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能达SR卡口单反镜头性能数据(上)广角镜头

文摘   2024-06-17 14:34   北京  

今天继续讲镜头性能数据系列。

由于收到的评论、私信问题比较多,在开始正文之前,我们先就这个系列说明几个事情:

  1. 这个系列以译转载为主,除了最后的结语总结,中间不会插入我们的主观评价;

  2. 这个系列主要转载翻译数据不容易找到的老镜头,用于为中文互联网贡献摄影参考资料。比较近代、容易在官网和其他渠道找到MTF等数据的镜头,我们就不写了;

  3. 我们会搜集所有互联网、自购和借阅杂志上的镜头资料,尽可能全面地放出来,但遗憾的是依然有很多镜头在当年是没有被测试过或者我们无法找到的;

  4. 各家杂志的测试标准和条件不同,而且数据难以直接反映成片的观感,所以大家也不要迷信数据,仅做参考就行;

  5. 许多早期测试结果只有评价,没有数据。可以结合往期文章来解读数据 老杂志上的镜头分辨率只有描述没有数字,该怎么解读?

下面是正文。



在往期的文章中,我们曾经介绍过一部分美能达相机镜头的数据:

镜头分辨率数据 - 美能达 Minolta

这些主要来自《朝日相机》的数据涉及的镜头数量不多,而且鉴于杂志的测试标准和常见于《Modern Photography》、《Camera35》等杂志不同,所以解读起来比较困难。今天我们就整理一下《Modern Photography》、《Camera35》、《Popular Photography》在上世纪60~80年代做的一些SR卡口镜头测试数据作为补充,分享给大家。

镜头涉及SR、MC和MD系列,由于数量较多,我们会按焦距从短到长、光圈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序,分为三期来介绍。部分光学结构相同,但镜头版本不同、测试结果不同的数据,我们也会单独分开、全部放出来。


Minolta MC Rokkor-OK 16mm f/2.8

这支镜头售价为249.5美元,编号1501005。这支镜头在各档光圈下镜头中心的分辨率都达到了80线对/毫米,f/11时甚至达到了88线对/毫米。由于这是为天文摄影设计的鱼眼镜头,边缘分辨率难以用常见的标准测量。实验室实拍后认为f/2.8时边缘画质表现已经很好,而收缩光圈到f/4.0后已经达到了极佳的水准。f/2.8~5.6光圈下镜头的反差不错,继续收缩光圈到f/8~11,反差达到极佳的水平,继续收缩到f/16后出现一定下降。


Minolta MD W.Rokkor 17mm f/4.0

这支镜头的编号为2201164,售价487美元。镜头实际焦距为17.17毫米,光圈为f/3.9,存在不到1%的桶形畸变,在f/5.6时有1.75档的边缘失光。

光圈全开时,光轴方向存在球差导致的轻微红色炫光,实拍时会感觉画面偏软且一个边缘存在轻微炫光,有极其轻微的像散,但整体来看边缘细节还不错,收缩到f/8后画质会得到巨大改善。离轴方向存在红蓝相间的横向色散。逆光拍摄时有几个轻微的鬼影,但没有出现明显的炫光。

镜头在f/11~16达到最高分辨率,为中心53线对/毫米、边缘37线对/毫米,同时保持相对较高的反差成绩。如果希望获得较高的中心反差,则可以将光圈开大使用。


Minolta MD W.Rokkor 20mm f/2.8

这支镜头编号为1201949,售价423美元。镜头实际测试焦距为20.23毫米,光圈f/2.85,存在不到1%的桶形畸变,f/5.6光圈下有2.5档的边缘失光。

光轴方向存在轻微的彩色像差,收缩光圈到f/5.6可以改善,但边缘没有发现色散,炫光控制的也很好。

在f/5.6时镜头中心可以达到68线对/毫米的分辨率,继续收缩光圈到f/11,虽然中心分辨率会下降,但边缘分辨率和整体反差将获得一定提升。


Minolta MC W.Rokkor-NL 21mm f/2.8

这支镜头发售价格为355美元,编号1615547。镜头实际测试焦距为21.5mm,存在1.5%的枕形畸变。

全开光圈时,中心存在红蓝相间的色散,收缩光圈到f/5.6后基本消失,实拍时此方向还出现了轻微的紫色色散,不过低于平均水平。另外,镜头全开光圈时还有球差导致的轻微炫光,收缩光圈到f/4时消失。画面边缘存在超广角镜头常见的明显紫色横向色散,但没有严重到出现模糊或重影。全开光圈时边缘画面还存在少量的斜向炫光,收缩光圈到f/5.6后慧差会消失。从中像场到边缘有明显的像散,收缩光圈到f/8.0基本可以消除。镜头还存在极其轻微的光轴不正、鬼影、炫光问题。

