岞山路忆旧

文摘   2024-10-18 12:22   山东  

岞山路,留意的人大概不多,因为这里没有住户。岞山路位于青岛中山公园西侧,延安一路小西湖往南,通往文登路、第一体育场,是一条东西向的路

青岛以行政区命名的路,一般都是以县或县级以上的地方来命名,以乡镇命名的路很少见。岞山”以前是昌邑县的一个镇,现在是潍坊峡山区下辖的一个街道办事处。

这条路怎么会以镇来命名呢?笔者不得其解,后来想,这也许与岞山火车站有关?

青岛岞山路。

岞山火车站在岞山镇。1899年9月,胶济铁路由青岛向西修筑,1901年4月8日,铁路筑至胶州开始通车。同年,高密、塔耳堡、岞山等火车站相继建成,岞山在临近的几个火车站中,规模稍大一点,又临近峡山水库,在当地比较知名

那时,当地人到岞山镇办事,不说镇,都说到“站”上去。岞山,西依潍河,东至青岛约150公里,北通渤海下营港,南面有山东省最大的水库——峡山水库,土地肥沃,水源充足,风景秀丽。

初建时的岞山火车站。

初次发现这条路时,感觉亲切,因为我老家是昌邑饮马镇,20世纪60年代初,生活困难时,随母亲回老家住了两年,其间,每年坐火车回青岛两次,那时农村没有汽车,到岞山都是步行。

吃完中午饭出发,母亲抱着妹妹,挎着包袱,我跟在后面,走一段歇一会,家离火车站约15里路,要走三四个小时,到车站买上票,坐在候车室的长条凳上,等一阵子火车就来了。

那个时候,客车大都是慢车,每个站都停,坐在火车上很枯燥,望着车窗外慢慢闪过的电线杆,开始数数,数着数着就睡着了。

到大港火车站已是晚上8、9点钟,父亲已在那里等候了。那两年,岞山、大港火车站,给童年的记忆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青岛大港火车站。

青岛岞山路,长约400余米,路两边虽然没有一家住户,但也有不少故事。

岞山路北面是中山公园,那时,进公园要买门票,公园周边都圈着围墙,孩子没钱买票,经常从这里翻墙而过,因孩子们常去岞山路南的汇泉广场玩耍,离这儿近,这条路又偏僻,行人少,而且翻过墙不远就是动物园。现在这里换成了铁栏。

我一位邻居,工作后还忘不了翻墙。有一次搞对象,和女朋友到第一体育场看体育表演,中午在饭店吃完饭,想到中山公园逛一逛,结果钱不够了,那时进公园5分钱,他口袋里还剩7分钱,却不好意思说,于是就买了一张门票,对女孩子说:你先进去,在猴笼那儿等我,我去买点东西,一会过去找你。

以前,许多孩子从这里爬墙而入。

女孩子进去后,他在岞山路墙边转了一会,然后趁旁边没人翻墙跳了进去。没料想,他一进去竟被公园两个值勤老人逮住了。他说:我有门票!“在哪儿?”,“丢了”,鬼才相信!走,到派出所去!

他连忙解释说:大爷,票真丢了,你们可以去问我女朋友,人家半信半疑,跟着他到猴笼处,果然有位姑娘在等他,他对姑娘说我钱包掉饭店里了,回去也没找到,门票也丢了,怕你着急我就翻墙进来了,结果被两位老师傅截住了,嘿嘿……。

他不说“逮”“抓”而说“截住”,姑娘听了还挺受感动,说要过去补张票,老人相互看了一眼说:算了算了,小伙子,你以后可要注意点……。他连忙点头称是。俩人最终成了眷属,这事后来成了邻居们的笑谈。

历尽沧桑的法国梧桐树。

岞山路,是一条幽静的路,绿树成荫,行人很少,两边有几十棵树龄悠久,历尽风雨,布满沧桑的法国梧桐树,以前,这些树有的长在人行道上,有的矗立在马路沿上,给车辆通行造成不便,前几年经过整理,现在都已植立于马路两边,车辆通行也顺畅了。

路南边是一排排的水杉树,高大挺拔,景色绮丽,与绿地灌木相接,层次分明,令人赏心悦目。

路南边的水杉树。

岞山路南边是汇泉广场,以前,德国人侵占青岛时,这里是德国人的练兵场,后建成跑马场,面积约36万平方米。1914年,日德战争爆发,跑马场又多了一个功能,成为德国人的侦察机起飞降落的场所。

在这场战争中,日军的水上飞机,从停泊在崂山湾的母舰“若宫丸”上起飞,飞到青岛市区投弹。而两名德国飞行员驾驶着他们的“鸽式”飞机,对日军的动向进行侦察。因跑马场地势平坦范围大,德国的侦察机就暂时停在这里。

20世纪30年代的跑马场。图片来源网络。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10月25日,青岛日军受降仪式在汇泉跑马场举行,国民党军政部胶济区中将特派员陈宝仓和美国海军陆战队第六师司令谢勃尔主持,日方是侵青日军司令官长野荣二为代表。

受降台设在汇泉广场北部中心处,台上插着中美两国国旗,美陆战队第六师担任警备,上百架美军飞机在广场上空盘旋飞翔.受降典礼仪式隆重。当时这里人山人海,观众一片欢呼,掌声雷动。

日军在此受降。图片来源网络。

1949年,青岛解放后,跑马场改为人民广场,成为市民集会、欢庆盛大节日的重要场所,青岛市的重大户外活动大多在这里举行,一直持续了20多年

20世纪60年代,上小学时在这里参加过十几万人的集会,收听有线广播,完后还跟着队伍到街上去游行;70年代初上中学,在这里参加过万人的公判大会。

20世纪70年代的汇泉广场。

广场中间有一座主席台,背墙高十几米,宽约一米,墙顶上还有遮雨棚。大概是便于维修,墙后面嵌有u形爬梯,小时候好奇,与小伙伴爬到墙顶,往下一看,一阵眩晕,腿肚子直哆嗦,于是赶紧趴下,半闭着眼睛战战兢兢地倒退着爬了下来,这也许就是人们说的恐高症,从此,再也没敢去光顾。

主席台西侧有一座高大的方柱,里面空阔,四边用许多木架子支撑着,顶上还有鸟巢,孩子们有时想上去掏鸟窝,但因为太高,每次爬到一半就下来,不敢往上爬了。

岞山路南边汇泉广场。

“文革”后,主席台和立柱都拆掉了,广场开始种植各种树木,栽种草坪,实施绿化、美化。

这里也成为青岛人休闲、放风筝的好地方,每年春天,众多的的风筝爱好者汇聚于此,一年一度的汇泉广场风筝会也是岛城的一大景观。

本文节选于作者《岞山路,汇泉广场往事》一文。

青岛故事
讲述青岛人身边的故事,面向文学爱好者,散文、小说,故事,诗歌、及各种文艺作品的创作等。投稿邮箱:dai_xinge2011@126.com 投稿需留实名,联系地址,单位、职业、电话。稿件要求原创,作者作品如有纠纷,与本栏无关。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