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之前的文章中,我们简单展示过几支奥林巴斯(Olympus)OM系列单反镜头的性能数据:
由于篇幅有限,当时我们没有详细展开来讲。今天借着完善镜头性能系列文章的机会,我们将70~80年代《Modern Photography》杂志评测过的奥林巴斯OM系列镜头数据尽可能详细地展示给大家。
内容分为上下两期,我们今天先来看看OM卡口的广角和标准焦距镜头。
Olympus OM Zuiko Auto-Fisheye 16mm f/3.5
这支镜头编号为100151,售价为549.95美元。实际测试焦距为15.7毫米。结合主打小巧的OM1机身,这支小巧的镜头与美能达 OK-Rokkor 16mm f/2.8 相似,主打“半鱼眼”的定位 - 使用整个成像像场覆盖180°视角的画面。镜头不支持使用螺纹滤镜中灰、黄色(Y48/Y2)和 橙色(O56/O2)橙色滤镜。
全开光圈时,镜头重心存在轻微红色色散,以及球差导致的微弱炫光。镜头光轴不正的问题很轻微,没有影响到画面锐度。边缘存在大量的红、绿、紫色横向色散,收缩光圈后改善也不明显,不过色散的尺寸较小,对画面锐度没有构成影响。中像场的像散较为明显,但到了画面边缘会减弱。全开光圈时慧差较为明显,收缩光圈到f/5.6~8之间时会消失,慧差带来的斜向炫光不明显,整体反差表现很好。即便在最极端的情况下,镜头的鬼影和炫光控制也都非常好。
镜头在f/5.6光圈时达到中心最高分辨率,为70线对/毫米,收缩光圈到f/11后这一数值降低至63线对/毫米,但边缘提升到50线对/毫米。光圈f/8时达到中心69、边缘35的最高反差。
Olympus OM Zuiko 18mm f/3.5
这支镜头的编号为103672,含皮桶售价为750美元。镜头实际测试焦距为18.76毫米,光圈f/3.51,存在1%的枕形畸变,f/5.6时边缘失光3.4档。这是奥林巴斯OM卡口镜头中焦距最广的一支,《Modern Photography》称赞了它小巧的体积,但由此带来的较为突出的前组镜片也导致了一些不便,它需要安装奥林巴斯的49-72转接环才能使用滤镜。
光圈全开时,轴向存在轻微的黄色炫光,收缩光圈到f/5.6后消失。离轴方向画质稍弱,存在轻微横向色散和斜向炫光,收缩光圈到f/8.6后炫光消失。镜头的实拍表现很好,只有收缩光圈到f/16时才会出现一定衍射,对于一支18毫米焦距的镜头来说线性畸变也非常小。
镜头在f/5.6时达到重心62线对/毫米的分辨率,继续收缩光圈到f/8.0后,虽然重心分辨率下降,但边缘分辨率可以提升至49线对/毫米,并且反差获得提升。继续收缩光圈到f/11,镜头达到中心74、边缘49的整体最高反差。
Olympus OM Zuiko Auto-W 21mm f/2.0
这支镜头的编号为100094,售价575美元。测试焦距为20.15毫米,光圈为f/1.91,存在0.9%的桶形畸变,f/5.6时边缘失光为1.12档。
光圈全开时能看到轻微的光轴不正问题,轴向存在轻微的红色炫光和过矫正球差,收缩光圈到f/5.6可以改善炫光。离轴方向存在大量慧差、黄蓝相间的横向色散和轻微黄色炫光,收缩光圈到f/5.6可以改善。实拍时,光圈全开条件下画面中心存在轻微炫光,但边缘画质没有明显降低。收缩光圈到f/5.6后画面整体变得非常锐利,但直到f/8时炫光依然存在。畸变表现中规中矩。
在f/4~5.6光圈下,镜头达到87线对/毫米的最高中心分辨率,继续收缩光圈到f/8,中心分辨率降低到78线对/毫米,但边缘提升到44线对/毫米,同时达到中心58、边缘42的最高反差。
