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面的两期文章中,我们介绍了一些AI和AI-S系列镜头:
除了标准的AI和AI-S系列镜头,我们也不能忘了尼康还有个使用AI-S卡口、主打低价的E系列镜头。“尼康光学品质,低价但不妥协”,这是尼康E系列镜头推出时的一个广告语,但也有很多人对E系列镜头嗤之以鼻。它们的素质到底如何呢?今天我们来看看上世纪《Modern Photography》杂志对几支E系列镜头做的评测。
一、Nikon Series E 28mm f/2.8
《Modern Photography》杂志在1980年10月刊中评测了这支镜头,编号为1796314,售价135美元。镜头实际测试焦距为29.24毫米,光圈为f/2.86,有不到1%的畸变,f/5.6光圈下边缘失光为1档。相比AI-S的28mm镜头,这支镜头显得更加轻便。
镜头轴向有轻微的球差过矫正、橙红色炫光和光轴不正问题。离轴方向有轻微的慧差和斜向炫光,收缩光圈到f/8后消失,非常轻微的黄蓝色横向色散始终存在。
实拍时,镜头的炫光控制表现很好,边缘画面偏软,但整体观感锐利、反差良好。
镜头的最高分辨率出现在f/11光圈,达到中心72线对/毫米、边缘45线对/毫米。最高反差出现在f/5.6光圈,达到中心54、边缘32。
二、Nikon Series E 35mm f/2.5
这支镜头的编号为1782667,售价145.5美元。镜头实际测试焦距为35.52毫米,光圈为f/2.52,有0.9的桶形畸变,f/5.6时边缘失光为0.5档。
轴向有轻微黄色炫光、球差过矫正和光轴不正问题,收缩光圈到f/4后问题基本消失。离轴方向有轻微红蓝色横向色散和黄色斜向炫光,收缩光圈到f/5.6后消失。
实拍时,镜头在最大光圈下表现出轻微炫光,但只要稍微收缩光圈这一问题就会消失。
镜头的最高分辨率出现在f/11光圈,达到中心69线对/毫米、边缘39线对/毫米,继续收缩到更小光圈可以将边缘提升至44线对/毫米,但中心分辨率会降低。最高反差出现在f/5.6光圈,达到中心58、边缘52的水平。
三、Nikon Series E 50mm f/1.8
在针对 Nikon EM 的评测中,《Modern Photography》测试了这支编号为1069629的镜头。镜头实际测试焦距为52.4毫米,光圈为f/1.83,有0.23%的桶形畸变,f/1.8和5.6光圈下的边缘失光问题如下图所示。这支镜头使用了塑料镜筒降低成本,售价比AI-S的版本低了49美元,内部整体做工与其他品牌的饼干镜头相似,但低于Nikkor的一贯品质。镜头仅使用了单层镀膜。
镜头轴向有轻微黄色炫光、球差过矫正和光轴不正问题,收缩光圈到f/2.8可以大幅改善。离轴方向存在大量黄色炫光、一定慧差和轻微像散,收缩光圈到f/5.6后画质变好,没有检测到横向色散。
镜头的最高分辨率出现在f/8光圈,达到中心80线对/毫米、边缘63线对/毫米。最高反差出现在f/5.6~8光圈,达到中心68~69、边缘62~63。
四、Nikon Series E 100mm f/2.8
这支镜头的编号为1781830,售价194.5美元。镜头实际测试焦距为100.5毫米,光圈为f/2.82,有0.67%的枕形畸变,f/5.6光圈下边缘失光为0.12档。
镜头轴向存在轻微红紫色炫光和球差过矫正问题,收缩到f/5.6光圈后消失,光轴很正。离轴方向有轻微横向色散、慧差和斜向炫光,收缩到f/8光圈后消失。
实拍时,镜头在最大光圈下表现出轻微炫光,但只要稍微收缩光圈这一问题就会消失。
镜头的最高分辨率出现在f/8~11光圈,达到中心62线对/毫米、边缘55线对/毫米。最高反差出现在f/8光圈,达到中心60、边缘54。
五、Nikon Series E Zoom 75~150mm f/3.5
《Modern Photography》杂志在1980年10月刊中评测了这支镜头,镜头编号为1796349,售价316美元。镜头的实际测试焦距为77.05~148.03毫米,光圈为f/3.54~3.57。75毫米端有1.68%的桶形畸变,150毫米端有1.62的枕形畸变。f/5.6光圈下75毫米端有0.63档的边缘失光,150毫米端有0.50档的边缘失光。对焦和变焦环阻尼顺滑,不进行手动操作时没有自己滑动的倾向。
150毫米端存在轻微轴向色散,收缩光圈到f/8后消失,而且较长焦距下有光轴不正的问题;离轴方向存在轻微慧差和红色炫光。100至75毫米端色散依然存在,但光轴更正;100毫米端离轴方向同样存在轻微慧差和红色炫光,70毫米端存在轻微偏色。
实拍时,镜头的长焦端存在轻微红色炫光,但整体画质扎实锐利 - 哪怕是在边缘位置。
镜头的最高分辨率出现在100毫米端的f/5.6~11光圈,达到中心76线对/毫米、边缘60线对/毫米,75和150毫米端的f/5.6~8光圈表现也较为出色。最高反差出现在100毫米端的f/11光圈,达到中心52、边缘57,150毫米端的反差略有下降。
《Modern Photography》杂志还在同年12月针对增距镜如何影响画质的测试中提供了以下数据。搭配测试的转接环为 Nikon TC-200,售价180美元。使用增距镜后,镜头在75毫米端(等效150毫米)的最高分辨率出现在f/16光圈,中心和边缘都达到34线对/毫米,在等效150毫米端(300毫米)的最高分辨率出现在f/16~22光圈,达到中心31线对/毫米、边缘19线对/毫米。相比较于未使用增距镜的状态,最佳光圈变小,而同光圈下75毫米端的中心分辨率降低了约47%,边缘分辨率降低了约40%;150毫米端的中心分辨率降低了约52%,边缘分辨率降低了约57%。另外在使用增距镜后镜头的畸变变小,75毫米端为0.22%的桶形畸变,150毫米端为0.23%的桶形畸变。
结语 - E比AI-S差很多吗?
