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快乐的午餐》一课教学中,来自浈江区实验学校的王灵老师基于教材创设的“小松鼠聚会”情境,准备了真实的盘子、勺子、杯子,邀请孩子们轮流站上讲台,扮演小松鼠以及给他们分配餐具的小主人,通过对实物的感知体验,更深入地学习了“一一对应”和“多与少”的数学概念。
这节课堂中出现了一个有趣的小插曲:当邀请第二组的六位同学上台扮演小松鼠的时候,意外多了一位“小松鼠”上台,这时候,仍然给“小松鼠”们按照原先的流程分发餐具,刚才一轮活动中小松鼠“一样多”、数量“刚刚好”的盘子在第二轮活动中却少了一个。
低学段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刚刚入学的孩子,规则意识相对较弱,还不太明白为什么要遵守特定规则,或者难以做到始终如一地遵循教师的指示来参与活动;此外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较弱,很难长时间保持对活动内容的注意力。因此,部分老师对安排设计课堂活动可能存在一定的担忧,担心会“出意外”,自己无法“控住场”,活动结束后无法“收得住”,影响教学进度等。
而王灵老师在课堂活动中,基于这样意料之外的小插曲灵活地创设问题,使得这个情境愈发鲜活起来,在这个过程中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使得学生对于数的多少认识更加深刻;同时也在活动过程中渗透了一定的规则意识,实现了幼小衔接阶段育人的目的。
在教师基于教材情境组织活动时,在遵循教材的基础上,教师仍然可以赋予教学过程创造性,例如将静态的教材内容动态化、生活化,创造贴近生活、身临其境的教学场景,使得数学学习回归真实世界,学生对数学更加亲近;同时也要认识到,情境本身的设定不是限制死的一成不变的,通过类似于这次“小插曲”所产生的变化,教师可以灵活地创设新的、真实的问题,激发学生再次思考的同时,使得学生对情境蕴含的数学概念有更进一步的体悟。
在课后交流时,王灵老师谈到,之所以在这节课上她让更多的孩子们参与到扮演小松鼠的趣味活动中,是因为在她的另外一个班级里,有两个曾经在幼儿园阶段各种活动中受到排斥的孩子,也积极参与到了扮演小松鼠的过程中,和其他的孩子一起分餐具,一起在真实场景中探索与学习“一一对应”和“多与少”。
他们在上完这一节课后对父母说:今天数学课很开心。
“数学课很开心。”这是幼小衔接阶段一节好课有力的证明,也是孩子对一位数学老师最好的赞美。
作者 数小新团队-刘钦崟
近期热门
★北师大这份历时7年的教育质量报告,用数据揭示了影响学习的9大要素
新世纪小学数学——
官方网站:xsj21.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