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人口构成近年正在面临变化,尤其体现在学龄儿童数量的下降,对教育领域造成压力。预测显示,2035年,义务教育在校生将从2020年的1.4亿降至1.1亿,减少约3000万。这意味着在将来一段时期,我国可能面临大量中小学校的并并合或关闭,同时可能导致教师队伍扩大,产生冗余问题。2024年1月3日,麦可思研究院对外发布了《中国-世界高等教育趋势报告(2023)》(下称《报告》)。《报告》显示,2023年,已有多地教育部门要求控制高校教育类专业新增布点。另有北师大研究团队预测,到2035年,全国将有约150万小学教师、37万初中教师过剩。“师范热”降温?
多地要求高校控制教育类专业新增布点
根据教育部数据显示:过去五年教育类专业毕业生数量持续攀升。其中2017年至2021年间,普通本科院校教育学门类毕业生规模增长30%。同时,教师资格证考试报名人数10年间从17.2万飙升至1144.2万,增幅超65倍。2023年上半年,教师资格考试报名人数达427.3万。
在近两年“从教热”带动“师范热”的背景下,《报告》调查结果表明,已有多省市开始在专业动态调整中主动给教育类专业“降温”。《报告》梳理发现,在各省份对高校增设专业调控的要求中,除了落实自2021年起,教育部连续三年在《关于开展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工作的通知》中提出的“从严控制艺术类专业设置”,2023年多地还提到控制教育类专业新增布点。其中,四川省教育厅、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在去年7月联合印发的《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就业—招生—培养”联动机制改革的指导意见》中,就明确严控教育学专业新增布点,非师范类高校原则上不再新设教育类专业。去年9月,山东省教育厅发布的《关于做好2024年度高等职业教育新增专业设置工作的通知》,其中提及的21个从严控制新设专业中,就包括学前教育、早期教育,并指出教育类专业原则上不再新设。山东省教育厅等5部门也在去年印发了《山东省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实施方案》,文中指出,进一步提到将调整优化师范教育相关专业布局。严控同样体现在职业教育方面,在教育部职成司下发的《关于做好2023年职业教育拟招生专业设置管理工作的通知》中明确,2023年高职(专科)原则上暂不新增小学教育类专业点。《报告》统计发现,2023年3月,教育部公布了2023年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设置备案和审批结果。此次受理拟新设国控专业点申请里教育类专业点249个,较2022年、2021年分别减少了77个、104个。并且,经过审核有112个教育类专业点明确不同意设置,占比45%;新设教育类专业未通过比例较2021年(33%)高出12个百分点。根据《2023中国本科高职生就业报告》的披露,尽管教育行业依然是应届毕业生主要选择的就业领域之一,但其对应届毕业生的吸纳能力却在逐年下降。图源:《中国—世界高等教育趋势报告(2023)》
同时,北师大研究团队预测到2035年,全国将有约150万小学教师、37万初中教师过剩,小学教师过剩尤为严重。可见,虽然教育和师范类专业一度非常热门,但随着各省市的专业调整以及教师市场的饱和趋势,这股“师范热”正在被动降温。严格控制师范类专业新增布点,这是否说明近几年备受追捧的教育学类专业,已经有“过热”风险?记者梳理发现,根据教育部网站教育统计数据,近五年教育类相关专业毕业生规模持续增长。普通本科院校教育学门类毕业生数量,从2017年的14.19万人,已增长到2021年的18.43万人,五年间规模扩大30%。激增的还有普通专科院校教育与体育大类专业毕业生数量。数据表明,上述两大类毕业生数量已从2017年的36.20万人,增长到2021年的48.62万人,五年间规模扩大34%。▲图据麦可思研究院发布的《中国-世界高等教育趋势报告(2023)》
从就业规模来看,《报告》调查发现,毕业后从教直接相关的师范毕业生规模,五年间也同样呈增长态势。其中,普通本科院校师范毕业生数量,已从2017年的38.96万人,增长到2021年的42.67万人,五年间增加了3.71万人,增长近10%。上述《报告》中援引了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高等教育研究院副教授乔锦忠团队的相关研究成果。据悉,该团队曾用模型预测了2020年到2035年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学龄人口变动,发现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数先短期缓慢上升,在2024年达到高峰约1.46亿,随后呈现加速下降趋势。记者也注意到,乔锦忠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中表示,学龄人口的减少将不可避免地影响到部分幼儿园、小学的生存。而随着学校数量减少,师资配置也会相应发生变化。根据其团队预测,到2035年全国将有约150万小学教师、37万初中教师过剩,小学教师需求量过剩较大,初中教师先短缺后过剩。