Olympus OM G.Zuiko Auto-W 21mm f/3.5
这支镜头的编号为100355,售价329.95美元。镜头实际焦距为21.5毫米,存在2%的桶形线性畸变,畸变控制对于这类镜头来说非常不错。
光圈全开时,镜头中心存在轻微的红绿相间色散和少量球差,但球差造成的炫光较为明显,收缩一档光圈后可以明显改善。镜头的对焦点偏移量为0.04毫米。镜头边缘的横向色散控制很好,但只在最边缘比较明显。在f/3.5~5.6光圈下可以检测到边缘像散,收缩光圈到f/8后基本消失,最边缘的像散同样在收缩一档光圈后可以改善,但直到f/16也不会完全消失。镜头慧差控制的还不错,光圈全开时有轻微斜向炫光,到像场最边缘位置比较明显,收缩光圈到f/5.6可以改善,到f/8时炫光基本消除。镜头的光轴很正,整体没有发现鬼影和炫光。
镜头在f/8~11时达到中心56线对/毫米、边缘40线对/毫米的最高分辨率,并在f/11时实现中心67、边缘64的最高反差。
Olympus OM H.Zuiko Auto-W 24mm f/2.8
这支镜头的编号为100174,售价279.95美元。镜头实际焦距为25.1毫米。
镜头的球差炫光和中心色散控制很好,全开光圈也基本看不到这些瑕疵,收缩光圈到f/5.6则可以将它们完全消除。边缘横向色散控制很好,但存在一定像散,不过实拍时不明显,收缩光圈到f/4可以基本消除。全开光圈时,外1/3像场存在一定慧差导致的炫光,收缩光圈到f/5.6可以消除。鬼影和炫光轻微,整体控制高于平均水平。
镜头在f/5.6光圈时达到中心80线对/毫米、边缘50线对/毫米的最高分辨率,在f/8光圈时达到中心74、边缘70的最高反差。
Olympus OM Zuiko Shift 24mm f/3.5
这支镜头的编号为101456,含皮桶的售价为1085美元。镜头实际测试焦距为24.06毫米,光圈f/3.43,存在1.09%的桶形畸变,f/5.6光圈下边缘失光为2.3档。镜头前组非常巨大,导致其只能通过旋转切换选择内置的UV(L39)、黄色(Y48)、橙色(O56)、红色(R60)滤镜,不过这个巨大的镜头在OM机身上平衡性还不错。镜头底部的光圈收缩控制杆需要手动操作,在没有自动曝光的机身上使用时有忘记的风险,建议对正镜头、操作完光圈后再进行移轴拍摄。
光圈全开时,镜头中心存在轻微的过矫正球差、像散和慧差,收缩光圈到f/8可以改善。镜头始终存在轻微的横向色散。移轴操作达到5毫米时出现大量的慧差和少量的横向色散,达到10毫米时出现轻微的黄色斜向炫光,收缩光圈到f/5.6后移轴时的画质瑕疵会消除。
在实拍时,镜头在各档光圈都表现出了优秀的画质。不进行移轴操作时,虽然画面中心偏软且存在少量绿、紫色色散,但收缩2档光圈可以进一步提升整体画面锐度、消除色散。移轴操作达到10毫米时,中心画质仍然锐利,不过反差有所降低,边缘画面会收到像散影响变软,收缩光圈到f/5.6可以改善。
镜头在光圈f/8~11时达到中心69线对/毫米、边缘49线对/毫米的最高分辨率,同时实现中心56~58、边缘37~39的最高反差。
Olympus OM G.Zuiko Auto-W 28mm f/3.5
这支镜头的编号为102063。镜头的实际测试焦距为28毫米,存在轻微的桶形畸变。
镜头存在球差过矫正的问题,球差引起的炫光极少。镜头的慧差、像散和横向色差同样很少。
光圈全开时,镜头中心达到最高分辨率,为72线对/毫米。收缩光圈到f/11后,画面整体达到最佳表现,中心和边缘都达到56线对/毫米的水平。
