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做了很多“食物主题活动”真的是做食育吗?
我们需要的不是更多的简单食物主题活动,
而是更深有关食育的思考。
食育通向高品质幼儿园的破局之路:
一手抓前台的幼儿食育教育,
一手抓后台的膳食服务;
超预期满足幼儿与家长的需求,
符合去小学化,生活化与游戏化的幼教课程方向。
——2025年1月14日
"终于有人把食育讲清楚了!"
这是最近一位参加我食育讲座的园长发出的感慨。这句话背后,折射出当前幼教界对食育的普遍困惑:我们做了很多“食物主题活动”真的是做食育吗?
近年来,食育课题论文层出不穷,各类食育活动探索DIY、大锅做饭此起彼伏。但让人深思的是:为什么投入了大量资源,除了博些眼球,对于幼儿而言教育效果却往往差强人意?追根溯源是否我们陷入了一个认知误区:以为只要做了与食物相关的活动,就是在做食育?这种认知导致了两个严重后果:大量的DIY、种植活动、大锅做饭沦为热闹的"表演"。教育理念层面
食育的精髓在于,它不是一个独立的知识领域,不是DIY和大锅做饭技能培养,而是一种基于生活的整体性教育。在幼儿园教育理念中,我们强调教育即生活、游戏即学习,而食育恰恰是实现这一理念的最佳载体。它不需要创设特别的情境,因为它本就存在于幼儿的一日生活中;它不需要刻意设计游戏,因为饮食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游戏元素。我们在实践中做了很多以食物为主的活动,为什么就达不到食育的效果?不能称为食育课程呢。这就是我们说的,食物主题活动与食育活动,一念之差。这一念就是“食育观”我们也可以理解为食育的价值观。真正的食育课程应该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就像一片森林,需要土壤、阳光、水分的滋养,更需要各种生命形态的和谐共生。食育课程同样需要这样的生态思维:通过饮食习惯、饮食健康、饮食文化等多根柱子,构建富有生命力的课程体系,而不是孤零零的平行的各种食物主题活动。这种课程不是简单地把食育元素嵌入到已有的活动中,而是要重新思考:我们如何让食育真正成为连接教育与生活的桥梁?需要我们解决幼儿哪些现实问题,从而更好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用整体的视角来重构食育课程。在实践层面,我们常常把精力都放在了"怎么做"上,却忽视了"为什么做"。我多年的观察,发现幼儿园的实践中特别看重实践的路径,就是会想方设法在在有限的园所内,开菜地、造鱼塘、搭户外厨房等等,却很少思考我们做食育最重要的要培养幼儿饮食习惯与择食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是想当然的要通过DIY、种植实现吗?我们把食育还原到生活本质,会发现它与幼儿园教育的很多领域都有着天然的联系。有效的食育实践应该是有机的、生长的过程。它首先要立足于幼儿的真实需求,而不是园所已有的资源。它更应该关注幼儿在生活中的真实表现,而不是活动中的表现效果。很多园所都在问:我们究竟该如何开展真正有意义的食育?
真正的食育不在于有多少精心设计的活动,而在于我们能否还原到教育的本质。那些真正做好食育的园所,都有一个共同特点:他们不是在"做"食育,而是在"生活"食育。我们要明白,食育不是额外的负担,而是幼儿园教育的自然延伸。当我们把食育还原到生活本质,会发现它就像空气一样,本就存在于幼儿园的每个角落。我们之所以在外围的DIY、小菜园里打转,就是因为对于全园对于食育的理解与共识还没建立。优质的幼儿食育不应该是简单的“食物主题”活动罗列,而是要着眼于培养儿童的核心素养。我们期待看到的是:将日常生活与教育目标有机结合,让活动食育内容真正内化为儿童的生活经验和价值认知。我们需要的不是更多的简单食物主题活动,而是更深有关食育的思考。食育通向高品质幼儿园的破局之路:一手抓前台的幼儿食育教育,一手抓后台的膳食服务;超预期满足幼儿与家长的需求,符合去小学化,生活化与游戏化的幼教课程方向。
编辑:学前微主编
来源:萌逗食育
《学前微主编》刊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或依法处理。
《学前微主编》是中国学前教育最有文化属性的行业媒体平台。以“讲述幼教人自己的故事”为内容宗旨,以与“100000+园长共成长”为发展目标,以“在行走中发现中国幼教”为传播属性,以“为中国幼教贡献中国智慧”为教育愿景。《学前微主编》立足河南,影响全国,目前已形成“一体两翼”的发展格局。“一体”即以公众号为核心,“两翼”即线上直播与线下研学。目前下设:《主编探园》《幼教人物志》《托幼连连看》《新学前公益课》《文化的力量》《节气讲堂》《幼教研学团》《人文教育之旅》《微主编训练营》等栏目或项目。截至2024年9月底,已有公众号粉丝100000+,视频号粉丝30000+,覆盖园所5000+,日阅读量5000+,驻园编辑部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