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一定要固阳,把阳气守住,到了冬天就不怕体寒了!

文摘   2024-10-11 07:01   湖南  


秋季,有“多事之秋”之称,很多身体上的小毛病容易爆发,危害健康。所以入秋后养生,应本着“阴阳平衡”的规律,使机体保持“阴平阳秘”原则。


而要做到阴平阳秘,关键是做到顺天应时,不偏不倚。简单点讲,就是什么时间做什么事,而且都要适度,饥不暴食,渴不狂饮。


秋季是丰收的季节,大地进入回收阶段,阳气也由疏泄趋向守藏。因此,秋季养生要顺应秋季的收敛之气,重视“养收”,应保养阴气,固守阳气



养阴必先补阳


因为一般来说,阴阳的失衡是由“阳虚”开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在内,阳之守,阳在外,阴之使”。说明“阳气”是在外的,更能活动的,这两个特性决定,它比“阴”更容易被损耗。又因阴阳的互根特性,如果阳虚没有得到及时的调理,就会出现“阳损及阴”的情况,从而导致体弱多病,所以养阴必先补阳。



为什么很多人吸收阳气效果差?


三伏天时,很多人都通过艾灸、敷贴和晒背来冬病夏治,补充阳气,但总是感觉效果一般,或者不持久,刚刚晒背没几天又回到老样子了。其实,这种主要还是自身体质的影响,主要有两种情况:


1.阳气补得太过

《黄帝内经》里说:阴平阳秘——阴气平和,阳气固密,人的精气神才会好。所以古人说养生,养的就是身体内气血的平衡。


三伏期间,由于密集的补充阳气,身体为了保持平衡,就会调动阴的部分去进行调和,因此会出现阴液耗损,最后制不住阳气的情况。


2.脏腑里寒气太重

和上一种情况相反,体内阴寒气太重,出现了把阳气赶到体表,出现“内真寒,外假热”的情况,这也是因为阴阳失衡。不一样的是,这里是因为血>气,所出现的“淤”是由于平时体寒太重,三伏天补进来的阳气也没办法把这些陈年老寒冰给暖化,阳气被阴寒拒之门外。


这两种情况区别在于:

阴不足的人,阳气本身是不虚的,所以不会有“寒”的症状,更多是感觉到燥热

而阴寒太重的人,虽然火气大,但会有明显的阳虚反应,比如有些人常常觉得说话还要喘气,脚冰冷,大便不成形,舌头胖大有齿痕等等。



阴不足,吃芡实猪骨汤


阴不足的人,首先要给自己滋养足够的津液,在这个基础上,再为自己固肾。肾主藏,能帮我们更好地收藏阳气。


这类人可以喝个芡实猪骨汤,它既能滋阴,又能固肾,两点都同时兼顾了。


《本草经百种录》里说:“芡实补中去湿,性又不燥,故能去邪水而补真水。”芡实是一味很难得的,能同时做到补肾而不生湿的一味食材。


在中医看来:肾为水脏,大部分入肾经的药材,效果都偏向于滋阴,比如枸杞、黄精、熟地等。对于脾胃虚弱的人来说,很难消化。但芡实能做到脾肾同补,一方面它能养护脾胃,排出湿气,同时又能滋养肾精


芡实猪骨汤的做法:

食材:猪骨300g、核桃肉30g、芡实10g、枸杞少许;

做法:食材洗净,锅内加入适量清水,煮沸后把所有食材一起放入,炖煮1个小时左右即可。



体寒阳虚,常灸3处


入秋后,尤其是体寒的人群,要以补肾固肾为主,重点多从灸肾俞、命门、太溪三大穴位,可以把阳气往下引,让肾脏能收纳好它,从而逐渐减弱上热下寒等症状、手脚冰凉等症状。


肾俞穴是阴阳同补的一个穴位,常灸它能够振奋肾脏元气。另外,如果有遗尿,遗精,阳痿,月经不调,水肿,耳鸣,耳聋,腰痛等症状,也要多灸此穴。

命门穴也是人体阳气之门,人的一切能量都来源于肾的阳气,常灸命门,就是给这个火种助力,为命门“煽风点火”。



太溪穴是足少阴肾经之腧穴、原穴,可激发、调动人体的原动力,被称为是“回阳九穴”之一。具有“滋肾阴、补肾气,壮肾阳、理胞宫”的作用。


点击下方进入【扶阳罐】主页,关注公众号,共同将扶阳罐疗法传承好、发展好、利用好。



免责声明:本文旨在以知识科普为目的,内容来源于医学或养生保健科普。本文仅供了解,具体内容请咨询专业医生,请勿根据本篇内容自行诊断。

扶阳罐
万物生长靠太阳,健康生活要扶阳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