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一天,《华盛顿邮报》头版头条报道了一条数学新闻:70年代中期,美国各所名牌大学校园内,人们都像发疯一般,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地玩一种数学游戏:任意写出一个自然数N(N≠0),按照以下的规律进行变换:
如果是个奇数,则下一步变成3N+1。如果是个偶数,则下一步变成N/2。
比如23(奇数),乘以3加上1变成70(偶数),除以2变成35(奇数),乘以3加上1变成106(偶数),除以2变成53(奇数),乘以3加上1变成160(偶数),除以2变成80-40-20-10-5(奇数),乘以3加上1变成16(2的4次方),最终变成1。
人们发现一个特别有趣的现象:无论N是怎样一个非零自然数,最终都无法逃脱回到谷底1。准确地说,是无法逃出落入底部的4-2-1循环,永远也逃不出这样的宿命。这就是著名的“冰雹猜想”,又名角谷猜想。
“冰雹猜想”最为吸引人之处在于,它是那么的简单易懂,由其衍生出来的小游戏,几乎每一个小学生都可以理解和尝试去计算这样一个过程,但世界上最顶尖的数学家、最聪明的大脑也无法给出一个明确的证明。
实际上,人们已经尝试了2的68次方以下的每一个整数,从任意一个数出发,最终都会回到1。那么,是不是从任何一个整数开始,经过上述操作,最终都会变成1呢?1937年,德国数学家考拉兹提出了这个猜想,称为考拉兹猜想。由于这些数字总是上上下下的变化,最后变成1,就好像冰雹在空中总是上下运动,最终落到地面上一样,所以也叫做冰雹猜想。
冰雹猜想最大的魅力在于不可预知性。英国剑桥大学教授John Conway找到了一个自然数27。虽然27是一个貌不惊人的自然数,但是如果按照上述方法进行运算,则它的上浮下沉异常剧烈:首先,27要经过77步骤的变换到达顶峰值9232,然后又经过34步骤到达谷底值1。全部的变换过程(称作“雹程”)需要111步,其顶峰值9232,达到了原有数字27的342倍多,如果以瀑布般的直线下落(2的N次方)来比较,则具有同样雹程的数字N要达到2的111次方。其对比何其惊人!
尽管已经有无数数学家和数学爱好者尝试过,其中不乏天才和世界上第一流的数学家,但他们都没有成功。二十年前,有人向数论学家保尔·厄尔多斯(Paul Erdos)介绍了这个问题,并且问他怎么看待现代数学对这个问题无能为力的现象,他回答说:“数学还没有准备好回答这样的问题。”尽管此问题的奖赏金额一升再升,这个猜想至今无人证明,也无人推翻。
有位图论专家讲到一种神奇的思想,把这比作为一棵参天大树, 下面的树根是连理枝1-2-4,至于上面的枝枝叶叶则构成了一个奥妙的通路,把一切(非零)自然数统统都覆盖到了。这位专家强烈地预感,猜想肯定是真的,但用迄今已知的一切数学手段都无法加以证明。它也许是“造物主”对于人类智慧的一种嘲弄,一种“挑战”。
同时冰雹猜想与蝴蝶效应的逻辑关系恰好相悖。蝴蝶效应蕴含的原理是:初始值的极小误差,会造成结果的巨大不同;而冰雹猜想恰恰相反,无论刚开始存在多么大的误差,最后都会自行修复,这也是冰雹猜想最为神奇之处。
冰雹猜想虽然是一个未解的数学问题,但它是如此的易于理解,涉及的数学运算非常基础,只包含简单的除以2(偶数情况)和乘以3再加1(奇数情况),这意味着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让孩子们体验数学探索的乐趣,帮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和巩固基本的数学技能。
同时这样的问题也是培养逻辑思维、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良好载体。孩子们可以通过自己动手实验,提出假设并验证,体验到数学不只是死记硬背公式定理,还可以是有趣的探索活动。也可以让孩子意识到,数学并不是高深莫测、只有一部分人才能研究的学科,我们身边同样存在着数不清值得思考的数学问题等待着发现和研究,引导孩子发现身边的数学,爱上数学。
来源 网络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只供学习,无任何商业用途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近期热门
★北师大这份历时7年的教育质量报告,用数据揭示了影响学习的9大要素
新世纪小学数学——
官方网站:xsj21.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