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康AI/AI-S系列镜头性能数据(下)变焦镜头

文摘   2024-07-30 12:20   北京  

上一期文章中我们介绍了尼康AI和AI-S系列镜头:

尼康AI/AI-S系列镜头性能数据(上)定焦镜头

今天我们继续这个话题的下半部分,一起来看看几支变焦镜头的表现。资料同样来自上世纪70~80年代的《Modern Photography》、《Popular Photography》杂志。其中《Popular Photography》杂志的数据为针对标靶0.01毫米线条的反差测试结果,请注意区分。另外,两个杂志也基本没有重新评测自Auto/K系列时代开始光学结构就未改变的镜头,如果大家对前面的镜头感兴趣,可以回看往期内容:

尼康Auto系列镜头性能数据

尼康Auto系列镜头性能数据(二)

尼康Auto/K系列镜头性能数据(三)


一、Nikon AI Zoom-Nikkor 35~70mm f/3.5

这支镜头的编号为764435,售价为786美元。镜头实际测试焦距为35.45~69.01毫米,光圈为f/3.48,35毫米端有0.45%的桶形畸变,70毫米端有0.23%的枕形畸变。f/5.6光圈下,35毫米端有1.0档的边缘失光,70毫米端有0.75档的边缘失光。镜头在长焦端实现了不到1米的最近对焦距离,对于此类镜头来说表现很好,适合拍摄人像。全浮动镜组的设计让镜头保持了很小的体积,同时为广角端做了较好的矫正。镜头做工很棒,在FM、FE这样相对轻便的机身上平衡性也不错。旋入式的镜头盖很好地保护了镜头,但也导致操作略有不便。

35毫米端,镜头存在轻微红色炫光和色散,收缩光圈到f/8可以大幅改善,继续收缩光圈到f/11达到衍射极限。离轴方向有轻微的红绿色色散、一些慧差和轻微的斜向炫光,收缩光圈到f/5.6后画质变好。

50毫米端,轴向可以看到一些球差和色散,收缩光圈到f/5.6后画质获得改善。离轴方向存在轻微黄色炫光、慧差和红蓝色横向色散收缩光圈到f/8时部分炫光依然存在。整体在f/11时达到出色的表现。

70毫米端,轴向可以看到一些球差、轻微的畸变和光轴不正问题,收缩光圈到f/8可以极大改善画质。离轴方向可以看到轻微慧差、像散和扭曲问题,收缩光圈到f/5.6可以大幅改善,在f/8时画质已经可以接受,但较为明显的红色炫光会一直保持到f/16。

实拍时,镜头在最大光圈下的画面偏软,面向阳光时有轻微的绿紫色炫光出现,离轴方向的边缘画质表现接近中心。收缩光圈到f/5.6后炫光消失,只留下轻微的鬼影。整体来说镜头在整个变焦范围内表现出了一致的高画质。

镜头的最高分辨率出现在50毫米端的f/11光圈,达到中心69线对/毫米、边缘49线对/毫米。最高反差出现在35毫米端的f/8~11光圈。

二、Nikon AI-S Zoom-Nikkor 35~70mm f/3.5

这支镜头的编号为966894,售价为675美元。镜头实际测试焦距为35.84~69.69毫米,光圈为f/3.58~3.67,35毫米端有不到1%的桶形畸变,70毫米端有不到1%的枕形畸变。f/5.6光圈下,35毫米端有1.3档的边缘失光,70毫米端有0.2档的边缘失光。镜头做工继承了尼康一贯的高品质。

镜头轴向存在轻微色散和球差过矫正问题,收缩光圈到f/8达到衍射极限;离轴方向可以看到轻微斜向炫光和像散,横向色散始终存在。70毫米端离轴方向没有看到像散,但可以看到慧差。

实拍时,镜头在各个焦段全开光圈时的画质都偏软,收缩光圈到f/5.6后大幅改善。各个焦段的边缘画质表现尚可,并且炫光控制很好。整体性能非常好,尤其微距表现优于此类镜头的平均水平。

