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局倡导让老师认义女义子,这样做合适吗?

教育   2024-12-19 06:00   浙江  

最近,看到国内某省某县教育局的一个轰轰烈烈的活动。

大规模发动老师在学生中认亲。

作为在一线的老师,我感觉好像也没有多大问题。

 我认为他们的初衷肯定没错。

现在问题是有关“亲”的内涵上。


有些大V认为这个“亲”就是关乎“义子义女义父义母”的。

如果这样理解,那就有问题了。


首先,我认定,它是创新。

但不是说创新就是好的,就有推广的价值。


教育局,都是有大智慧的人。

我想,他们的初衷肯定是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加强师生之间的情感联系,促进师生关系的和谐,进而提升教育质量。


然而,这种方式是否真正有效呢?

这首先要关涉到教育关系本质的问题。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

是传授知识,是培养能力,是塑造人格。

而非建立家庭式的亲子关系。

认亲活动可能会模糊教育与家庭之间的界限,导致教育关系的异化。


还有,这种举措,是否会增加教师的负担?

教师已经承担了繁重的教学任务和管理职责,再额外要求他们承担“父母”的角色,无疑会增加他们的负担,可能影响教学质量和教师的身心健康。


我还在想,

这种活动是否是形式化的一种?

是否会出现师生之间的界限模糊?

是否会涉及权力滥用?

是否会造成另一种不公?


我们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想。

这种活动真的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吗?

学生不抵触吗?

学生们普遍欢迎吗?


对于学生来说,他们可能更需要的是专业的教育指导和心理支持,而不是额外的“干爹干妈”。

过度的情感依赖可能会干扰他们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培养。


好的教育,是教师真正履行好教师的职责。


在我们的认知中,师就是师,生就是生。

不要老师不像老师,学生不像学生。


国内某县教育局倡导的万名教师结对认亲活动在合理性上是存在较大争议的。

如果考虑到教育关系的本质、教师负担、实施难度以及对学生成长的潜在影响等因素,这类活动应该慎行。

建议相关教育部门在推动教育改革时,应更加注重教育规律和师生关系的本质,采取更加科学、合理和有效的措施来提升教育质量。


我感觉,有些学校推行的导师制,应该更能站的住脚!!

新语文与世界
中学语文高级教师,A级教师,市初中语文学科带头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