仅仅收缩一档光圈,镜头中心即可达到68线对/毫米的最佳分辨率,收缩光圈到f/8可以保持这一数据,并达到中心76、边缘78的最佳反差。


Minolta W.Rokkor-QH 21mm f/4.0

这支镜头的售价为209.5美元,包含外置取景器(镜头尾部较长,需要预升反光板使用)

镜头在f/11光圈时达到最佳画质,分辨率为中心40线对/毫米、边缘34线对/毫米,照片放大到11x14英寸后反差和锐度表现都不错



Minolta W.Rokkor-PI 21mm f/4.5

这支镜头的售价为189.5美元,包含外置取景器(镜头尾部较长,需要预升反光板使用),但外置取景器的畸变较为明显

镜头光圈全开时中心分辨率超过50线对/毫米,收缩到f/5.6时超过56线对/毫米。f/8.0时达到最佳画质,中心分辨率超过60线对/毫米,边缘分辨率超过34线对/毫米。


Minolta MC W.Rokkor-SI 28mm f/2.5

被测试镜头当时发售价格为239美元,编号1716578。镜头实际测试焦距为28.6mm,存在1%的桶形畸变。

光圈全开时,中心存在红色的色散,收缩光圈到f/4可以改善,到f/5.6则完全消失。同时镜头中心还存在球差引起的轻微炫光,收缩光圈到f/4后基本就会消失。实拍时画面边缘的紫色和蓝色横向色散较为严重,影响到了锐度。光圈全开时镜头的慧差轻微,控制的很好。边缘像散较多,收缩光圈到f/8可以显著改善,继续收缩光圈到f/11后最边缘处也会消失。镜头存在轻微的光轴不正问题,但整体上对鬼影和炫光控制的比较好。

镜头全开光圈时候中心分辨率已经高达63线对/毫米,收缩光圈到f/5.6~8.0达到中心70线对/毫米、边缘50线对/毫米的最高分辨率,同时反差提高。

在1970年2月的《Modern Photography》杂志里,Modern Tests 专栏还测试了更早期金属对焦环版本的这支镜头,这支编号为1501605的镜头成绩如下。整体达到了上面后期版本的水平,只是在f/5.6时的画质稍差于f/8的表现。

除了《Modern Photography》外,1970年2/3月的《Camera35》杂志也评测过早期金属对焦环版本的 Minolta MC W.Rokkor-SI 28mm f/2.5 镜头。这支被测试镜头的编号为1501671,价格175美元。这个测试数据的结果非常亮眼,f/8光圈下甚至达到了中心88线对/毫米、边缘64线对/毫米的高分辨率。将光圈收缩到f/5.6后炫光基本消失,同时反差和边缘画质也都获得提升。


Minolta Auto W.Rokkor-SG 28mm f/3.5

被测试镜头当时发售价格为159.5美元。

这支镜头是当时美能达Rokkor镜头中性能最好的广角镜头,尤其是小光圈下的分辨率。整体来说,这支镜头在f/11时画质最好,达到了中心64线对/毫米、边缘40线对/毫米的分辨率水平,而且镜头反差也达到最佳。值得一提的是,在f/16时镜头的中心分辨率增高到了80线对/毫米,非常出色。

《Modern Photography》也测试了这支镜头。即便光圈全开,这支镜头整个像场内的照度都非常好,没有明显的暗角。而一片“Excellent”则意味着镜头全开光圈时中心分辨率超过56线对/毫米,收缩光圈时这一数值更是超过了64线对/毫米,边缘画质也同样出色,只有f/11~16时,边缘分辨率才低于40线对/毫米。与上面《Camera35》杂志的成绩非常接近。

