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涛团队毕生谈】高考语文命题研究专题

文摘   2024-11-01 11:45   陕西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栏目内容

语文之学、教育之术、文学之思、哲学之想

栏目宣言

“所有的客观都是主观,所有的意见都是偏见”。我宁愿矫枉过正地表达“偏见”,而不愿模棱两可地阐述“真理”。

“凡是可说的,都要说清楚;凡是不可说的,则必须保持沉默”。我坚持“真话不全说,假话全不说”。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我坚持有选择地相信,有理由地怀疑,有一份证据说一份话。

栏目主编:王涛     栏目主笔:毕光荫


高考语文命题研究专题——我是命题小专家



我们最近让学生做了几套题目,质量参差不齐。为纠正学生因烂题带偏的思维,也为了让他们练就一双慧眼,加深对高考题目的理解,我准备做一个“高考语文命题研究专题”,让学生来做一把命题人和审题人。

我先举最近做过的一道题为例子来说明烂题的不规范之处。比如:

4.随着科技的发展,传统手工篆刻已逐渐被激光篆刻代替。请结合材料一的内容分析这一现象。(4分)

参考答案:①激光篆刻拓展了艺术与欲望的表现领域,也扩展了资本的空间;②激光篆刻打破了原有的艺术表现和艺术格局,让传统的艺术表现手法逐渐衰微。

评分建议:一点2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材料一原文

面对当下社会文化,媒介批评应该涉及社会学、心理学、传播学甚至经济学的一些范畴,其中对文化市场化运作的关注,是媒介批评无法忽略的一个重要方面。这里的经济因素和心理因素是交织在一起的,不是物质与精神的绝然二分。而传统的文化批评只是善于揭示艺术背后的政治和意识形态动因,勾勒各种文化思潮的多副面孔,往往有意无意掩盖了艺术和经济之间的关系。

美可以无功利,但批评必须保持清醒认识。面对当下的社会文化完全不同于在闲暇时间里面对一朵玫瑰花,复杂的社会文化语境不能用简单的批评模式来应对。文化的经济化和经济的文化化改变了传统语境,各种新媒介新手段的崛起,已拓展了艺术与欲望之间的表现领域,使得资本有了呼风唤雨的空间。同时,新媒介新手段的崛起也打破了原有的文化形态和文化格局,让传统文化的艺术表现倍感失落。在当代艺术领域,特别是影视领域,大资金的介入和运作有时是赤裸裸的,更多的时候是模拟或再造文化和艺术评价体系,如专家评论、学术研讨会、权威媒体的采访和专访等等,通过艺术评价体系来改变媒介环境楔入社会的心理。

在当代文艺界,经常的情形不是先有创作,后有批评,而常常是艺术行为和艺术评价互相影响同时出现,有时艺术评价甚至前置。这里不仅仅是指广告,也指大资本精心谋划下的大型文化活动和文化事件,即便对文化资本的运作需要保持警惕,但当今社会文化也离不开媒介批评。

媒介批评不是包罗万象的批评,它对当下社会文化的阐释,更多从新兴媒体功能和路径分析着手,并不取代以往的一切批评,只是提醒人们,在观念的艺术向技术的艺术演变过程中必须开拓新的批评范畴。

这道命题有两大问题:

第一,它的参考答案显然是依据文中标红句子而来,但是生搬硬套,让人不知所云。命题者能解释一下,“激光篆刻拓展了艺术与欲望的表现领域”是什么意思吗?“激光篆刻打破了原有的艺术表现和艺术格局”又是什么意思?