值得一提的是这支镜头在使用OM-1机身测试的过程中出现了欠曝半档的问题。
Olympus OM Zuiko Auto-W 35mm f/2.0
这支镜头的编号为100395,售价259.95美元。镜头实际测试焦距为35毫米,存在轻微的桶形畸变。
在光轴方向,f/2~2.8光圈下,这支镜头存在轻微的色散,炫光控制很好,焦点偏移和像散都低于平均水平。离轴方向,全开光圈时可以看到轻微的黄色色散和斜向炫光,收缩光圈到f/4可以消除。镜头没有发现光轴不正的问题,但边缘存在较大的场区。
实拍时,大光圈下镜头的轴向色散不明显,但收小光圈后出现了轻微的黄色和紫色色散。镜头的炫光和横向色散极少,像散基本看不到。
Olympus OM G.Zuiko Auto-W 35mm f/2.8
这支镜头的编号为104684。镜头实际测试焦距为35.1毫米。
像散、慧差和炫光都很少,横向色散几乎看不到,实拍效果非常锐利。
镜头的最高分辨率出现在f/11光圈,中心和边缘都达到了64线对/毫米。
Olympus OM Zuiko Shift 35mm f/2.8
这支镜头的编号为103576,售价448美元。镜头整体做工不错,移轴阻尼顺滑,但暴露的移轴操作缝隙可能容易进灰。镜头依然使用了按钮操作光圈来切换全开和拍摄状态。镜头实际测试焦距为36.23毫米,光圈f/2.86,移轴量为0时,存在0.89%的桶形畸变,移轴量达到11毫米时存在0.2%的枕形畸变。光圈f/5.6条件下,移轴量为0时有0.63档的边缘失光,移轴量达到11毫米时有1.5档的边缘失光。
在光轴方向,镜头存在轻微的红橙色炫光和球差过矫正问题,收缩光圈到f/5.6可以改善。当镜头移轴角度为0时镜头光轴很正。移轴操作达到11毫米时,收缩光圈,从f/5.6开始可以获得较好的画质。
实拍显示这支镜头在光圈全开条件下中心和边缘都有不错的画质,伴随轻微的红色炫光,但基本不影响成像,收缩光圈到f/5.6后边缘也变得锐利,移轴操作到12毫米时都有着不错的表现。底片上可以看到轻微的暗角,但进行移轴操作时配套的OM-2机身整体曝光准确。
移轴量为0时,除f/22最小光圈,镜头都能保持60线对/毫米以上的中心分辨率,在f/11光圈时达到中心67线对/毫米、边缘48线对/毫米的最高值。在f/5.6~8时达到整体较高的反差水平。
移轴量为11毫米时,在f/8~11光圈下达到中心60线对/毫米、边缘42线对/毫米的最高分辨率,继续收缩光圈到f/16可以改善边缘画质,但中心分辨率开始降低。同样在f/5.6~8时达到整体较高的反差水平。
Olympus OM Zuiko Auto-S 40mm f/2.0
这支镜头的编号为101963,售价142美元。镜头实际测试焦距为41.33毫米,光圈为f/2.03。镜头存在1.5%的桶形畸变,在f/5.6光圈时边缘失光为0.906档。
镜头炫光控制的很好,但光圈全开时画面偏软。轴向存在像散,收缩光圈到f/8可以消除。轴向还存在轻微球差过矫正带来的黄色炫光。离轴方向存在慧差带来的斜向炫光,同样收缩光圈到f/8基本可以消除。离轴方向存在轻微的横向色散。
镜头在f/5.6时达到中心69线对/毫米、边缘49线对/毫米的最高分辨率,并在f/8达到中心63、边缘44的整体最高反差。
Olympus OM G.Zuiko Auto-S 50mm f/1.4
根据编号号段的不同,这支镜头也有许多版本,这里我们分开看一下。
首先是一支编号为102814的早期“银嘴”版本,搭配OM-2机身,套机售价为654.95美元。镜头的实际焦距为51.7毫米,光圈f/1.37,有不到-1%的畸变,f1.4和f/5.6时边缘失光如下图所示。