镜头的最高分辨率出现在50~70毫米端的f/11光圈,达到中心62线对/毫米、边缘55线对/毫米的水平;最高反差出现在50毫米端f/8光圈,达到中心72、边缘58。在进行1:4放大倍率的微距摄影时,镜头在f/11~22光圈下达到中心45线对/毫米、边缘32线对/毫米的最高分辨率。


三、Nikon AI-S Zoom-Nikkor 35~105mm f/3.5~4.5

这支镜头的编号为1939949,售价为325.5美元。镜头实际测试焦距为36.30~103.25毫米,光圈为f/3.48~4.71,35毫米端有不到1%的畸变,105毫米端有1.38%的枕形畸变。f/5.6光圈下,35毫米端有1.4档的边缘失光,105毫米端有0.5档的边缘失光。镜头做工继承了尼康一贯的高品质。

35毫米端,镜头轴向存在轻微的球差过矫正和轴向色散,收缩光圈到f/8达到衍射极限。离轴方向有轻微斜向炫光和极轻微的像散,横向色散始终存在。

50毫米端,镜头轴向存在轻微的球差过矫正和轴向色散,收缩光圈到f/8达到衍射极限。离轴方向有轻微斜向炫光和慧差,横向色散始终存在。

105毫米端,轴向存在轻微球差矫正不足问题,伴随有轻微的黄色炫光,收缩光圈到f/8达到衍射极限。离轴方向有轻微斜向炫光和像散,横向色散始终存在。

实拍时,镜头全开光圈的画质偏软,需要收缩光圈到f/8来显著增加锐度。35毫米端能看到线条复杂的线性畸变。整体来说画质扎实锐利,平时和微距摄影的表现超过此类镜头的平均水平。

在35毫米端的f/11光圈、50~105毫米端的f/8~11光圈下,镜头达到中心62线对/毫米、边缘55线对/毫米的最高分辨率。105毫米端f/11光圈下,镜头达到中心72、边缘55的最高反差。微距摄影时,镜头在f/11时能达到中心40线对/毫米、边缘29线对/毫米的整体高分辨率,继续收缩光圈,中心提高至45线对/毫米,边缘降低至25线对/毫米。

在针对 Nikon FA 的评测中,《Popular Photography》也测试了这支镜头,编号为1835808。镜头对焦和变焦阻尼顺滑,又不会在镜头竖直放置时产生滑动。镜头主体为铝制,卡口处使用镀铬黄铜,自动光圈结构非常坚固,并且和镜筒内其他部件一样做了非常好的消光处理。镜筒内部塑料凸轮零部件做工良好、阻尼顺滑。镜头的锐度和反差表现都非常好。镜头实际测试焦距为36.2~101.47毫米,光圈为f/3.29~4.51,T值为T-3.66~5.01。

35毫米端,稍微收缩光圈后像场中心至2/3位置的像散会消失,继续收缩到f/4.5后,边缘像散、中心和边缘慧差会消失,到f/5.6时暗角消失,f/6.3时全部慧差消失。这个焦距下镜头存在0.08毫米的蓝/绿/色纵向色散,收缩光圈到f/8后有0.12毫米的焦点偏移。存在轻微枕形畸变和光轴不正问题。全开光圈时中心至像场1/3处反差为55~60%左右,边缘为30~40%左右,收缩光圈到f/8后中心反差超过65%,边缘超过45%。

50毫米端,稍微收缩光圈后像场中心至2/3位置的像散和中心慧差会消失,继续收缩到f/4.5后像场2/3位置的慧差会消失到f/5.0暗角消失,到f/5.6时边缘慧差消失,到f/6.3后边缘像散消失。这个焦距下镜头存在0.08毫米的蓝/绿/色纵向色散,收缩光圈到f/8后有0.09毫米的焦点偏移存在较为明显的枕形畸变,没有发现光轴不正问题。全开光圈时中心至像场1/3处反差超过60%,边缘为3545%左右,收缩光圈到f/8后中心反差超过75%,边缘为55~65%左右。

105毫米端收缩光圈到f/4.6后像场中心慧差和暗角会消失,继续收缩到f/5.6后全部慧差会消失到f/6.3时中心像散消失,到f/8后像场2/3处像散消失,到f/11全部像散消失。这个焦距下镜头存在0.11毫米的蓝/绿/红色纵向色散,收缩光圈到f/8后有0.03毫米的焦点偏移存在较为明显的枕形畸变,光轴略微不正。全开光圈时中心至像场1/3处反差为50~60%左右,边缘为15~35%左右,收缩光圈到f/8后中心反差为60~75%左右,边缘为20~35%左右。

