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骥教授团队揭示系统性硬化症纤维化新机制,为诊治提供新方向!

文摘   2024-12-21 19:30   湖南  

*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顶刊前沿资讯,一键获取~




系统性硬化症是一种罕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特征是皮肤和内脏器官的广泛纤维化,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和生存率。该疾病的纤维化进程难以控制,不仅会导致残疾和畸形,还会严重损害重要内脏器官,患者的10年生存率约为75%。目前,临床上缺乏有效的抗纤维化治疗方法和敏感的纤维化评估生物标志物,且对纤维化发生机制的全面解析也亟需进一步深入。

12月17日,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杨骥教授团队在Advanced Science期刊上发表了一项重要研究,揭示了系统性硬化症纤维化的新机制。该研究通过单细胞测序技术,绘制了系统性硬化症患者皮肤细胞的图谱,并发现了一群异常表达几丁质酶3样蛋白1(Chi3L1)的基底细胞。

图1

研究团队发现这些Chi3L1hi基底细胞与成纤维细胞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互作用。Chi3L1作为一种具有细胞因子和生长因子特性的分泌型糖蛋白,能够与成纤维细胞表面的IL-17RA受体结合,进而激活下游的MAPK通路和NFkB通路。

这一激活过程促进了促纤维化基因的表达和胶原的合成,从而加剧了纤维化的进程。此外,系统性硬化症患者血清中的Chi3L1浓度显著升高,并且其浓度与患者的纤维化水平密切相关。这一发现不仅揭示了以往被忽视的皮肤角质形成细胞在系统性硬化症成纤维细胞激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还为系统性硬化症纤维化的发病机制提供了新的见解。

Chi3L1的发现为系统性硬化症的诊治提供了新的方向。它不仅可以作为反应系统性硬化症纤维化的血清学标记物,从微观角度对纤维化进行定量监测,还可以作为治疗靶点,为开发新的抗纤维化治疗方法提供了可能。目前,杨骥教授团队已经就相关成果申请了发明专利。

图2

该研究由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皮肤科的王修远和黄俊霞医师共同担任第一作者,杨骥教授担任通讯作者。杨骥教授团队长期致力于系统性硬化症的临床和基础研究,相关成果曾获华夏医学青年科技奖和上海医学科技奖。在此之前,该团队已自主研发出用于定量检测系统性硬化症皮肤硬度的传感器,并在临床队列中验证了其可行性(Nano Energy, 2022; RMD Open, 2023)。此次的研究成果不仅是对他们前期工作的延续和深化,也为系统性硬化症患者带来了新的诊治希望。


更多风湿干货

快来“医生站网页版”瞧一瞧👇











长按识别二维码

无需下载

精彩资讯等你来




责任编辑:卡带

"医学界"力求所发表内容专业、可靠,但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做出承诺;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
↓↓↓点击「阅读原文」学习更多临床技能

医学界风湿免疫频道
关注医学界风湿免疫频道,在这里学习风湿免疫疾病诊治知识,了解前沿新动向!投稿或合作,请联系fs@yxj.org.cn。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