镜片研磨抛光不到位导致光圈全开时镜头存在紫色色散,收缩到f/2可以改善,到f/2.8基本消失。球差导致的炫光属于平均水平,但在较远距离上表现出的二线性是这支镜头的一大弱点。镜头边缘的横向色散控制很好,但像散、慧差带来的斜向炫光都高于平均水平,收缩光圈到f/2.8可以基本消除慧差,到f/4可以基本消除像散,并让边缘也变的锐利。镜头没有光轴不正的问题。在极端拍摄条件下,镜筒的内反射导致了极少量的鬼影和炫光。
镜头在f/2.8、f/11~16时达到了中心64线对/毫米的最高分辨率,而如果希望获得整体较高的分辨率,则可以使用f/5.6~8.0光圈,这时中心和边缘都有56线对/毫米。最高反差出现在f/5.6,中心66、边缘67。
相对于早期的“银嘴”版本,网络上也一直传言后期多层镀膜版本的这支镜头光学素质有一定改进 - 尤其是后期100万、110万编号的版本。这里我们来看几年后《Modern Photography》杂志评测OM-4机身时一起评测的镜头。这支镜头编号为1136552,搭配OM-4机身售价为1020美元。镜头的测试焦距为50.94毫米,光圈为f/1.44,存在1.35%的桶形畸变,边缘失光有所增加,在f/5.6时达到1档。
镜头轴向存在轻微红色炫光和过矫正问题,离轴方向有轻微的斜向炫光,整体来说收缩光圈到f/4后画质变好、问题基本消失。
实拍时,在最大光圈下,这支镜头的画面偏软,收缩光圈到f/2可以大幅提升画质,并在f/2.8继续获得改善,继续收缩光圈后画质改善不明显。画面整体锐度均匀、炫光控制良好。大光圈时明显的暗角在f/2.8后逐渐消失。
值得一提的是杂志认为这支镜头相比之前的版本没有发生光学结构的变化。
同一时期,《Modern Photography》还测试了编号为1140088的同型号镜头,镜头售价为170美元。镜头实际测试焦距为50.94毫米,光圈f/1.45,存在0.9%的桶形畸变,f/5.6时边缘失光0.9档。
镜头轴向存在轻微的球差过矫正和轻微红色炫光问题,收缩光圈到f/5.6可以消除问题。离轴方向存在轻微的斜向炫光和像散,同样收缩光圈到f/5.6可以基本消除,另外离轴方向还存在轻微的横向色散。
实拍显示这支镜头在各档光圈下,从中心到边缘都有着不错的锐度。最大光圈时有轻微的暗角,收缩光圈到f/2后可以极大改善,镜头整体素质高于平均水平。
镜头在f/4~8光圈下达到中心69线对/毫米、边缘62线对/毫米的最高分辨率,在f/5.6达到中心59、边缘48的最高反差。
Olympus OM F.Zuiko Auto-S 50mm f/1.8
这支 50mm f/1.8 是早期的“银嘴”版本,编号100239。镜头实际测试焦距为51.6毫米。
由于球差矫正不足,在全开光圈时,镜头中心的炫光和二次色散比较明显。有一定像散,不过不太严重。收缩两档光圈以上问题可以基本消除。
镜头最高中心分辨率出现在f/5.6光圈,为90线对/毫米,收缩光圈到f/11~16后中心分辨率有所下降,但边缘分辨率会从40线对/毫米逐渐提升到50线对/毫米。
考虑到评测标准的进步,在后来OM-10的相机评测中,《Modern Photography》测试了同样光学规格、编号更靠后的“黑嘴”版本。这支镜头的编号为1245595,搭配OM-10机身售价359美元。镜头的测试焦距为51.32毫米,光圈f/1.87,存在0.68%的桶形畸变,f/5.6时边缘失光不到1档。
