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煦:立足真题明确考向 对照课标转变教法

文摘   2024-11-06 11:51   陕西  


罗煦,重庆巴蜀科学城中学校教师


本文已刊载于《教学考试》杂志(高考语文)2024年第5期。

高考语文全国卷语言文字运用板块的题型设置是新高考改革的风向标。该板块选材丰富、题型灵活、考查范围广泛,考无定法,常考常新。只有厘清题目特征,明确考查方向,才能从容应考。


下面,笔者以2024年高考语文全国卷语言文字运用试题为例,探究试题特征,分析考查方向,以明确备考方向。

立足真题情境,明确考查方向


变片面复习为有的放矢2024年高考语文全国卷语言文字运用板块题型丰富,涉及修辞手法、仿写、成语填空、修改病句、补写句子、长句改短句、表达效果、补写句子、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缩写等多个考点。


笔者分析2024年高考语文全国卷语言文字运用试题,呈现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



1.立足认知情境,考查学科基本知识


从2024年高考语文全国卷语言文字运用板块考查内容(见表1)看,考查范围广泛,与往年相比有新的变化。修辞手法、填写成语、补写句子、修改病句、表达效果等高频考点依然出现,全国甲卷和新课标Ⅱ卷都出现了长句改短句的试题,全国甲卷出现了缩写文段。但不变的是,这些考点始终立足语文学科基本认知情境,考查学生语文学科基本知识掌握及运用的能力。


比如,2024年新课标Ⅰ卷第18题:


文中第一段用“电”比喻人的精力体力,使用了借喻的修辞手法。请以“云”为本体写一个句子。要求:语意完整,使用借喻;借喻贴切,表达流畅。


该题通过考查运用借喻手法仿写句子,考查学生对修辞手法的掌握和运用情况。


又如,2024年新高考Ⅱ卷第20题修改病句,文中表述是“多年以前,运动就已被列入情绪障碍的治疗方法之一,疗效不但立竿见影,令人信服,而且适用范围很广”。“疗效不但立竿见影”改为“不但疗效立竿见影”,考查关联词与主语在句中的位置关系。


再如,2024年新高考Ⅱ卷第19题,“文章结尾处的‘不是吗?’是个问句,却并不表疑问,它起到了什么作用?”其实质是对反问句作用的考查。


2.围绕生活情境,突出语文学科功能

统观2024年语言文字运用板块选材情况(见表2),2024年新课标Ⅰ卷和新课标Ⅱ卷均有医学类科普文段,所涉及的“睡眠”“运动”等话题都是生活中的热点话题,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2024年全国甲卷语言文字运用Ⅰ选材改编自《怎样才算了解了天山》一文,谈论的话题也是学生非常关注的旅游话题。2024年全国甲卷语言文字运用Ⅱ“老奶奶的病情自述”更是日常生活语言,不仅生活化,也有趣味性。可见,全国卷在语言文字运用的选材上,既具有时代性、典型性和多样性,又贴近生活。

选文既围绕生活情境,又突出语文学科功能。2024年全国甲卷语言文字运用Ⅰ《怎样才算了解了天山》内容是对天山的介绍与赞美,意在引导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2024年新课标Ⅱ卷《北京看云记》这一文段,有诗意生活之美,意在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2024年全国甲卷语言文字运用Ⅱ“老奶奶的病情自述”,考查生活情境中的语言运用,培养学生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和表达能力。2024年新课标Ⅰ卷所选材料是医学类科普文段,第22题考查“恢复疲劳”的表达是否合逻辑,突显对批判性和独创性等思维品质的追求。通过这些具有语文学科功能的题目的考查,引导学生深入探究语言文字运用的规律,强化对语言文字运用的敏感性,进而提升探究与发现的能力,感受祖国语言文字所蕴含的独特魅力,深化对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认同。可见,2024年全国卷在语言文字运用的选材上围绕生活情境,同时又突出语文学科人文性、工具性等学科功能。

3.巧设问题情境,激活学生表达创意


纵观2024年语言文字运用题型设置(见表3),2024年新课标Ⅰ卷,语言文字运用只有一个阅读文本,设置了五道主观题,没有客观题。2024年新课标Ⅱ卷、全国甲卷也是以主观题为主。从整体上看,语言文字运用板块试题设置呈现出主观性的特征。除此之外,问题的设置巧妙,突显开放性、创造性的特点。


比如,2024年新课标Ⅰ卷第22题:“文中画波浪线的‘恢复疲劳’,有人说不合逻辑,有人说可以使用。你的看法是什么?请简要说明理由。”问题情境的设置巧妙,答案是开放性的,充分体现题目设置的开放性。


又如,2024年全国甲卷第21题老奶奶的病情自述,题目要求“请对这段自述进行缩写。要求:保留必要信息,不超过80个字”,需要学生从冗杂的文段中筛选并整合主要信息,再用自己的话表述出来,从材料选择到试题设置充分突显创新性、主观性、开放性。