相对AI-S系列,大家总是称呼E系列镜头为塑料拖鞋,从做工来看这确实没说错。
首先,大部分E系列镜筒外部为塑料,仅在内部固定镜片的结构中使用金属,并采用了另外一些方法降低成本。以 Nikon Series E 50mm f/1.8 为例,它的镜头对焦螺旋使用了铝和塑料制作,较粗的塑料螺纹相比传统的黄铜和铝制螺纹更加易于制造。这些塑料螺纹并不是完整的一圈,而是出现在了三个等距位置,这倒并不是偷工减料,而是为了减少接触面积、降低对焦阻尼。这样的对焦螺旋设计并不会产生明显的磨损,但使用者可以感受到操作手感不同于黄铜对焦螺旋。
其次,E系列镜头还大量使用C型垫片,并使用它的缺口将内部结构固定在镜筒上。而这一涉及精密光学对齐操作的生产步骤,在AI-S系列镜头上通常是通过拧螺丝实现的。
另外,诸如 Nikon Series E 50mm f/1.8 这样的镜头也没有使用弹簧加滚珠的方式来提供光圈环档位,取而代之的是一个相对更容易老化的弹片。关于这个结构可能导致的问题,大家可以参考往期文章。虽然很多小型镜头会使用弹片结构来节约空间,但尼康在这里显然也有成本的考虑。
相比AI-S系列,E系列镜头确实是简化的产品。不过我们也不必责怪尼康 - 《Modern Photography》指出,在那个时代很多厂商是悄悄将镜头从金属改为塑料的,而尼康则在推出更低端E系列镜头的同时,没有降低AI-S系列的品质。
E系列和AI-S系列机械性能的差距显而易见,但它们的光学素质差距真的非常明显吗?除了上面的数据,《Modern Photography》还做了两次对比:
首先,在 Nikon EM 的评测中,杂志将 Nikon Series E 50mm f/1.8 与 Nikon AI-S Nikkor 50mm f/1.8 进行了对比。虽然编号为1817692的AI-S镜头在同光圈下的分辨率略有优势,但E系列镜头的反差表现已经极为接近,而且畸变控制更好、体积更小。
而另一项对比就更有趣了。《Modern Photography》的读者 Alan Mitosky 在对比两支尼康105mm镜头时拍摄了很多照片,但一起送回来的拍摄自 Nikon Series E Zoom 75~150mm f/3.5 的照片却让他非常惊喜,其画质甚至超过了两支105毫米镜头,通过读者来信咨询后,《Modern Photography》杂志也拿出数据证实了Alan的判断 - 许多变焦镜头,甚至是廉价的变焦镜头都是有机会在光学性能上超越定焦镜头的。借此机会正好我们也来看看这三支镜头的综合表现,补全往期文章中缺少针对两支105mm镜头性能详细解读的遗憾。
三支镜头的最高分辨率都出现在f/5.6~11光圈下,Nikon Series E Zoom 75~150mm f/3.5 达到中心76线对/毫米、边缘60线对/毫米,而 Nikon AI-S Nikkor 105mm f/2.5 是中心70线对/毫米、边缘63线对/毫米,Nikon AI-S Micro-Nikkor 105mm f/2.8 是中心69线对/毫米、边缘62线对/毫米。
可以看出,E系列镜头的光学素质并没有一些人传言的那么不堪。从这支变焦镜头来看,虽然边缘边缘分辨率比两支105mm的AI-S镜头低了3~5%,但中心分辨率却高了将近10%,而考虑到这是一支具备变焦能力的镜头,它的优势就更明显了。《Modern Photography》更是表示这支镜头拥有同时期同规格镜头中最高的分辨率 - 哪怕不考虑价格因素。
因此如果你更在意镜头的做工和可靠性,还是选择AI-S系列更好,而如果只是希望追求低价格、高素质,那么E系列的性价比优势就比较明显了。当然考虑到当年的定位、具体的做工用料,诸如 Nikon Series E 50mm f/1.8 这样的镜头在今天就没什么性价比了,大家不要被它的饼干外表迷惑。
加入我们的微信群
为了方便读者们交流,我们建立了除了影像文化什么都批判的微信群,欢迎大家加入。搜索小编的微信,添加好友拉进群↓
微信号:TianyiLi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