35毫米端微距摄影时,稍微收缩光圈后像场中心的慧差和像散会消失,继续收缩到f/4.5后暗角消失,到f/5.6时像场2/3处的慧差和全部暗角会消失,到f/5.6时全部慧差消失,到f/8后像场2/3处像散消失,到f/14全部像散消失。这时镜头存在0.10毫米的蓝/绿/色纵向色散,收缩光圈到f/8后有0.24毫米的焦点偏移。存在轻微桶形畸变,没有光轴不正问题。全开光圈时中心至像场1/3处反差为52~57%左右,边缘为15~35%左右,收缩光圈到f/8后中心反差为55~65%左右,边缘为17~50%左右。


四、Nikon AI-S Zoom-Nikkor 35~135mm f/3.5-4.5

在 Nikon N2000 的评测中,《Popular Photography》杂志测试了这支镜头,镜头编号为220352。镜头实际测试焦距为34.2~124.3毫米,光圈为f/3.11~4.28,T值为T-3.52~4.85。镜头在50~135毫米端存在轻微枕形畸变,f/5.6光圈下没有明显暗角,光轴很正(微距下稍差,但也接近完美)。得益于浮动镜组的设计,镜头的焦点偏移只有百分之几毫米。镜头卡口为全铝制,硬塑料部分加工良好,自动光圈结构简单、结实。镜头内部没有使用润滑油,有效避免了极端情况下部件粘滞的问题。

全开光圈时,35~50毫米端中心至像场1/3处的反差可以超过60%,135毫米端稍低,不到55%,整体边缘则在30~50%左右。收缩光圈到f/8后,各个焦距下的反差都获得提升,各端中心都达到75%左右,边缘超过50%。大光圈微距摄影时,中心反差比远距离摄影稍高,但边缘稍弱。


五、Nikon AI Zoom-Nikkor 50~300mm f/4.5 ED

这支镜头的编号为185367,含皮桶的售价为2875美元。镜头实际测试焦距为51.24~300.13毫米,光圈为f/4.67~4.68,50毫米端有不到1%的桶形畸变,300毫米端有2.51%的枕形畸变。f/5.6光圈下,50和300毫米端都有0.8档的边缘失光。ED镜片的应用有效降低了色散、改进了对焦精度、减少了彩色眩光,增强了整体表现。脚架孔对这个镜头来说显得非常必要,脚架环上还有两个背带环,方便携带。镜头的对焦和变焦环操作顺滑、阻尼适中。镜头很重、很结实,做工也很好,但也非常昂贵。杂志建议将其安装在重型三脚架上使用。

各个焦段下,都可以从光轴方向看到轻微的球差矫正不足问题,导致最大光圈下有轻微炫光,收缩光圈到f/5.6后炫光消失,并达到衍射极限。得益于ED镜片,几乎在所有焦段都没有发现彩色炫光,哪怕是300毫米的长焦端。收缩光圈到f/8或更小光圈,轴向可以达到近摄的最佳画质表现。离轴方向,50和300毫米端的边缘有轻微慧差,200毫米端边缘有轻微的像散,收缩光圈到f/8后离轴方向可以达到等同于轴向最佳画质的表现。不过收缩光圈到f/8或更小,可以看到极其轻微的横向色散,但对画质的影响不如离轴像差大。

实拍时,这支镜头表现出了与定焦镜头相似的锐利画质。从200毫米变焦到300毫米时出现了0.25毫米的焦点偏移,轻微调整对焦点可以让画质重新变得锐利。300毫米端的最大光圈下画质偏软,收缩光圈到f/5.6可以改善,另外这个焦距下也存在轻微枕形畸变,但不太容易被察觉到。镜头的色彩表现非常好。整体来说这支镜头的素质远超此类镜头的平均水平,即便是在最近对焦距离下。