幼儿园、中小学教师岗位日趋饱和,势必将给大学毕业生就业带来影响。记者查阅发现,2023年6月麦克思研究院发布的《2023中国本科/高职生就业报告》数据也表明,教育业是吸纳相关专业应届大学毕业生的主要行业之一,但是近几年该行业的吸纳能力却明显减弱。基于以上数据,《报告》分析认为,高校师资培养体系需进行相应调整。现行师资供给存在较为严重的结构性缺编,语数等大课类老师相对容易过剩,而艺术、体育、科学等小课类老师更为短缺。因此,建议高校在教育类人才培养中,扩大音、体、美、劳、通用技术、学前、托育和特教等学科招生人数,减少文化科目招生计划。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认为,这个预测的准确性现在很难讲,因为2035年距今还有11年的时间,教师岗位设置等都会有调整,存在未知因素。但是总体来说,随着人口数量减少,教师数量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可能会显得过多。重庆市沙坪坝区委教育工委书记、区教委主任向斌表示,未来,教师转岗的可能性将进一步增大,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绝对数量下降或总体过剩。那么,当前,我国教师人数的现状是怎样的?储朝晖介绍,目前,我们中小学教师总共约1000多万人。由于大量学生进入城市,城市学校教师相对短缺,而农村学校教师相对较多,学生较少。人口变化对教师队伍的影响,主要在迭代更替,而不在数量多少。未来一段时间,新进教师数量可能会减少,这一现象在偏远农村地区学校将更为突出。目前,农村学校普遍教师年龄结构偏大、音体美教师匮乏,如果新进教师数量减少,教师代际断层问题会更加凸显。向斌也表示,实际上,目前我国义务教育阶段还存在教师结构性缺编问题,音乐、体育、美术等综合素养类师资缺口较大。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胡咏梅曾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研究显示,2023~2035年我国中小学学龄人口总规模将持续减少,学龄人口年龄结构将由“两头小、中间大”的纺锤形结构逐步向“上宽下窄”的倒金字塔结构转变。有网友建议,很多国家都是小班制教学,每班20到30名左右的学生,而我国的大部分学校班级在40、50人,甚至更多。假如未来出现了教师过剩问题,把大班制变成小班制是否可行?对此,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认为,我们应该从整体设计上调整班级设置,而不能仅仅为了解决教师过剩问题把大班变小班。现在50、60人一个班的学校一般被当地认为是较好的学校,而农村学校的班级单位较小,也有一个老师教几个学生,或者几个老师教几个学生的情况。这样的学校往往不被当地居民认可。因此,减小班额的重要前提之一是实现学校之间的均衡发展,不均衡就减不下班额。储朝晖进一步解释,班额大主要是因为不均衡把它撑大了,从而形成马太效应,如果做好均衡班额自然就小了。另外,还存在教育经费的问题。相对来说,大班教育经费投入少,小班包括小规模学校的经费成本增加。如果实行小班制,各地能否相应增加教育经费投入,让小班也能优而美。学校建设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得到成长和发展,不能以解决教师过剩为目的。#2035年全国或有近200万教师过剩#这条新闻也让许多师范类在读学生,或者准备报考师范学校的学生感到焦虑。那么,长远来看,人口变化对我国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哪些要求?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认为,现行教师培养模式需要进行调整。当前,教师培养不仅存在数量问题,也存在质量问题。在能力方面,教师自主性不足,选修课不足,带领学生开展活动的能力不足。另外,应该从中长期考虑如何设置教师岗位。第三,还要考虑到教师更替问题。在2000年前后,因各地方招聘了一些原民办老教师,使得很多学校连续10年没有招聘新教师,造成教师年龄断档。“当时,我去过许多学校,校园里长期没有歌声、没有体育课……”储朝晖认为,这是非正常现象,也降低了教学质量。当教师年龄断档时,首先出现在音、体、美等小学科上。因此,应不断优化教师资源配置,实现可持续发展,这是一个基本原则。对于学生们,储朝晖建议,只要真正热爱教师这行,仍然可以考虑报考并从事相关工作。如果不热爱,只想读师范找个工作,或者认为这个行业好找工作,可能会比较艰难。因为许多其他专业的毕业生也可以选择教师岗位。从这个角度来说,最关键的还是要热爱,确实热爱的会比别人做得更好,就不容易被淘汰。喜欢今天的文章,别忘了在文末右下角点个“在看”,并转发给更多人看。欢迎各位在留言区留言讨论~..............................................................
免责声明:【文章来源于网络,文字图片素材,版权属于原作者,若涉及版权问题,请原作者联系我们删除处理,我们只做分享,不用于商业。】....................................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