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青岛财神节的由来,兼论“发财”与“发身”

文摘   2024-08-25 15:53   山东  

今天是农历七月二十二,在青岛地区被称为财神节。近年来财神节已经蔓延到胶东地区。在农村或城乡结合部,人们庆祝这个节日的气氛越来越浓厚。

民间节日起源于民间信仰,进而影响民众的普遍心理,这是民俗学的基本常识。有人硬把民间信仰和封建迷信等量齐观,那是缺少基本的人文素养。

既然是民间信仰,你可以不去信仰,但是不应该去干预人家信仰。不过,当今人人都奔跑在追求财富的道路上,如果青岛人忽视民间财神节的存在,要么无暇顾及,要么故弄玄虚——尽管轰轰烈烈过这个财神节未必发财,不过的也未必无财可发。

民间信仰的基础,多来自于民间传说。动人的传说经过代代相沿和口口相传,于是成为区域公众的共同信仰。据说这财神节,就起源于清朝光绪年间的青岛即墨。

木版年画中的财神

传说那时在即墨古城有一个姓周的掌柜,经营一家叫“春兴永”的布匹丝绸店。他在七月二十一日那天夜里,一连做了三个完全相同的梦。

梦中的他清楚的记得自己正在照顾生意,门外突然来了个披头散发的老者,自称是财神,进门就对他念叨说:“明天是我的生日,谁给我过,保证他生意亨通”。

次日一早,周掌柜早早准备好香纸、供品、鞭炮等,遵照梦中老者的嘱咐,燃放鞭炮、祭奠先祖、迎接财神。此时来围观的人越聚越多,看完后都纷纷涌到店内买绸布,周掌柜的生意异常火爆。

周掌柜迎财神的事儿很快被好事者传播出去,于是以后每年阴历七月二十二,即墨城家家店铺都争相仿效,形成了迎财神的习俗。

木版年画中的财神李诡祖

不过民俗学书籍上还记载了另类说法,说财神节起源于纪念道教中的增福真君,因为七月二十二是这位真君的成道日。

据道教典籍《玉匣记》记载,增福真君本名李诡祖,而李诡祖是历史上的真人。李诡祖在北魏孝文帝时为官,常以俸禄布施贫民。

到了唐朝初年,李诡祖逐渐被神化,因为唐朝是李家的天下,而且一直信奉道教,并把老子(名李耳)视为自己的远祖,于是追认李诡祖也是老子的后代,并册封他为财帛星君,也就是后来的增福财神。

历史上真实的李诡祖,是咱山东淄博人淄川人。据我所知,增福财神李诡祖的传说,已被淄博市列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

广东某地前些年举办的当地财神节。

近些年青岛地区财神节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商家大宴宾客是较为通常的庆祝方法。宴请时在菜品的选择上也多取其吉利之意,比如寓意“生财”的生菜,寓意“余头”的芋头,以及造型似元宝的饺子等。

民间节日也是珍贵的财富,发挥好这个节日的特点,会有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功效。可惜至今还没有看到有人往这里去想和作。

关于财富的几句话

1、说“国富民强”

对于“国富民强”这个成语,有人在网络上解释说:国富在前,民强在后;只有国家富了,人民才能强盛。

这完全是曲解。如果照此解释,国家富了但不强啊,人民强了但是不富啊,这样怎么行呢?曲解者不是文化水平低,就是别有用心。

国富民强一词互文见义,意思是国富民也富,国强民也强。

2、说“钱能通神

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又一个产生原创思想的时代。西晋时代有个隐士叫鲁褒,他写了我国历史上最早一篇关于钱的论文,叫《钱神论》。

他说这钱的形状“内则其方,外则其圆”。他还说金钱真亲啊,亲如自己的兄长,因此他给钱取名为“孔方兄”。他还说:没有钱,你贫且弱;有了钱,你腰杆壮。

他说的最著名的话就是“有钱能使鬼推磨”。后来人们觉得他说得还不过瘾——这钱岂止能使鬼推磨?它还能上通神仙!于是又有了“钱能通神”的说法。

3、说“发身”与“发财”

对待钱财的态度,贯穿了人的一生。金钱关,不容易过。

人人爱财,孔子也不例外。他曾经说,如果能发财,“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只要给钱,即使干车夫保安这类活儿,孔子也会干的。(见《论语》)

但是孔子又说:“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见《大学》)这两句话怎么解释呢?

朱熹的解释原文是这样的:“仁者散财以得民,不仁者亡身以殖货”。意思是财富是兴旺国家的手段,如此才能得民心,汲汲于财富而置道义于不顾,最终会祸及自身。

两位夫子的话说得到位。结合我们身边的人和事,你品,你细细地品。

青岛故事
讲述青岛人身边的故事,面向文学爱好者,散文、小说,故事,诗歌、及各种文艺作品的创作等。投稿邮箱:dai_xinge2011@126.com 投稿需留实名,联系地址,单位、职业、电话。稿件要求原创,作者作品如有纠纷,与本栏无关。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