Minolta MC W.Rokkor-SG 28mm f/3.5

被测试镜头当时发售价格为178美元,编号1716532。镜头实际测试焦距为28.3mm,存在0.5%的桶形畸变。

全开光圈时,画面中心色散不明显,但存在一定的球差,收缩光到f/5.6即可消除,但全开光圈存在像散导致的锐度下降,猜测可能由光轴不正导致。中像场到边缘能检测到明显的红色和绿色色散。全开光圈时画面边缘还能看到一些慧差引起的斜向炫光,收缩到f/5.6后慧差变小,但依然明亮,继续收缩到f/8后得到一定控制,并在f/11完全消除。边缘像散较为严重,需要收缩光圈到f/11才能控制到外侧1/3像场。没有明显的鬼影和炫光。

分辨率方面这支镜头表现一般,虽然全开光圈时中心有57线对/毫米的水平,但继续收缩光圈后这一数值并没有提高。整体来说,这支镜头存在比较明显的光轴不正问题,导致其性能没有超过光圈更大的f/2.5版本

《Modern Photography》杂志在1966年11月的专栏中测试了这支镜头早期的金属对焦环版本,编号为1215957。最佳画质同样出现在f/11光圈,但此时这支镜头的中心分辨率应该已经突破了60线对/毫米,比上面的测试结果稍高。


Minolta MC W.Rokkor-HH 35mm f/1.8

被测试镜头当时发售价格为233美元,编号1615558。镜头实际测试焦距为34.9mm,存在0.5%的形畸变。

光圈全开时,画面中心存在轻微的红色色散,收缩光圈到f/4可以明显改善,到f/5.6则完全消失。球差导致全开光圈时画面中心存在明显炫光,收缩光圈到f/2.8可以大幅改善,到f/4.0完全消失。画面边缘的横向色散控制的很好,但全开光圈时慧差导致的画面边缘斜向炫光和像散都比较明显,收缩至f/2.8可以略微改善,但需要继续收缩到f/4.0才能明显改善、获得锐利的边缘画质。镜头光轴很正,没有鬼影问题,但可能是因为镜片边缘研磨工艺的瑕疵,导致光斑不是很对称,画质也有所下降。

镜头全开时中心分辨率为50线对/毫米,f/2.8时提升到56线对/毫米,继续收缩到f/4~5.6后这一数值下降回50线对/毫米,不过边缘分辨率逐渐提高到50线对/毫米。镜头在f/8达到最佳画质,中心分辨率63线对/毫米、边缘50线对/毫米,中心反差78,边缘反差63。

在1970年2月的《Modern Photography》杂志里,Modern Tests 专栏还测试了更早期金属对焦环版本的这支镜头,这支编号为1104469的镜头成绩如下。一片“Excellent”可以看出其很好的素质,且没有像上面的镜头一样在f/4.0~5.6出现中心画质下降的情况,反而这两档应该都超过了64线对/毫米的分辨率。

除了《Modern Photography》外,1970年2/3月的《Camera35》杂志也评测过早期金属对焦环版本的 Minolta MC W.Rokkor-HH 35mm f/1.8 镜头。这支被测试镜头的编号为1103195,价格175美元。f/8~11时镜头分辨率达到了中心80线对/毫米、边缘72线对/毫米的分辨率。将光圈收缩到f/4边缘画质获得提升,继续收缩到f/5.6后炫光会消失,同时反差也会提高到最佳,继续收缩光圈直到f/16反差也不会有特别明显的降低。


Minolta Auto W.Rokkor-HG 35mm f/2.8

这支镜头售价为129.5美元。

镜头在f/8.0时达到中心64线对/毫米、边缘40线对/毫米的分辨率,放大到11x14英寸后观察,整体锐度和反差表现都很不错。


Minolta MC W.Rokkor 35mm f/2.8

被测试镜头当时发售价格为152美元,编号4700746。镜头实际测试焦距为34.2mm,存在1.5%的形畸变。

光圈全开时,画面中心存在比较明亮的红色和绿色色散,收缩光圈到f/5.6后会消失。画面中心的球差比较轻微,收缩光圈到f/4后基本消失。画面边缘的色散控制很好,但慧差较为明显,同时伴有极其轻微的像散,收缩光圈到f/5.6后问题基本消失。镜头光轴很正,没有明显的鬼影问题。

