。


十、Minolta Hi-Matic 9

我们先来看《Modern Photography》的测试结果,机身编号为533856。光圈全开时,镜头中心分辨率超过40线对/毫米,边缘约为25线对/毫米。收缩光圈到f/11后镜头达到最高分辨率,中心超过80线对/毫米,边缘超过50线对/毫米。

《Popular Photography》测试的机身编号为661483,其评价如下:所有镜片装配的很好,镜头光轴精度属于顶尖水平。镜头的纵向色散极低,相比之下横向色散稍多,但也不严重。慧差、像散、球差导致了最大光圈下的炫光,收缩光圈到f/4可以消除炫光。收缩光圈到f/5.6后会出现0.14毫米的焦点偏移。畸变矫正很好,暗角轻微。由于慧差和像散的问题,镜头在大光圈下边缘反差稍差外,其他情况下表现很好。收缩光圈到f/4后反差表现已经非常好,到f/5.6后达到最佳。镜头最边缘位置与中心画质的差异比较明显。整体光学表现属于此类镜头的平均水平,不过中心区域的高画质要超越平均水准。


十一、Minolta Hi-Matic 11

光圈全开时,镜头中心分辨率超过55线对/毫米,边缘接近40线对/毫米。收缩光圈到f/5.6~8后达到最高分辨率,中心分辨率超过65线对/毫米,边缘则超过50线对/毫米。


十二、Fujica V2

这个机身的编号为187858。光圈全开时,镜头中心分辨率超过55线对/毫米,边缘为30线对/毫米左右。收缩光圈到f/8~11后,中心分辨率超过65线对/毫米,边缘超过40线对/毫米。


十三、Fujica Compact Deluxe

这个机身的编号为2120833,虽然这支镜头和V2的相同,但由于装配工艺、个体差异,最终数据还是稍有不同。光圈全开时,镜头中心分辨率超过45线对/毫米,边缘超过25线对/毫米。收缩光圈到f/4~8后,中心分辨率超过80线对/毫米,边缘超过35线对/毫米。


十四、Fujica 35 Auto M

光圈全开时,镜头中心分辨率超过45线对/毫米,边缘画质下降较为明显。收缩光圈到f/5.6~8后,中心分辨率超过80线对/毫米,但边缘画质仍有移动下降。镜头边缘画质的降低主要由场曲导致,在近距离摄影时较为明显,在远距离拍摄时这一问题较为轻微。


十五、Taron Marquis

圈全开时,镜头中心分辨率超过45线对/毫米,边缘为25线对/毫米左右。收缩光圈到f/5.6~11后,中心分辨率超过65线对/毫米,边缘超过40线对/毫米。


十六、Zeiss Ikon Contessamat SBE

圈全开时,镜头中心分辨率超过40线对/毫米,边缘为25线对/毫米左右。收缩光圈到f/11后,中心分辨率超过65线对/毫米,边缘不到50线对/毫米。


十七、Zeiss Ikon Contessamat SE

圈全开时,镜头中心分辨率超过40线对/毫米,边缘为25线对/毫米左右。收缩光圈到f/11~16后,中心分辨率超过55线对/毫米,边缘超过40线对/毫米。


十八、Zeiss Ikon Voigtlander Vitessa 1000SR

我们没有找到这个镜头的分辨率数据,但考虑到Tessar镜头的经典意义,我们还是翻译一下《Popular Photography》杂志对其他性能做的评价:这个机身的编号为688641。镜头的光轴很正,反差很高,对二次像差和横向、纵向色散控制的也很好,任何情况下都没有出现慧差。少量球差导致了f/8光圈下镜头存在0.02毫米的焦点偏移。像散导致了离轴方向的炫光,在边缘位置较为明显。反差表现很好,中心至中像场区域尤其不错。镜头的最佳光圈为f/8,但如果仅使用中心1/3区域拍摄主体,则只需要收缩一档光圈即可得到最佳画质。镜头在远距离上的成像表现好于近距离。


十九、Rollei 35

这支镜头的编号为4319927。圈全开时,镜头中心分辨率为35线对/毫米左右,边缘为30线对/毫米左右。收缩光圈到f/11后,中心分辨率为45~50线对/毫米左右,边缘为35线对/毫米左右。杂志认为这支镜头在任何光圈下、从中心到边缘的性能都可以满足摄影师的使用需求。


二十、Rollei 35S

这个数据来自《Modern Photography》对 Rollei 35S 的评测。镜头编号为2221791,相机售价240美元(黑色版本255美元)。镜头实际测试焦距为41.3毫米。

镜头中心的色散和球差控制极佳,最大光圈下表现轻微,收缩到f/4后基本消除。边缘横向色散控制很好,但斜向炫光、中像场至边缘位置的像散比较明显,收缩光圈到f/8后可以控制大部分像散和所有的炫光,到f/11后最边缘的像散才会消失。慧差控制较好,在f/2.8~4光圈时较多,但收缩到f/5.6后就会消失。实拍时镜头中心画质锐利,几乎看不到像差。

镜头的最高分辨率和反差都出现在f/8光圈,分辨率达到中心83线对/毫米,边缘52线对/毫米;反差达到中心74、边缘52。


结语

在单反技术逐步走向成熟后的60年代,各家厂商开始将研发重心转向单反,并将固定镜头旁轴的定位转向普通消费者。售价的限制和不断攀升的成本让各个厂商在机身上不断做减法,但值得庆幸的是不少品牌的相机镜头素质得到了质的飞跃。尤其到了70年代,一些镜头的分辨率已经达到了顶级单反的水准。但光学一哥蔡司在这时的表现就相当难看了 - 一个评分全是“Acceptable(凑合能用)”的3片3组Color-Pantar镜头相机居然要111美元,与美能达 Hi-Matic 9 相当,而Tessar镜头的 Contessamat SBE 售价更是高达156美元,已经超过了佳能的QL17,但这些相机的素质可谓是天壤之别,更不用说使用相似Tessar结构的日系相机通常售价只要80~90美元。

Rollei 35的出现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个压力。这台售价大约是同时期日本大光圈固定镜头旁轴2倍的相机,凭借其小巧的体积和优秀的工艺得到了消费者的认可,也让大家在一定程度上原谅了祖传Tessar结构的性能瓶颈。不过《Modern Photography》杂志也指出,其实正是Rollei35的出现才刺激了日系相机厂商向着小型化发展,不过这次日本厂商并没有直接去模仿Rollei35的规格。我们从资料中得知,其实40、42、43、45、47mm的焦距并不完全是向光学性能妥协的结果,更多的也是厂商在一点点摸索大众消费者真正喜欢的焦距。另外,日系厂商也在缩小相机体积的同时保留了镜头的大光圈、自动曝光和易用的闪光灯摄影功能,让初学者使用更加便捷。所以到了 Rollei 35S 拥有堪比Summicron的Sonnar时,日系厂商已经用更具竞争力的产品在阻击它了。

今天的文章就到这里,后面有机会我们再盘点一下同类别更后期的旁轴相机。




加入我们的微信群

为了方便读者们交流,我们建立了除了影像文化什么都批判的微信群,欢迎大家加入。搜索小编的微信,添加好友拉进群↓

微信号:TianyiLiu

影像文化批判
忘记摄影,回归器材,除了影像文化什么都批判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