第二,即便我们不考虑答案的生搬硬套,学生能不能想到这个答案呢?题目让分析的是“传统手工篆刻已逐渐被激光篆刻代替”的现象,原文说的是“各种新媒介新手段的崛起,已拓展了艺术与欲望之间的表现领域……”“激光篆刻”是“新媒介新手段”吗?就算是,原文或题干可有相关表述吗?原文或题干没有相关表述,是默认它为“常识”吗?即便是常识(反正我不知道这回事),是语文学科的常识吗?学生从原文、题干或生活常识都很难推出“激光篆刻”是“新媒介新手段”,那么,凭什么用这样的题来考察学生呢?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近三年新一卷的高考真题,这道题是如何命制的。

2024年新一卷:

【试题】

4.材料一多处使用了设问句和反问句,请简要分析其论证效果。(4分)

【参考答案】

①设问句在问答之间切中要害,驳斥了典型的错误论调,阐明了文章的主旨;②以设问句和反问句层层推进,形成缜密的论证逻辑;③设问句和反问句赋予文章雄辩的气势,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考查目标】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归纳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着重在对作品思想内容、表现手法、语言风格和表达效果的理解和把握上。

【试题分析】

要准确回答此题,考生需要注意材料一所体现的鲜明的表达特点,并结合中学阶段积累的有关修辞手法的知识以及《反对党八股》等课文内容。毛泽东的说理文通常直击要害,现实针对性强,论证深入浅出,文风雄辩,富有气势,《论持久战》也是如此。节选的部分多处使用设问句和反问句,如第“四六”节,连续使用三个设问,驳斥“亡国论”等错误论调的同时,掷地有声地指出抗日战争必将是持久战这一主旨;第“四八”节又多处以设问推进,以反问作答,层层深人,逻辑缜密语势强劲,以理服人,极具感染力。

2023年新一卷:

【试题】

4.请简要说明文本中的西方媒体在报道时使用了哪些“竞争性真相”。(4分)

【参考答案】

①从2006年到2013年,玻利维亚和秘鲁的藜麦价格上涨了两倍:②玻利维亚的藜麦消费量5年间下降了34%;③藜麦种植区的儿童营养不良率正在上升;④玻利维亚人和秘鲁人正在食用便宜的进口食物。

【考查目标】

本题考查考生归纳、分析、整合文中信息和内容要点,并通过比对多个来源的信息,对信息和观点的真实性、可靠性作出合理判断的能力,要求考生具备一定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试题分析】

回答这道题,考生先要弄清楚什么是“竞争性真相”,这一概念来自文本的最后一段。竞争性真相是指沟通者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而援引的各种事实,它应该是真实的、客观的。沟通者借助各种真相,可能会得出带有自己主观倾向和明显意图的结论,这些结论不一定属于竞争性真相的范畴。本题需要考生能够准确理解、辨别文本中的“竞争性真相”与“非真相的结论”二者存在的差异。每个沟通者都有自己的意图,他们会选择有助于实现个人意图的真相,不过这种选择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欺骗性。沟通者可以传达与客观现实相符的印象,也可能故意传达歪曲现实的印象,他们的意图是善意还是恶意有时候很难判断。竞争性真相是中立的,但因沟通者的使用方式和目的的不同,会对现实产生难以预估的影响。在本题中,西方媒体为了引导消费者远离藜麦,使用了多种竞争性真相,如:从2006年到2013年,玻利维亚和秘鲁的藜麦价格上涨了两倍;2011年《独立报》称,玻利维亚的藜麦消费量5年间下降了34%;《纽约时报》援引研究报告称,麦种植区的儿童营养不良率正在上升;2013年《卫报》称,玻利维亚人和秘鲁人正在食用更加便宜的“进口食品”。这些内容都是较为客观的事实,属于竞争性真相。但是这些媒体得出的结论是虚假的,这些结论均不属于竞争性真相的范畴,如:玻利维亚和秘鲁当地家庭已经吃不起这种主食了,它已经变成了奢侈品;藜麦:对你有利--对玻利维亚人有害;素食者的肚子能装下藜麦令人反胃的事实吗?这些非真相的表述不应该出现在答案当中。

2022年新一卷:

【试题】

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论语》,现已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处 理人际关系和国际关系的黄金准则。请结合材料一对这一现象加以分析。