最大光圈时,在光轴方向存在轻微的红橙色炫光以及光轴不正问题,收缩光圈到f/5.6时画面得到很大的改善,到f/8时炫光问题消除。离轴方向几乎没有横向色散,但光圈全开时有红黄色炫光,收缩光圈到f/5.6后边缘画质可以得到很大提升。
实拍显示即便在光圈全开的情况下,这支镜头的炫光控制也很好。收缩光圈可以让边缘画质提升,但会略微影响到中心画面的锐度。画面整体反差表现良好,直到f/16画质都可以保持得不错。可以看到横向色散,但对画质影响不大。
镜头在f/5.6~8光圈时达到中心78线对/毫米 、边缘69线对/毫米的分辨率,并实现整体较高的反差。
Olympus OM Zuiko MC Auto-S 50mm F/1.8
在1982年,奥林巴斯为 50mm f/1.8 镜头更新了光学设计,从之前的6片5组光学结构改为了6片4组。我们先来看看这支属于“MC”时代的镜头。这个测试来自某个德语杂志,出处不详。镜头的编号为2746340,有8%的不对称性和-1%的畸变。下面两张MTF图中左侧为f/1.8光圈时的数据,右侧为f/4.0光圈时的数据。
而在OM-PC的评测中,《Modern Photography》则测试了更为后期的铭牌标有“made in japan”版本的 50mm f/1.8 镜头。镜头编号为5113617,售价为105美元。镜头的实际测试焦距为51.24毫米,光圈f/1.83,畸变不到1%,f/5.6光圈下边缘失光0.8档。
镜头轴向存在球差矫正不足的问题,收缩光圈到f/5.6可以改善画质。离轴方向存在轻微的斜向炫光与像散。
实拍显示光圈全开时边缘画质偏软且存在暗角,但收缩光圈到f/4就可以让边缘和中心一样锐利并消除暗角。镜头的炫光控制很好,画面锐利。
镜头的最高分辨率出现在f/8光圈,达到中心70线对/毫米、边缘63线对/毫米。最高反差出现在f/5.6光圈,达到中心65、边缘55。
杂志同样认为这支镜头相比MC版本没有发生光学和机械结构方面的变化。
Olympus OM Zuiko Auto-Macro 50mm f/3.5
这支镜头的编号为100431,售价249.95美元。镜头实际测试焦距为52毫米。
全开光圈时,这支镜头没有表现出轴向色散,但有轻微的炫光,收缩光圈到f/5.6后基本消失。像散控制很好,在最边缘处都矫正的十分出色,径向到切向距离很小,没有出现光斑。离轴方向,在最大光圈下表现出一定慧差,收缩光圈到f/5.6后消失,继续收缩到光圈画面都很锐利。没有检测到光轴不正的问题,但有的镜片装配角度倾斜,导致增加了最大光圈下的炫光,不过实拍时没有影响。
结语
刚玩OM卡口镜头的时候我还是个小白,互联网尚不如今天这样发达。网络上能看到很多对于镜头版本的传言 - 尤其是标准焦距的镜头,一大票复制粘贴的文章都在重复着110万、100万编号的 50mm f/1.4 相比MC版本有多么优秀,以及 made in japan 铭牌的 50mm f/1.8 相较MC和银嘴版本的巨大提升。然而去认真搜索这些实验室测试数据后,才发现版本玄学的来源不过是早年间一些人拿扫描件在论坛上讨论的结果。真正实拍时我发现诸如 50mm f/1.4 这样的镜头,其实MC、100万、110万编号等不同版本的差别其实非常细微,有时个体差异远大于版本差异(不得不吐槽一下品控)。所以在此还是建议大家理性消费,不要被奸商和人云亦云的网文忽悠了。
加入我们的微信群
为了方便读者们交流,我们建立了影像文化批判的微信群,在这里我们除了影响文化什么都批判!欢迎大家加入。搜索小编的微信,添加好友拉进群↓
微信号:TianyiLi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