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昔曹县路

文摘   2024-10-17 11:10   山东  

在梦里老把曹县路梦成“景阳岗”的样子,老树野蛮生长,枝杈横生,那里有些老厂房,后来闲置了,显得僻静还略带点神秘。

20世纪90年代初我承包“东风”半挂车,干完活,将车停回昌邑路,再后来开“拉达”出租车,晚上在曹县路北端大海的修理厂修车,几个小哥飙完酒就飙车,那时曹县路上横着的路口好像没有红、绿灯。

再后来我在曹县路左边,邻华阳路,粮油公司出租的门头房,卖三轮、四轮棚车,一年后搬去沈阳路。

大姨子在原址开起了“食全酒美”饭店,常带朋友去吃饭,喝大了就神遛至曹县路,那时的曹县路上还黑咕隆咚的。

曹县路南起辽宁路,北至沈阳路处的海泊河。长一公里左右,宽约10米,上坡下岭,弯曲不直,道路两旁有法桐、槐树、榆树等。

从南往北去,左侧路牌为“2-2曹县路10—128”,与此平行的路,左侧为华阳路,右侧为崂山路、峄县路.曹县路往北上坡,右侧平行的两条路变为沾化路和利津路。

第二条横穿的路是滨县路,前去左为华阳路小区,右为空地。第四条横穿的路是诸城路,前去左右全为新小区,第五条横穿的路为昌邑路,曹县路至此已到坡顶。

1916年,日本人在华阳路开办了山东磷寸株式会社,1918年,在曹县路开办了青岛磷寸工厂(青岛火柴厂)1924年又开了华东磷寸工厂日产火柴140箱,“火柴”旧称“洋火”,因其系外国人发明,这一简单工业,在青岛首先是日本人开厂,商标是“三阳”行销山东各地。

1925年,中国政府收回青岛后的第三年,丛良弼在曹县路开办了振业火柴厂,附设梗片厂,并设有职工宿舍、医务室、职工澡堂,在中国民族企业中算是条件较好的,日产量达80大箱。

与日本火柴厂展开了面对面的竞争,这些厂大都开在曹县路南端当时还建有山东烟草会社。

德占青岛时期曾有城中规划,当时规划人口为30万人,但到20世纪30年代,青岛人口就已达30多万,1935年,青岛制定《青岛施行都市计划方案》,规划城市人口为100万。

当时规划在芙蓉山正南山腰建青岛市政府,曹县路拆除工厂,扩建为中央大道,海泊河入海口南岸有一座小山,叫芙蓉山,德占时期山上建有炮台,称5号炮台。

民国政府成立后,一些妄图恢复封建帝制的遗清贵族成立了一个“宗社党”反动武装的参谋长曾明本在芙蓉山上建了一座全圣观,名义上是一处道观,实际上是逊清遗老的联络,休息之处,曾明本见要建市政府,就买下浮山朝阳庙准备迁去那里。

1937年爆发了抗日战争,这一城市规划没能实行,抗战胜利后,丛良弼的儿子丛贯一任振业火柴厂董事长,总经理,他与著名诗人,藏云远同是蓬莱同乡、朋友。解放后,私营企业公私合营,“振华火柴厂”“并入青岛火柴厂”,原址建了“青岛自行车厂”。

19世纪末,德国自行车已进口青岛市场,青岛开始有了修理自行车的店铺,以后有十几家,工厂生产自行车零件。

新中国成立后,自行车零件厂,一般叫铁工刀和其他49家工厂合并成“青岛自行车厂”开始生产整车,初名国防牌,后改为“金鹿”牌。

1948年,我岳母11岁时在沧口龙昌路明华火柴厂就工,1955年公私合营时来到利津路20号的“青岛火柴厂”上班,那年她18岁,与在当时自行车大飞轮工作的24岁的我岳父结了婚。

岳母的工龄是从1955年算起的,她要找回她在“明华火柴厂”时的工龄,查了不少资料,也未找到叫“明华火柴厂”的。我岳父是自行车公司的劳动模范,有戴大红花的照片。

我妻子、三姨子是沾化路“自行车烤漆厂”的工人,记得,80年代搞对象时,我去车间找她,要穿过移动的自行车架子林才能找到。她的工作服上总有浓重的油漆味,是特殊工种,45岁就退休了。

火柴厂、自行车厂90年代中期已不复存在,火柴厂迁去沂水,自行车厂由一城阳姓纪的独创一品牌叫“海德曼”后来又生产电动车,前一阵我卖过他儿子的“海德曼”自行车和电动车。 

曹县路由于1935年的城市规划,少有建筑,如今工厂已拆建,建了现代的住宅小区,曹县路让我记忆深刻。

作者:郝守杰,系青岛市当代文学创作研究会会员)


青岛故事
讲述青岛人身边的故事,面向文学爱好者,散文、小说,故事,诗歌、及各种文艺作品的创作等。投稿邮箱:dai_xinge2011@126.com 投稿需留实名,联系地址,单位、职业、电话。稿件要求原创,作者作品如有纠纷,与本栏无关。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