除了光圈收缩到f/5.6时出现了中心分辨率下降的问题,这支镜头的整体表现不错。f/8.0时中心分辨率为80线对/毫米,继续收缩到f/11时中心画质有所下降,但边缘分辨率提高到了56线对/毫米。f/8时反差表现最佳,中心达到69,边缘达到62。

《Modern Photography》杂志在1966年11月的专栏中测试了这支镜头早期的金属对焦环版本,Minolta MC W.Rokkor-HG 35mm f/2.8。几个头编号为1431593。最佳画质同样出现在f/5.6~8光圈,不过f/2.8~4.0时画质比上面测试的结果稍低。


Minolta W.Rokkor-QE 35mm f/4.0

在光圈f/8~16时,这支镜头达到中心56线对/毫米、边缘40线对/毫米的分辨率,虽然不算高,但考虑到这支镜头售价仅为65.5美元,这个表现也还可以接受。《Camera35》杂志表示相比之下还是推荐大家选择 Minolta Auto W.Rokkor-HG 35mm f/2.8 这支镜头。


结语

可以看出美能达镜头在《Modern Photography》中所占的版块比很多镜头要多,因此我们也有幸找到了更多数据。而伴随着这些数据的还有几个有意思的趣闻。

趣闻一:在XK发布后,后期MC系列镜头在美国被冠以“Rokkor-X”的名称上市,虽然美能达宣传这26支镜头全部使用计算机全新设计,但懵逼的用户表示怀疑,这感觉就是MC换皮啊?为此,美能达强调了该系列的四个更新点 - 全金属对焦环改成了更(偷)加(工)舒(减)适(料)的橡胶对焦环,凸起的镜头安装定位点更容易被手摸到,为了在一堆镜头里找到合适的焦距特意把刻字改为更醒目的橙色,光圈环上的数值改为在XK和 SR-T 102 等相机取景器中更容易辨识的白色。不过好在杂志对这个系列镜头的做工评价还不错,认为光圈档位清晰、对焦顺滑、镜头上的数字和文字清晰易读。所以其实文字颜色并不代表素质的差异,大家千万不要被奸商带歪。

趣闻二:从找到的资料来看,美能达早期的镜头制造工艺体现出了一定的不稳定性。尤其在SR和MC时代的早期,同型号、不同编号的镜头经常出现画质表现不一致的情况。虽然这种偏差可以理解,但从对比尼康、佳能、柯尼卡等镜头的结果来看,美能达的这些偏差显得稍大(同光圈下分辨率可能差5线对/毫米以上)。不过好消息是,到了MC后期和MD时代,这个问题基本就不再出现了。如果有条件,大家在选购时还是尽量寻找后期的镜头比较靠谱。

趣闻三:有一次《Modern Photography》评测了美能达的微距镜头,指出镜头的微距表现不错,但中远距离效果差强人意,并解释这是可以理解的。但不同于测的好就拍马屁、测的不好就开怼的其他厂商,美能达不但礼貌地要回了杂志社的样本研究,还寄了一支新镜头过去。不过很有趣的是,《Modern Photography》杂志认为这支精挑细选的镜头不一定能代表量产销售版的水准,因此自己去相机店随机挑选了两支镜头进行测试,其严谨认真的态度还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趣闻四:作为更低端的普及系列,Celtic的光学表现通常略逊于标准版的镜头,但《Modern Photography》杂志认为这主要是因为Celtic系列的装配精度要求更低导致 - 尤其考虑到Celtic并不比标准的美能达镜头差,而瑕疵则主要由光轴不正导致。当然,更大的暗角也是Celtic光学结构向成本妥协的结果。




加入我们的微信群
为了方便读者们交流,我们建立了影像文化批判的微信群,在这里我们除了影响文化什么都批判!欢迎大家加入。搜索小编的微信,添加好友拉进群↓
微信号:TianyiLiu

影像文化批判
忘记摄影,回归器材,除了影像文化什么都批判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