【参考答案】

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彰显了传统儒家思想的“恕道”,能够 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和中国价值的理念;②它超越国界,具有当代价值,为谋求中国与世界共同发展进步提供了思路和方法,体现了民族性和世界性的统一。

【试题分析】

考查目标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学习任务群6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有“增强思维的逻辑性和深刻性,认清事物的本质”的学习要求,“学习任务群7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有“提高阅读与表达交流的水平,增强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的学习要求。本题即着眼于此, 通过情境化的试题设置,鼓励考生利用知识储备和文本信息,富有逻辑、例证恰当地表述自己的观点,用生动、简练、准确的语言阐明事理。

解题思路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中学生非常熟悉的《论语》中的警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彰显儒家“恕道”的大道智慧,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的体现,也具有恒久的当代价值,与材料一中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的表述若合符契。答案即围绕此理解组织。

我们可以看到,近三年的高考真题,此题的命制要么是考察运用高中必备知识分析文本的能力(比如相关修辞知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与价值等),要么是考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能力(比如“竞争性真相”),要么是考察对文本观点的理解与阐述能力(比如“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总之,都紧紧围绕文本设题,解题要用到的知识都是高中必备的知识,且是语文学科必备的知识。

那么,我们模仿这三道题目的考察方式,能否将最开始的那道题目进行改编,或者重新命制,使它符合高考命题规范呢?

最简单的修改方式,比如:

4.相比于传统手工篆刻,激光篆刻便是一种新媒介新方法。请结合材料一的内容分析激光篆刻的兴起可能会带来哪些问题。(4分)

参考答案:①激光篆刻可能会拓展艺术与欲望的表现领域,扩展资本的空间;②激光篆刻可能会打破原有的艺术表现和艺术格局,让传统手工篆刻逐渐衰微。

评分建议:一点2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这是最简单的改法,但是,这样命题,其实意义不大,考察点过于简单,你有没有更好的修改方式?

或者,假设你现在是一位高考命题专家,你正在某个小岛上处于封闭状态,考试中心要你为2025年的高考考生命制现代文阅读1的高考试题,你打算如何命制第4题?

请把你的答案打在评论区吧!


本人参编,《高考蓝皮书》,欢迎购买!


【相关阅读】

【王涛团队毕生谈】“逻辑的力量”单元教学设计——概念内涵与外延在作文审题中的应用

【王涛团队毕生谈】笑的心理学——《复活》(节选)中玛丝洛娃的八次“微笑”

【王涛团队毕生谈】优秀议论文的一大特征:分解剖析

【王涛团队毕生谈】集体备课备什么?

【王涛团队毕生谈】《复活》中“玛丝洛娃”的四种称呼有何深意?




加微信入群交流

系列精品课件

专家课程

更多内部资料

扫码了解

栏目主编:王涛

全国中高考教学考试研究院执行院长,高考命题研究专家,全国作文大赛学术顾问,中国修辞学会读写专项委员会理事,京华名师工作室主任,中国教育学会十三五课题领衔人,全国中高考命题评价课题组作文组组长,国家基础教育资源联盟特聘专家、国培专家,中国教师慕课学院执行院长。

作者小传:毕光荫

广东省潮州市暨实高级中学语文教师,“词人才子”,学术型名师,王涛语文团队古诗文、作文方向教研员。主讲全国大型线上讲座60多场,与全国近 2,000 名语文教师交流教研,形成一套完整的作文、古诗文教学体系。精通《史记》,关于《史记》的直播活动总播放量超过 100,000 次。与北师大出版社合作出版《高中生文言文读本——史记》一书,广受好评。连续三年用古文写作全国各地高考下水文,引发了广泛关注,后分别结集录入《高考满分作文通关教程》等图书中。策划撰写语文教辅书籍十余种。


新课程大语文
新课程大语文,您身边的语文备考专家,由新课程课题组倾力打造。公众号提供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相关备考资料。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