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学生要“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教育   2024-12-06 06:00   浙江  

对学生要“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我发现,有些缺少经验的爱较真的新老师跟学生冲突不断。

冲突的来源地,往往在课堂。

冲突的导火线,可能只是学生传个纸条,说句空话,塞嘴零食。

面对课堂上的小违纪行为,有经验的老师,可能会选择“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有经验的老师为什么会这样处置?


1.为了维护课堂节奏与效果。


课堂是知识传授的主要场所,老师的首要任务是确保教学内容的顺利推进和学生的有效学习。

当某个学生出现小动作或低声自语时,如果老师立即中断教学去处理,很可能会打破课堂的连贯性,影响其他学生的学习状态。

上课才是最重要的,一节课,只有40分钟啊。一旦中断就会影响上课的节奏,完不成教学任务,影响课堂效果。

对于那些不构成严重干扰的行为,老师选择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是为了维护整体的教学秩序和效果。


2.为了避免不必要的冲突。


每个学生都有其独特的性格和情绪状态。

在某些情况下,学生的不当行为可能只是出于一时的好奇或冲动,并非有意挑战老师的权威。

如果老师此时过于严厉地指责,可能会激发学生的逆反心理,导致不必要的冲突和对抗。

通过视而不见,老师可以避免将小事放大,减少师生间的摩擦,为后续的沟通和教育留下更多的余地。


3.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能力。

当老师对某些轻微违纪行为选择视而不见时,其实是在给学生一个自我调整和反思的机会。

学生可能会意识到自己的行为虽然没有受到老师的直接批评,但并不代表它是被接受的。

这种无声的提醒往往比直接的指责更能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促使他们主动改正错误,提升自我控制能力。


选择“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并不意味着老师对学生的行为漠不关心或放弃教育责任。

相反,它体现了老师对学生的深入了解和对教育时机的敏锐把握。

老师会根据学生的性格、行为模式以及课堂的具体情况,灵活地运用这一策略,以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同时,老师也会通过其他方式,如课后谈心、家校沟通等,对学生的学习和行为进行进一步的指导和纠正。

因此,对学生的一些小动作,高明的老师不是真的“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而是假装不见不闻,找到合适的机会再“见”再”闻“,让教育在恰当的时候发生。

新语文与世界
中学语文高级教师,A级教师,市初中语文学科带头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