再如,2024年新课标Ⅱ卷第19题:“文章结尾处的‘不是吗?’是个问句,却并不表疑问,它起到了什么作用?”同样鼓励学生展现自己智慧,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可见,2024年高考语文全国卷语言文字运用板块的试题情境设置巧妙,体现了主观性、开放性、创造性,意在充分激活学生的阅读感受和自主表达能力。


对照《课程标准》,转变教学方法,变盲目应付为科学应对


在复习备考中,我们要针对语言文字运用板块的变化,结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简称《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转变

教学方法。


1.变被动刷题为主动积淀


由2020—2024年语言文字运用板块考查内容(见表4)可见,语言文字运用题目涉及的知识点越来越多,而题型设置也越来越灵活,仅靠刷题往往会造成会做一类题却难以做好一道题的结果。因此,在备考中,我们应主动、系统地积累、梳理所学的现代汉语知识。


(1)深入研读教材,重视关键单元


我们应深入研读教材,对“词语解释与词语积累”“逻辑的力量”等单元给予充分的重视,确保达到其中所要求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借此夯实语言基础,提升逻辑思维,提升个人的语言文字运用水平。


(2)聚焦语言现象,探寻内在逻辑


我们应聚焦教材中的语言现象,并自主地探寻其内在的规律与逻辑;关注教材中的经典名篇或经典文段,品味语言特点。比如,2024年新课标Ⅰ卷第18题涉及借喻的修辞手法,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中,“卷起千堆雪”一句就采用了借喻的修辞手法。在复习备考时,我们不仅要理解借喻这一概念,还要学会运用这一修辞手法。


(3)梳理单元提示,掌握重点知识


梳理各单元中与语言文字运用相关的学习提示、单元学习(研习)任务等,掌握其中的重点知识,并在学习课文时仔细品味。比如,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一单元研习任务中指出,在学习《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这篇讲话时,应体会“决无”“必然”“从来”等表示强调的词语,品味如“我们的会议是一个全国人民大团结的会议”等判断句的表达效果。


(4)关注日常生活,挖掘语用资源


深入挖掘并开发生活中多样化的语言文字运用资源。在日常生活与工作中,我们应对生活中的语言文字运用保持敏锐的洞察力,积累语言文字运用试题的语料。我们可以细心研读学校所发布的通知稿、邀请函等正式文本,也可以通过拟写社团招新通知等方式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我们可以通过平时课堂学习、教材学习、课外积累,主动地、系统地积累并精心梳理所学的语言知识,从而逐步构建起全面而稳固的现代汉语知识体系,并在实践中持续进行完善与优化。应当注意的是,不论是积累、梳理还是探究,我们都要关注学生发展语感,增强学生对语言规律的认识,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积累,而不是强行记忆语言学条文。



2.变知识记忆为实践感知


通过对2024年高考语文全国卷“语言文字运用”板块考查能力分析(见表5)可见,《课程标准》指出,语言文字运用板块符合《课程标准》“以综合考查作为命题导向,通过综合性语言实践活动,考查学生语文学习的能力和水平”的要求。我们不仅要主动积累语言文字运用相关知识,还需要深入探究语言文字运用规律,提升对语言文字运用的敏感度、发现力、感受力、探究力。



(1)构建情境任务,提升运用能力


语言文字运用应放置于具体的情境任务中,通过完成情境任务,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锻炼其在具体语境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其创新思维、语言表达等多方面的能力。比如,可以模拟社会调查、新闻报道、广告策划等,引导学生在模拟真实场景的过程中运用所学的语言文字知识进行信息的搜集、整理、分析和表达。


(2)拓展阅读视野,夯实语言基础


广泛阅读是提升学生语言感知能力的重要途径。我们应鼓励学生阅读各类优秀书籍,包括文学作品、科普读物、历史传记等,以拓宽其知识视野,丰富语言表达。《课程标准》附录2《关于课内外读物的建议》不仅推荐了文化经典著作,也推荐了语言文学理论著作,如吕叔湘的《语文常谈》、朱光潜的《谈美书简》等,应引导学生阅读。


(3)积极关注生活,增强实践能力


生活是学生最好的学习场所。我们应鼓励学生关注身边的语言现象,从中发现语言问题、思考语言问题、解决语言问题。同时,我们应积极组织各类实践活动,如剧本改编、话剧排演、演讲辩论等,引导学生亲身体验语言文字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培养其实际操作能力。


综上,2024年语言文字运用板块立足认知情境,考查学科基本知识;围绕生活情境,突出语文学科功能;巧设问题情境,激活学生表达创意。我们应通过情境任务的设定、阅读能力的培养以及生活实践的引导,真正做到变知识记忆为实践感知,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我们必须精准把握高考的核心精神,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变被动刷题为主动积淀,变记忆知识为实践感知,从而变基础素养为核心素养,从容备考。


作者 | 罗煦( 重庆巴蜀科学城中学校 )

来源 |《教学考试》杂志2024年语文第5期


新课程大语文
新课程大语文,您身边的语文备考专家,由新课程课题组倾力打造。公众号提供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相关备考资料。
 最新文章