镜头的最高分辨率出现在50毫米端的f/11光圈,达到中心66线对/毫米、边缘47线对/毫米;最高反差出现在f/8光圈,达到中心68、边缘50的水平。


六、Nikon AI-S Zoom-Nikkor 80~200mm f/4.0

这支镜头的编号为203991,售价701美元。镜头实际测试焦距为80.25~198.03毫米,光圈为f/3.98~4.07,80毫米端有1.52%的桶形畸变,200毫米端有1.4%的枕形畸变。f/5.6光圈下,80毫米端有1.0档的边缘失光,200毫米端有0.9档的边缘失光。相较于上一代 Nikon AI Zoom-Nikkor 80~200mm f/4.5,除了前组尺寸稍大外,这支镜头在体积和重量基本相同的前提下将光圈增大到了f/4.0,对焦距离更近,而且更大的对焦与变焦环也方便操作。不过这支镜头依然没有脚架孔和内置遮光罩。

80毫米端,轴向存在轻微球差,收缩光圈到f/11后消失。离轴方向存在轻微慧差,收缩光圈到f/11后消失并接近衍射极限,整体有轻微红蓝色横向色散。

135毫米端,轴向存在轻微球差离轴方向存在轻微炫光,收缩光圈到f/11后问题消失,整体有轻微红蓝色横向色散,衍射极限为f/22光圈。

200毫米端,轴向存在轻微炫光和球差,收缩光圈到f/8后炫光消失,到f/11后球差消失。离轴方向,大光圈下有大量炫光,收缩到f/11光圈后改善轻微。整体有轻微红蓝色横向色散。

实拍时,这支镜头在所有焦段下的影调都很好,炫光控制也不错,但最大光圈下画质偏软,收缩光圈到f/8后画面变得锐利,反差也获得提升。整体表现属于此类镜头的平均水平。

镜头的最高分辨率出现在135毫米端f/8光圈,达到中心62线对/毫米、边缘49线对/毫米的水平。最高反差出现在80毫米端的f/8光圈,达到中心70、边缘59。


七、Nikon AI Zoom-Nikkor 80~200mm f/4.5

这支镜头的编号为771593,含皮桶售价926美元。镜头实际测试焦距为81.28~201.90毫米,光圈为f/4.60~4.59,80毫米端有1.32%的桶形畸变,200毫米端有0.68%的枕形畸变。f/5.6光圈下,80毫米端有0.83档的边缘失光,200毫米端有0.75档的边缘失光。相较于上一代 Nikon AI Zoom-Nikkor 80~200mm f/4.5,这支镜头在外观没有发生明显变化的情况下悄悄修改了光学设计。镜头的对焦和变焦环操作顺滑。

80毫米端,轴向轻微红色炫光和光轴不正问题,收缩光圈到f/5.6后炫光得到极大缓解。离轴方向存在轻微横向色散和红色炫光,收缩光圈到f/5.6后消失。

135毫米端,轴向轻微红色炫光,收缩光圈到f/8后消失,离轴方向有少量慧差和横向色散,收缩光圈到f/5.6后消失

200毫米端,轴向轻微红色炫光和球差过矫正问题,收缩光圈到f/8后消失离轴方向有轻微慧差和红色炫光,以及少量横向色散,收缩光圈到f/11后基本消失。

实拍时,这支镜头从中心到边缘的画质表现都很好,但大光圈下存在少量炫光

镜头的最高分辨率出现在135毫米端f/16光圈,达到中心60线对/毫米、边缘48线对/毫米的水平。最高反差出现在135毫米端f/8光圈,达到中心68、边缘48


结语

以上就是这期的全部内容了。相比其他品牌和卡口,目前尼康AI和AI-S系列镜头的资料偏少,后续我们还会积极搜集、适时补充。

另外在搜集这期资料时,我们也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细节:《Modern Photography》杂志表示35~70毫米焦距在日本比较流行,相比之下美国市场对这个焦距的变焦镜头反响一般。反倒是43~86毫米这样的焦距在日本和美国都比较受欢迎,虽然其画质表现一般。




加入我们的微信群

为了方便读者们交流,我们建立了除了影像文化什么都批判的微信群,欢迎大家加入。搜索小编的微信,添加好友拉进群↓

微信号:TianyiLiu


影像文化批判
忘记摄影,回归器材,除了影像文化什么都批判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